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英語人才缺失,英語學習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高校英語教育也得到了社會的重視。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適用于高校英語教育,分級教學模式以其優勢在高校英語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過分析分級教學模式在高校英語教育中的現狀,結合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分級教學模式在高校英語教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高校英語;分級教學;路徑
【作者簡介】馬麗芬(1979-),女,回族,云南麗江人,云南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教學及英語語言文學。
分級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高校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分級教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能力、綜合能力的判斷,按照相應的評判標準,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法,進而促進學生增強英語學習能力。在高校英語教育過程中,分級教學模式應用廣泛,但不可避免地還存在一些實際問題,需要有效的措施去解決。
一、 高校英語教育分級教學的現狀
分級教學是一種獨特的教學模式,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雖然分級教學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但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劃分標準不合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大多是通過成績進行分級,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綜合能力。成績并不能決定一切,它是無法完全將學生的全部展現出來,比如口語能力、表現能力等。不科學的劃分標準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會讓一部分學生失去信心,失去學習積極性,甚至會影響整體教學水平。其次,分級管理有漏洞。高校英語教育是全校性的,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學院在進行分級管理時,大多應用統一的分級管理模式。統一分級管理,未能充分考慮專業的特性,故而存在一定的偏差,進而影響課堂氛圍以及教學質量。除此之外,分級評價機制不完善。傳統的教學評價在當下的教學實踐中已沒有優勢,甚至會限制學生的發展。教師在進行評價時,大多仍運用傳統的評價模式,以至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二、應用分級教學模式的路徑
1. 分級標準的制定。分級標準的制定是開展分級教學的前提,標準制定得越科學,教學效果越明顯。在實際教學中,因分級標準制定得不合理,以至教學過程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造成學習的困境。因而,在高校英語分級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制定分級標準,為以后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分級標準制定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以下幾點:其一,綜合評判。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儲備、綜合能力并不是一眼就能判斷的,需要教師利用一段時間來了解與判斷,最終才能制定相對合理的評判標準。其二,專業因素。高校專業種類多,涵蓋法學、金融、數學、化學、語言等幾十種專業。英語分級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專業因素,在專業的基礎上合理劃分層次,進而盡最大可能滿足各專業學生不同的需求。
如何科學地制定分級標準?以高校英語分班為例,一般情況下,同一高校綜合成績相差不是很大,但單科成績卻存在一定的階梯性。這種階梯性造成英語教學側重點偏差,方法應用也存在漏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開學后一段時間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綜合考量,最終分成不同的班級,以便后續教學的開展。在這個過程中,最好以專業為基準,進行合理的分級。這樣,每個層級的學生綜合能力相差不大,教師能夠分別對待、科學教學,最終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以及英語知識水平。
2. 分級目標的制定。分級目標的制定是高校英語分級教學的基本方法。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能力、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口語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聽力能力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因而在學習過程中要分別對待。在這種背景下,要想讓學生加強對知識的攝入,就要根據不同層次的特征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
分級目標的設定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其一,合理性原則。首先,目標不能不切實際,要貼近學生生活。目標的設立不是夸大其詞,而是實現可能性。過大的目標會使學生失去學習樂趣以及積極性,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其次,目標不能太低,太低會讓學生失去求索的精神,限制學生的發展。其二,差異性原則。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設立不同的目標,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其三,綜合性原則。分級教學目標不能僅僅局限在知識的攝取上,還包括語言表達能力、課堂表現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3. 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內容的選擇是高校英語分級教學的主要途徑。教學內容是學習的主要對象,優質的教學內容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還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對于分級教學來說,更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水平不同,綜合能力也有差別,因而選擇的教學內容也各不相同,使用的教學材料也各不相同。教師在教材選擇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專業性。不同的專業對教學內容的需求會有差別,教學內容最好與專業產生關聯,進而讓學生產生興趣。其次是側重點問題。針對綜合能力強的學生,應以綜合內容為主,生字詞可以適當多一些,理論性、深度可以強一些;而對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學內容應以詞匯、詞語運用為主。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教師的教學水平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教學能力也會加強。
4. 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學方式的創新是高校英語分級教學的有效方法。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不同,教師應用的教學方式也各不相同。傳統的教學方式不適用于所有學生,適當進行創新才是最重要的。
例如,教師在對高水平層次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課本教材,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舉行多種教學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配音大賽、英語知識匯報等,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一般水平的學生,教師在教學時以教材內容為主,加強對課本內容的講解,在不影響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可以適當舉行一些綜合性教學活動。而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要加強對基礎知識的講解,以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為目標,促進學生的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情景對話的方式,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5. 評價體系的完善。評價體系的完善是高校英語分級教學的保證措施。分級教學模式下,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有差異,學習側重點也各不相同,故而,評價方式應該進行完善。傳統的評價方式以成績為主,主要考查學生知識的積累,無法對學生的綜合能力作出適當的評價。通過對評價體系的完善,教師能夠綜合地評判學生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對綜合能力強、知識儲備多的學生,可以按照高級一些的評價方式,注重口語表達能力、課堂講解效果等。在進行測試時,對這類學生可以加大試題難度,增加主觀題的比例,增加聽說內容的考核,進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對水平處于中游、各項能力無突出特點的學生,應用一般水平的評價模式,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應用以及語言閱讀能力等。測驗可以適度增加客觀題比例,保證學生的知識學習。而對于基礎知識薄弱、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可以適當降低評價標準,注重基本知識以及詞匯運用等方面的內容。測驗時,教師要側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檢驗,增加客觀題的比重。這種分級評價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英語教育應用分級教學模式是非常有益的,其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以及綜合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制定科學的分級標準、轉化傳統的教學理念、創新英語教學方式、完善評價體系,進而保證分級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發揮分級教學模式的作用,促進高校英語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英男.淺析分級教學模式在高校英語教育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9(27).
[2]龐若雯.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管理問題及優化路徑探究[D].2019.
[3]潘靜玲.分級教學模式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新課程研究:中旬,2017,000(01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