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改革方案頒布后,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亟待展開,而生涯規劃課程是展開生涯規劃教育的核心。為了提高課程實效,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應使用體驗式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參與、分享與體驗。文章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以體驗式教學在生涯規劃課程中的應用為例,進行探討。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高中生涯規劃;教學設計
湖南省已于2018年秋季正式啟動高考改革。新的高考改革制度旨在“增加學生選擇權,促進科學選才”。這一方案的出臺,將生涯規劃教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大學不同專業要求的選考科目不同,學生高一就要完成選科,即高一就要大致確定自己以后的專業發展方向。這極大地凸顯了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雖然生涯規劃教育形式豐富,有職業體驗、專家講座、生涯咨詢等,但課堂教學處在最核心的地位。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生涯規劃課程的有效性,成為教育者重點探索的問題。
一、 體驗式教學在生涯規劃課程中的意義
與傳統課程強調“認知”不同,生涯規劃課程的重點在于“知與行”,只有學生在親歷、參與之后才會有更深入的思考,才會主動去尋求改變,才會反思自身現實,采取職業生涯行動,增進生涯規劃能力。體驗性教學以其互動性、開放性與生涯規劃教育所要達到的預期成效不謀而合。體驗式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注重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體驗式教育模式下,教師不是憑自己的經驗給學生指一條明確的道路,而是通過課內外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探索的環境,陪同他們發現自己,成為自己。生涯規劃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生涯規劃啟蒙、自我認知(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等)、職業認知、專業認知、職業決策及實施、行動以及評估調整等。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筆者的課堂教學主要內容包括生涯規劃啟蒙、自我認知、職業認知、生涯決策與行動。筆者在課堂上,以生涯探索小組為活動討論和分享的基本單元,以小組為單位來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和任務。現結合教學實際來談談體驗式教學在生涯規劃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二、 體驗式教學在生涯規劃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一)體驗式教學在生涯規劃啟蒙中的應用
對生涯意識的喚醒,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生涯規劃的意識,是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起點。生涯規劃啟蒙課程的主要內容有:生涯的意義與特點、生涯發展的階段與任務、生命故事與生涯規劃、發現我的生命資源。通過“生涯九宮格”活動熱身后,筆者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讓學生就“生涯”和“生涯規劃”展開聯想,并與周圍的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學生通過交流,發現大家對于生涯和生涯規劃的認識是多種多樣的。接下來筆者與學生分享了莊子的《逍遙游》,學生就大鵬或小雀誰才是真正的“逍遙游”開展了討論,學生感悟到順應自己的本性,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擁有自己的生活目標,欣賞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就有更充分的機會可以自我實現。在認識“生涯發展的階段與任務”部分,筆者采用“三個泥水匠”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工作、職業、志向的不同層次。之后,引導學生從“原生家庭和重要他人的影響”“學習經驗與重要事件”“生長環境與社會文化的影響”三部分來架構自己的生命故事。最后以鐘南山院士的生命故事為例,請學生回憶過去,直面現狀,展望未來,繪制自己的生命線和生涯彩虹圖。
(二)體驗式教學在自我認識中的應用
自我認識主要圍繞學生對自我的認識與體驗,對自己興趣、性格及能力傾向的了解,對自己人生價值觀的澄清,來認知個人期望及職業價值的匹配。
1. 興趣探索
基于霍蘭德興趣理論,筆者設計了“有機農場”“我的夢想島嶼”兩大活動。提問“當你進入一個有機農場,你想加入哪個工作團隊?”,以情境測驗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感受每個人興趣點的不同。然后讓全班同學根據自主意愿選擇加入六個學院中任何一個學院:制造學院、科學學院、文藝學院、社交學院、政商學院、常務學院。以“學院”為單位完成以下小組任務:討論自己選擇本學院的原因、將適合的一種職業畫出來、討論做好這一職業需要具備哪些要素,及學期間需要做哪些準備。
在學生對自己的職業興趣有基本的了解后,筆者借用“放棄數學專業跳槽投行,如今他后悔了”的職業發展故事,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享與交流,探討如何對待自己的興趣、如何完成“興趣”到“志趣”的轉化。
