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曼婷



【摘要】寫作在小學英語學習中難度最大,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傳統的寫作教學往往形式比較單一,學生缺乏興趣,教學效率較低。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我國小學英語寫作教學的目標和現狀,然后介紹思維導圖的概念和理論基礎,最后用實例說明,思維導圖在小學中年段英語寫作教學中是如何運用的。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英語;寫作教學
一、概述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各個級別的目標是指學生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應達到的綜合行為表現。從三年級開設英語課程的學校,四年級應完成一級目標,即“對英語有好奇心,喜歡聽他人說英語,能根據教師的簡單指令做動作、做游戲、做事情(如,涂顏色、連線);能做簡單的角色表演;能唱簡單的英文歌曲,能說簡單的英語歌謠;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和讀懂簡單的小故事;能交流簡單的個人信息,表達簡單的感覺和情感;能模仿范例書寫詞句……”其中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明確提出了要求,“聽說讀”最后都要落腳于“寫”。但是小學中年段英語寫作課堂往往比較單一,并且該學段的學生的思維層級還主要停留在具象思維。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有必要去探索如何運用思維導圖,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小學中年段英語寫作教學課堂效率。
二、思維導圖的概念
思維導圖Mind Mapping是英國學者Tony Buzan在20世紀60年代末所創。思維導圖,顧名思義,是一種圖形,其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是因為它能夠將文字、圖形、數字、顏色、線條等各種要素,通過一定的聯結,展現思考的過程和結果。每一個要素都可以是一個思維中心,并通過一定的邏輯連接,由此發散出更多的節點,有些思維導圖甚至沒有邊界,無法窮盡。由于人腦對圖像和文字的加工記憶能力不同,前者是后者的大約1000倍,思維導圖的這個特點,不僅可以為記憶提供多元的刺激要素,其內在的邏輯還能夠加深理解,發展邏輯思維。有專家學者曾指出小學英語教學“熱鬧有余,思考不足”,教師對于學生是否理解和吸收了課堂知識的關注度不夠。思維導圖的出現給小學中年段英語寫作教學的改變提供了一個契機,利用圖式,抽取客觀事物的特點,形成每個學生自己獨特的理解,并將圖式轉化為文字,最后落腳到寫作上來。
三、思維導圖的理論基礎
1.圖式理論
“圖式”一詞最早出現于19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的著作中,康德將圖式解釋為“原發想象力”(productive imagination)的一種特定形式或規則。經過長足的發展,圖式理論不斷豐富和完善。現代圖式理論認為,圖式是指人頭腦中存在的對外在事物的結構性認識。其中“結構性認識”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概念性認識,另一個是程序性認識。所謂概念性認識,是對某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和品質的認識,比如我們看到“會動、需要食物、能繁殖”的事物,會自動將其歸類為“動物”而不是“植物”;程序性認識,則是指對某事件發生的先后程序的認識,如,跑步的動作流程。思維導圖可以幫助人們從客觀事物中抽取最核心最本質的特點,利用圖式展示出來,加深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
2.元認知策略
元認知就是個體關于自己的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元認知策略是一種典型的學習策略,指學生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及結果的有效監視及控制的策略。元認知策略可分為三種,即計劃策略、監控策略和調節策略。
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某個概念,設置學習的目標,瀏覽材料并分析如何完成學習任務;在制作思維導圖的時候,學生可以自我監控,及時發現自己哪一部分知識點還未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及時查漏補缺,對學習策略作出相應調整。
四、英語作文的類型
英語作文主要分為四種文體,但是在小學階段,學生主要接觸的是以下三種:記敘文(narrative story),說明文(exposition)和應用文(practical writing)。
1.記敘文:記敘文主要用來敘述過去發生事情,著重點在人和事。其中包含“六要素”,即在文章中需要交代清楚的六個關鍵點: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如(how)以及何因(why)。在記敘文的寫作教學之中,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特別是樹狀圖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在寫作中需要囊括這六要素,并且可以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發散思維,有學生自己的創造性和獨特性。
