龔海院
摘 要:在素質教育下,更加強調與注重核心素養,并把其作為重要教育導向,不僅能為學生日后成才打下基礎,對其進行基礎性的引導,強化他們知識體系,還能對學習能力進行有效構建,實現全面發展。基于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該從核心素養角度出發,樹立培養目標,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前言:目前課程改革得到大力推進,其旨在讓學生進行全面發展,如今既是高速發展社會,同時又是創新型社會,在此背景下,需要學生一方面要學習科學文化相關的知識,另一方面要擁有適應社會方面的能力,所以,在高中數學課上,必須對核心素養有效理解,并對其進行消化,從而與數學知識密切結合,使學生能夠有機形成核心素養,創建高效課堂。
一、目前高中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從現有的高中數學課堂情況分析,在教學方面仍有一定不足,首先,強化理論教學。在之前的課堂上,很多教師都把主要教學時間放在數學理論知識層面的講解,致使他們學習相對被動[1],盡管學生在短期內掌握了某些知識,但伴隨年級逐漸增加,也會使數學知識變得更難,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學生不能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會影響接下來的學習。如今處于素質教育下,無論學生在學習數學還是其他學科知識時,教師都應講究一定方法,對學生可以正確引導,在面對知識時,能夠對其靈活有效的運用,這樣才能對各種類型的數學問題進行高效解決,增強課堂有效性。但很多教師往往都忽視核心素養,使得理論教學仍然占據較為主導地位,降低了實踐教學效果。其次,教學方式有待豐富。在新時期,使得國內教育開始迅猛發展,不僅產生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探究法以及情境法等,而且還使教學活動得以更加豐富。但有的教師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方式上都相對保守,在課堂上,仍然用講說這種方式,讓學生被動對這些知識進行接受,不但使數學教學過程一直處于枯燥條件下,還導致學生主體性受到一定抑制,不能有效展現個人主觀性。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1)加強對教材內容的挖掘
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出,不僅為高中數學指出一定方向,還使教學工作以及活動順利開展。由于教師是整個數學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者,必須把核心素養科學且合理的落實到課堂中,需要注意的是,必須以教材為前提,能夠對其深入挖掘,這樣既能對數學教學目標科學把握,還能明確數學教學策略。同時,教師應把教材與具體實際生活進行聯系,例如,在講“三視圖”時,可以讓學生拿一個模型進行探究,使他們可以觀看到正視圖或者俯視圖的樣子,這樣既能使他們對三視圖特點進行掌握,還能正確畫出三視圖。在這個過程中,既能有效體現核心素養,還能提升數學應用力。
(2)創設課堂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實施情景教學是較為有效的方法,通過搭建合適的教學場景,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連貫的掌握所學知識,使他們能夠掌握各個數學知識脈絡[2],對其知識結構有效把握,另一方面能使他們盡快掌握數學課堂知識,增強對教學內容的吸收與轉化。例如,在講“空間幾何體結構”時,很多學生空間幾何能力較差,使得他們在理解棱柱以及棱錐時有很大困難,這時就可以借助情景教學法,向學生展示棱柱各個結構,增強學生對棱柱結構的掌握,從而正確計算出側面積以及體積,提高對棱柱知識的解題能力,增強核心素養。
(3)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不僅可以讓學生獲益,還能契合核心素養有關的要求,對于學生來說,課堂是他們學習知識的最為重要渠道,在課堂上,如果教師對核心素養給予忽視,不能結合課改要求積極創新,容易影響教學質量。所以,教師應該注重個人教學能力,學習更多教育學或許心理學內容,能夠對學生心理有著深入了解,這樣既能使教學有效性得到很大改善,還能促使學生各方面能力進一步提升,強化核心素養。在新課改下,教師現已成為課堂活動的重要引導者,因此,應對學生正確且積極的鼓勵,使他們可以自主管理,對數學問題自主探究,這樣在解題期間可以發散他們數學思維,避免思維較為僵化。另外,教師應創設相對良好且穩定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能夠投入到數學問題探究中,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采取小組這種模式進行合作探究。例如,在講“圓的方程”時,一方面學生能夠結合自己以往學過的一些知識進行思考,與同學交流[3],另一方面可以使他們碰撞出新的想法,從不同角度或者方向進行解題,這樣既能使他們體會到自主探究的樂趣,還能強化自我管理,提高學習效果。
結語:如今學生日益成為課堂活動的重要主體,基于此,在高中階段,數學教師應該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相關規律完善教學,滲透核心素養,這樣既能形成相對良好且穩定的師生關系,還能推動核心素養可以全面落實。
參考文獻
[1]豐良周,蔣會兵,劉興鳳,熊顯萍.基于高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三中五環”教學模式實踐研究[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06):66-70.
[2]李玉杰.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5):143.
[3]隋京亮.核心素養下高中數學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24):34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