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地理課程中包含的內容較多,涉及世界范圍的地理知識,對于豐富化的地理環境進行了描述。盡管初中階段的地理知識較為基礎,但是對于剛接觸這門課程的學生而言,仍然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使得針對地理這門課程出現了較多的學困生。學生很容易混淆地理認知,難以對知識點進行有效串聯。文章將初中地理學困生的形成原因作為切入點,對轉化策略展開了一系列的探析。
關鍵詞:初中地理;學困生;形成原因;轉化策略
一、 前言
以素質教育理念持續推進為背景,對于初中階段的地理教育給予了較強的重視,也對于學生提出了學習這門課程的新要求。但是,由于初中是學生接觸系統性地理課程的起點,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課程認知,產生了較多的學困生。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充分把握地理課程的特點,并結合初中生的認知能力以及基本學情,采用合適的策略實施轉化,以達到從整體性角度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質量的目標。
二、 初中地理學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地理課程的受重視程度不足
在素質教育理念得以推行之前,初中階段的地理課程并沒有受到充分的重視。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重視語、數、外這種主流課程,使學生投入了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對地理課程的學習有所忽視。思想層面的不重視會使得學生難以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導致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有所不足。這是出現學困生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地理課程內容具有枯燥性
地理課程的內容較為枯燥,加之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熟悉度較低,更加難以感受到學習這門課程的樂趣。抽象化的地理描述使學生無法從深入化的角度理解地理知識,對于知識理解得一知半解會使得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學習興趣不足,逐漸成為這門課程的學困生。
(三)教學方法缺乏合理性
對于初中地理課程而言,教師對于教學方法的選擇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一些教師仍然沿用統一化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剖析地理知識,很容易造成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無法跟得上教師的節奏,形成學困生。
三、 初中地理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一)創設具體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剛剛接觸地理課程的初中生而言,興趣能對其形成較強的學習內驅動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想達到轉化學困生的目的,可以嘗試通過尋找轉化抽象地理知識的契機,為其創設直觀化的情境,以將學生對于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一旦學困生能夠對地理課程形成學習興趣,就能夠更加積極跟隨教師的節奏學習課程知識,實現對于學困生實施轉化的效果。例如,教師講解到“櫻花之國——日本”這個部分時,可以先利用微課為學生播放幾段動畫,比如,“釣魚島爭端”、以日本房屋結構引出其多地震的地理特點等,這些都是很多學生所了解的基本常識。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嘗試說一說自己對日本這個國家的了解,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到生動化的情境當中,教師可以將更多的發言機會留給學困生,幫助其建立學習地理課程的信心。
(二)融入實際生活元素開展具體化地理知識講解
初中地理課程的內容較為基礎,其中的一些內容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很容易找到與實際生活相關的知識點。有效利用這些知識點能夠使得學生在思維層面快速接受地理知識。另外,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中設計一些相關的問題,盡量保證問題的難易程度存在差異,使學困生也能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利于促進學困生的有效轉化。例如,教師講解到“世界足球王國——巴西”這個部分時,可以將學生比較熟悉的足球運動作為教學活動的著手點。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足球世界杯的視頻資料,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由于很多學生本身比較喜歡足球這項運動,可以讓學生自由分享自己所了解的足球知識,以及比較喜歡的球隊或者球星等。從學生的興趣與生活經歷的角度切入,能夠帶動學困生融入課堂當中,從而使其感受到學習地理知識的樂趣。
(三)強調地理知識的重要性與實用性
很多學困生之所以在地理課程方面表現出弱勢,并不是其無法理解教師所講解的知識點,而是并不想學習這門課程。針對這樣的教學情況,教師應該向學生強調地理知識的重要性與實用性。如果能認識到學習這門課程能夠解決較多實際問題,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獲得更加豐富的學習經驗。例如,教師講解到“與中國山水相連的地區——東南亞”這個部分時,可以為學生展示一張某個旅行社的廣告:暢游新馬泰。通過學習本課的知識,能夠使學生了解到廣告中的“新馬泰”指的是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那么要想使這次旅行更有意義,需要掌握哪些地理知識呢?比如,氣候特點、地理環境、交通方式、風土人情等。這些都是地理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從思想層面認識到學習地理課程的重要性與實用性,轉變學困生不重視這門課程的態度。
(四)落實分層理念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每個學生在學習能力以及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方面都存在較強的差異性。傳統的統一教學方法已經無法完全適用,這就需要教師將分層理念有效落實,使處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接受到針對性的地理教育,夯實學困生的地理基礎,使其能夠建立信心,更加積極參與到后續的教學活動當中。例如,教師講解到“橫跨亞歐大陸的國家——俄羅斯”這個部分時,可以對班級的學生實施分層,并將其劃分為幾個小組,分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其布置學習任務,對于學困生的學習任務可以較為容易,難度較低,引導其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由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并根據每個小組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情況展開針對性點撥與講解。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在義務教育內容體系當中,初中地理是一門關鍵性課程,對于培養學生形成人地協調觀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創設具體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融入實際生活元素開展具體化地理知識講解;強調地理知識的重要性與實用性;落實分層理念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通過文章對初中地理學困生的形成原因與轉化策略展開的一系列探析,希望能為提高初中地理教學質量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單增義.學情觀察視角下初中地理學困生現狀的診斷與轉圜[J].地理教學,2019(11):26-30.
[2]魏麗.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J].中國新通信,2019,21(7):197.
[3]王瑜.分層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7):107.
作者簡介:
鐘桂強,廣東省河源市,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南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