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梯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中應融入德育。德育包含的內容非常繁雜,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開展中,應結合各類教學方法融入生態德育的理念。
關鍵詞:小學美術;生態德育;滲透
道德教育對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實施中,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基本的美術知識,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還要融入德育,確保小學生可以領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內涵。通過生態道德觀的引導,學生可以尊重自然環境,在平時的生活中保護自然環境。
一、 增強戶外體驗,提升生態德育教學的效果
小學美術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深入大自然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小學生對美好的大自然心生向往。小學美術活動開展環節,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到校園內深入自然環境中,使學生的美術視野得到拓寬,不斷地延伸美術教學的空間,使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獲得直接和間接的經驗,通過形象思維的開發,更好地促進美術教學的開展。在戶外活動開展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間接引導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到生態環境的美好。在美術教學活動開展環節,教師應該通過不同主題的制定,帶領學生到校園內參觀,并進行寫生,將大自然的美感記錄下來。組織學生參加有關環境保護的活動,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讓學生通過體驗的方式感受到環境保護的意義,引導學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對環境保護的方法進行研究,通過繪畫的形式將學生心目中美好的大自然繪畫出來,在親身的實踐中學生可以獲得個性化的體驗,對生態環境保護這樣的主題產生非常濃厚的興趣,在今后的實踐活動中養成良好的生態保護觀。
二、 創設情境,陶冶學生的情操
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考慮到小學階段學生的性格特點,在當前階段是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的,對于很多的新鮮事物具有極高的興趣,這是應當結合這些特點為學生能夠提供有趣以及生動的教學情境,滿足學生對學習的要求。在傳統的教育模式當中我們發現,部分老師只是單純地將學習任務下發給學生,再進行一些相對簡單的講述后,教師不再參與其中,而是讓學生直接將學習任務展現在圖畫本上,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以及教師的教學質量都是不容樂觀。為此,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合理的情境教學,在情境教學過程中結合德育教育思想,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的學習生活當中,逐漸養成美好人格,加強美術德育教育的意義,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進行中,教師應立足根本位置,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形成生態道德觀,站在情感和理性的認知上對生態道德觀有更加全面的認識。通過教學氣氛的創設,學生可以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參與到各類美術活動中,從而對生態道德教育有關知識非常了解,通過情景體驗的方式,學生可以獲得更加積極的情感,在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培養中產生良好的效果。小學階段的學生比較感性,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構建中應該建立良好的情境,從而使小學生站在感性的角度對生態道德觀有理性的認識,激發學生參與到美術活動中的積極性,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感受到生態道德觀培養的意義,為今后生態道德觀具體踐行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實施環節,應該融入綜合實踐活動,對小學生的情操進行陶冶。教師可以組織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美術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到社區周圍或者學校附近發現身邊的環境問題,搜索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隨后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生可以將廢舊的材料和衣物進行二次利用,制作出美觀的工藝品。在具體的實踐環節,學生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建立全面的認知,在具體的實踐中認識到環境污染對人類產生的不良影響,提升自身的生態環保意識。在廢舊材料的應用過程中,學生可以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三、 完善講授方法,提升學生的生態道德觀
通過學科教育的開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生態道德觀,教師應該結合合理的講授方法,從而將復雜的生態道德觀采用直觀的語言講述給小學生。在美術教學活動實施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發揮自身語言的優勢,向學生講述生態環境相關的知識,使學生在美術學習的基礎上,對生態環境有更好的認識。對于小學美術教學活動而言,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戶外體驗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在學生能力不斷發展的情況下發揮講授的效果,在知識教學的基礎上向學生講述生態知識。在學生可以理解的范圍內,提升學生生態保護的意識,在講授法進行中,教師首先應該樹立良好的生態意識,從而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在對學生講授生態環境相關知識環節中,教師應該采用合理的語言,通過肢體語言的輔助應用,為學生創設形象的情境,學生在一個輕松的環境下,可以更好地吸收生態教育的內容。
四、 通過美術教學,加深學生對生態美的認識
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實施中,除了講述美術知識,開展各類美術實踐活動之外,還應該引導學生發現美創造美。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采用各類教學方法,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生態美。學生在感受到生態美的價值后,在學習中會逐漸提升生態意識,在生活中會提升保護環境的意識。例如在講解“走進大自然”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和圖片的方式,將不同地域美麗的自然風光介紹給學生,通過小動物在大自然中自由玩耍的場景,學生被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吸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生態破壞的視頻,通過形象的對比,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自然景觀保護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僅可以了解自然風光,掌握基礎的美術知識,還可以更加積極地學習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內容,在美術教學開展中達到生態德育的效果。
五、 建立師生良好溝通,傳遞德育教育內涵
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當中,不僅要讓學生能夠全面掌握美術知識,還得使學生能夠樹立健全的良好人格以及健康的道德標準。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美術對于學生沒有極高的要求,在當前階段,對學生并沒有嚴謹的專業要求,一般都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為學生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因此,美術教學過程當中,師生一般能夠形成良好的溝通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進一步加深溝通,通過多方面的引導,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加強對學生德育教育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當中,都能夠體驗到德育教育的教育內涵,使學生能夠認清未來的道路,使學生能夠健康地成長。
在教學當中,通過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問題研究探索,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對學生進行鼓勵贊賞,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教師可以建立小組模式,與學生共同討論美術問題,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讓學生能夠在交流過程當中,充分理解德育教育的內涵,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
六、 通過形象的美術教學,完善對學生意識的引導
小學生的思維和意識處于不斷發展的時期,他們的心智不夠成熟,不能完全理解教學內容中的所有思想,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應該采用合理的教育對小學生進行引導,使小學生形成科學的生態意識。例如在講解“春天的風光”這部分內容時,在講解完課本上內容知識后,讓學生進行春天風光的繪畫,為學生展示一些春天風光被破壞的圖片,此時學生會產生一定的疑惑,教師展示的圖片里并沒有美好的春天景色。在學生找不到答案時,教師再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春天美好風光一去不復返呢。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可以逐步體會到生態環境破壞對人類產生的不良影響,在學習中樹立良好的生態道德意識。
七、 養成節約和環保的好習慣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節約和環保的好習慣,從而有效地滲透生態德育。在講授“變廢為寶”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通過生活垃圾分類講解的方式,使學生的生活經驗得到豐富,運用廢舊物品進行各類設計,從而提升廢舊物品的視覺效果,起到環境保護和節約的效果。在學習“變廢為寶”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加日本藝術家的作品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藝術家是如何將廢舊的物品變成新奇的物品,采用創造性的思維,將廢舊的自行車塑造成山羊在山坡上吃草的景象,從而激發學生變廢為寶的欲望。在教室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好舊報紙、廢紙盒和飲料瓶等廢棄物,讓學生通過創造力的發揮變廢為寶,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將這些廢舊的物品轉變成一個個充滿個性的藝術品。學生在個性化體驗中感受到變廢為寶的樂趣,通過良好的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很大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生態德育,提升了學生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八、 結語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美術知識的傳承,但是忽視了德育功能。因此在今后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融入新課改理念,讓學生學會更好地與人和社會相處,在生態德育的基礎上,使小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通過各類教學方法的采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在美術學習中養成發現美的習慣。良好的道德情操素養的培養,為學生未來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田青.以德育人以美養心:記小學美術《花手帕》教學案例[J].人文天下,2019(24):106-107.
[2]陳海龍.關于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知識的具體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19(20):109.
[3]劉燕燕.小學美術剪紙教學中德育教育的作用及措施[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