2.說明文:說明文主要用來介紹一個事物的形態、結構、關系、功能或解釋事物的演變、原理、發生的過程,具有明顯的實用性,帶有強烈的邏輯性。而小學中年段的學生,思考事物還是以具象思維為主,對于這種帶有一定抽象思維的文體往往掌握較差,文章的邏輯性較弱。而思維導圖就是將事物的最核心最本質特點抽離出來,用圖式的形式呈現,用簡潔的詞語進行說明,恰好可以在學生與說明文寫作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學生可以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來認識事物,描寫事物。
3.應用文:應用文是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為處理實際事物而寫作,有著實用性特點,并形成慣用格式的文章。小學階段的英語寫作主要涵蓋書信(Letter)、通知(Announcement)、留言(Message)等類型的應用文。這些應用文的格式比較固定,表達上也有較多習慣用法。根據這個特點,教師可以利用模板型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形成一個知識框架,從而幫助學生記憶和應用。
五、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寫作教學的應用
本文選用了廣東人民版(2013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5 Clothes 為例來說明,如何將思維導圖運用于小學中年段英語的寫作教學之中。
本節課為Unit5 Clothes復習課,結合Unit3 My Room的內容。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關于衣服及房間物品的詞匯,并且能夠簡單的詢問和描述物品的位置,但是對于物品的單復數與be動詞的單復數形式的搭配使用還不夠了解,而且從單純的“問-答”句式到陳述句式的轉換不夠熟練。也就是學生只熟練掌握了“聽說讀”的部分,對于“寫”只有模糊的印象。本單元寫作的內容是介紹你的房間內衣物的擺放位置。教學的主要過程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1.教師出示自己房間的圖片(圖1)并要求學生觀察。通過提問,教師發現學生觀察的順序比較凌亂,缺乏一個內在的邏輯支架,并且物品的位置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學生沒有辦法做到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介紹房間內的物品。
2.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是否可以先著眼于房間中較大的物品;學生得到提示之后,教師進一步引導,我們應該有一定的觀察順序,按照從左到右或者從上到下的順序進行觀察;最后將這些大件物品的單詞desk, chair, bed, bedside table添加到思維導圖的一級分支處(圖2)。
3.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放在其中一件大物品上,如desk,觀察在書桌的周圍有哪些小物品,并且要求學生使用表示方位的介詞把小物品與大物品聯系起來,把這個過程反映在思維導圖上,就生成了思維導圖的二級分支(圖3)。此時教師根據思維導圖這一支來提問學生,是否可以將這幾個詞連成句子,于是板書My clock is on the desk. My cat is under the desk.兩個句子。其他的分支chair, bed, bedside table 的教學過程同樣如此。
4.在教師演示之后,學生在任務表(圖4)上先把自己的房間畫出來,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然后按照上面的三個步驟,分別進行觀察、填寫、以及造句。
5.此時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所寫的都是一個個零散的句子,如果要把這些句子變成向他人介紹我們房間的文章,應該添加什么內容呢?”學生此時會回答“My name is.../ This is my room./ My room is big./ I like my room. Do you like it?/ What about you?”等等內容。接著教師可讓學生自由發揮來書寫自己的房間,最后請幾位學生朗讀出來。
六、結語
思維導圖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和寫作能力,最重要的是,對于小學中年段的學生,能幫助他們從具象思維逐步過渡升級到抽象思維。教師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英語寫作的教學,能夠在學生和寫作材料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學生更加快速、更加高效地進行寫作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馬武林,陳鈺.思維導圖輔助高中英語語篇教學理論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08(03).
[3]周明舟.巧用思維導圖構建高師英語寫作的教學平臺[J].文教資料,2013(07).
[4]齊偉.概念圖/思維導圖(4)——概念圖/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實例[J].軟件導刊,2005(08).
[5]楊凌.概念圖、思維導圖的結合對教與學的輔助性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6(06).
[6]陳敏.思維導圖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電化教學,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