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謂“園校企融合、工學交替”,學校與用人單位建立的一種互動人才培養模式,是指職業學校與幼兒園、早教機構及其他用人單位的教育資源和環境共享,以培養滿足幼兒園、早教機構發展需求的專職應用型人才為目的。力爭“園校企”無縫對接,達到“園校企”的深度融合,打造“園校企”直通車,共同培養出優秀幼兒教師。文章圍繞“園校企融合,工學交替”的政策與理論依據、現狀、存在問題以及對策展開討論。
關鍵詞:中職學前教育;園校企融合;工學交替
何謂“園校企融合、工學交替”,學校與用人單位建立的一種互動人才培養模式,是指職業學校與幼兒園、早教機構及其他用人單位的教育資源和環境共享,以培養滿足幼兒園、早教機構發展需求的專職應用型人才為目的。力爭“園校企”無縫對接,達到“園校企”的深度融合,打造“園校企”直通車,共同培養出優秀幼兒教師。園校企融合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幼兒園、早教機構實踐,注重學校與幼兒園資源、早教機構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全新理念,為教育行業發展帶來了一片春天。
一、 “園校企融合,工學交替”的政策與理論依據
(一)政策依據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稅務總局制定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文件中要求校企合作實行校企主導、政府推動、行業指導、學校企業雙主體實施的合作機制。國務院相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促進支持政策、服務平臺和保障機制。2018年10月,為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人社部發布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又進一步為學徒制助力揚帆。
(二)理論依據
教育與企業的“園校企融合,工學交替”相關理論研究在國外已經有了成熟的研究,文章對此進行簡要概述。以用人單位培訓為主,學校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韓國的“產學結合制”、日本的“企業訪問制”;以勞動與教學結合的美國的“契約合作制”、英國“工學交替制”。以學校教學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法國的“學徒培訓中心制”、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在發達國家已有上百年的發展史,在不同的國家也形成了不同的發展體制,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及高職師范類學前教育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觀念,借鑒國外的發展模式需聯系本國實際。
二、 “園校企融合,工學交替”的現狀
成都天府新區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已有30余年辦學歷史,該專業依托學校傳統優勢,已發展成為具有較高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專業。本專業立足于服務當地、面向區域內外,已為天府新區、成都各區培養了幾千名優秀的幼兒園老師,在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每個人進步明顯,成長得很快,受到行業歡迎。現設立有學前教育對口升學本科班、對口單招班、技能班等三個方向,現有在校學生700人左右。以“園校企融合,工學交替”為抓手,踐行現代學徒制,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推進學前教育專業特色建設,服務新區發展。為了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知識、仁愛之心”等“四好教師”的標準。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秉承“精致精彩,童心童趣”的專業理念,秉承愛心、童心、耐心、細心、責任心等“五心”專業口號,秉承會說、會寫、會彈、會唱、會舞、會畫、會制、會編、會保、會教等“十會”為育人目標。已成為學校第一品牌專業,在成都市同類學校中具有核心競爭力。目前,我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日趨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成熟,課程體系改革深入扎實,已形成了一定特色。歷年來我專業都是比賽獲獎最多的專業,學生可通過校內外各項活動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如:班級主題晚會、畢業雙選會、社區巡回演出、專業部技能大賽、幼兒操比賽、幼兒故事比賽、成都市技能大賽、市區級文體比賽、四川電視臺的節目錄制以及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等。例如,近幾年參加成都市中職學校抽考,均名列前茅。其中近幾年抽考、保育員綜合技能大賽,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大賽、成都市中小學藝術節等多次榮獲一二三等獎。
三、 “園校企融合,工學交替”存在問題
首先,幼兒園、早教機構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對口企業,在多數中職學校的“園校企融合,工學交替”中存在合作時間不充足,合作內容空洞,合作制度缺失、形式比較單一、流于形式等一系列問題,甚至并未形成真正的園校企合作,并且學校、幼兒園及早教機構對園校企合作都存在認識誤區。就中職學校層面而言,不少學校把校企合作視作完成任務之計,流于形式,簡單地把所合作的企業作為自己的暫時補充,偶爾聘請幼兒園、早教機構現任教師到校上課或者開展講座,或組織學生到合作幼兒園、早教機構參觀見實習活動。他們并沒有把校企合作看成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就幼兒園、早教機構而言,大多數幼兒園、早教機構把中職學校視作幼師制造工廠和招聘場所,偶爾來校開個人才招聘會或選聘幾名教師。他們甚至認為校企合作是額外負擔。就政府層面而言,他們認為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自己的事情,不便多管,不愿多管,沒必要也不能進行調控。因此只是在輿論上予以肯定支持,沒有在政策上予以強有力支持。
其次,“園校企融合、工學交替”的體制機制障礙。一是由于事業單位與企業的人事管理體制不同,企業人才與學校人才不能雙向流動,學校想從優質幼兒園、早教機構引進高素質高有經驗的教職人員非常困難,按現行事業單位管理規定,不能解決從企業引進人才的編制、職稱、待遇等問題。二是資產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礙。由于事業單位與企業的資產管理體制不同,學校與企業資源共享就非常困難,共建教學、培訓、實訓、研發基地也受到極大制約。即便公立幼兒園支持也受到政策限制。
參考文獻:
[1]張海英.“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思考[J].對外經貿,2015(10).
[2]王劍等.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徑探索[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
[3]于巖.提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方法[J].學期教育,2013(7-8).
作者簡介:
袁芙蓉,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天府新區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