2. 性格探索
性格探索分為氣質類型探索、特質探索和性格探索三部分。“我的氣質類型”課程基于氣質類型理論設計,筆者在講解氣質類型后,呈現了一組漫畫讓學生判斷畫中的人物分別屬于哪種氣質類型,并創設“遲到之后”主題情境,讓學生上臺呈現自己面對此情境的真實反應,來判斷自己的氣質類型。最后采用“氣質——職業連連看”活動,探索氣質類型對職業選擇的影響,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氣質不分好壞”“各種氣質類型均有優點和缺點”。
在氣質類型探索之后,筆者又陪同學生完成和特質與性格的探索。呈現“名人性格秀”,讓學生思考名人身上有哪些特質、這些特質與自己的異同。接下來以《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為生涯人物讓學生認知到特質的多樣性,接下來通過“特質蘋果樹”“MBTI職業性格測試”尋找自己的特質與職業性格類型,引導學生根據生涯規劃不斷完善自我性格,在實踐中揚長補短。
3. 能力探索
這一部分的課程設計主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筆者以“獅子與羚羊”的故事為導入,讓學生意識到每個人的能力發展區域是不同的。然后根據不同的智能創設不同的體驗情境,如看圖演講(言語文字智能)、數獨(數理邏輯智能)、圖形折疊反轉(空間智能)、左手畫圓右手畫方(身體運動智能)、分辨音階與節拍(音樂智能)、人際案例分析(人際智能)等供學生體驗,然后根據體驗結果和自我評估繪制自己的“能力雷達圖”,從而對自己的能力分布有個全面了解。最后進行結合“擅長與否”與“使用與否”,將多元智能進行分區,進行針對性的培養與提高。
4. 價值觀探索
在價值觀探索課程中,筆者創設的主體活動是“價值觀拍賣”。課堂結合舒伯的十五條職業價值觀,根據學生實際,設計十五件拍品。拍賣以小組為單位,游戲結束后學生在小組分享游戲中的感悟與收獲,找到自己行動的內在動力。
(三)體驗式教學在外部認知中的應用
生涯探索除了需要知己(自我認識)還需要知彼(認識外部環境)。認識職業是進行正確而合理的生涯規劃的基礎,是學生根據外部世界和自我認識綜合做出決策的前提。這一部分的教學中,筆者首先以“職業猜猜看”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關于職業的三個詞語,讓學生猜職業。如“百發百中、一針見血、白衣天使(護士)”。在外部認知的其他方面,請學生來繪制“我的家庭職業樹”,評估、挖掘自己的家庭資源;請學生利用假期,完成理想大學考察報告、理想專業考察表和職業生涯訪談,并在課上進行分享。最后請同學們提問不同職業、討論訪談心得以及了解職業、專業與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的關系。
(四)體驗式教學在生涯決策與行動的應用
在了解自我和外部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初步做出生涯決策——選科。本節課的教學采用了頭腦風暴法,學生通過團體討論得出選科決策的考慮因素,再用“選科抽卡”活動,讓學生兩兩一組,從眾多選科組合中抽取并談論自己想要選擇的組合以及理由。在對選科進行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利用“決策平衡單”對選科進行理性分析。
三、 總結與展望
從生涯啟蒙到生涯探索,筆者的課程設計均從學生身邊具體的人物、具體事件切入,引發學生思考。以學生的情意活動為主要內容,強調學生由內向外地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讓學生借助自己的內省、同學回饋和輔導教師的建議等,對自己的認知體系進行整理和重建。體驗式教學在高中生涯規劃課程中具有積極、有效的作用,其持續、深入的應用還需教師不斷地探索和完善。“如果你的腦袋里沒有城堡,你手中有再多積木都沒用”,助力學生搭建美好的人生城堡,廣大教師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豐碩.體驗式教學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應用淺析[J].成人教育,2010,27(4):98-99.
[2]林廣婷.體驗式教學在中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4(7):34-35.
[3]胡尚峰,田濤.體驗式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49-50.
[4]沈之菲.生涯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徐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2.
[6]鐘谷蘭,楊開.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7]閆碩.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學科教學滲透職業認知的探索[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
[8]趙丹丹.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教育的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9]賈彥琪.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課程建設的價值定位與路徑選擇[J].重慶高教研究,2018(6).
[10]王愛芬,雷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及其實現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
作者簡介:
王夢怡,中學一級,湖南省衡陽市,衡陽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