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蕾
【摘要】仁愛是一種最高的道德準則,作為中國古代倫理道德的宗旨和根本,是人們立身處世、為政治國的指南和規范,是中華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當今的家庭教育建設中,應該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統領作用。我們的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一顆仁愛之心,愛父母、愛朋友、愛家鄉、愛祖國,我們每個人未來的生活也才能更加幸福而安詳。
【關鍵詞】家庭教育;仁愛之心;和諧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 (2020)24-0181-02
人這一生當中要接受三種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是人生開始階段的家庭教育。正確地教育孩子,家長需要形成正確的養育觀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在特定區域、條件下,家庭成員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被稱為家庭文化,家庭教育中有很多東西是被父母重視的,但并不一定很重要;但有的東西很重要,卻常常被父母忽略了,或者不知道。比如教會孩子仁愛,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仁是處理人與人關系的一種準則。《說文解字》:“仁,親也。”愛,《廣雅·釋詁四》:“愛,仁也。”《玉篇》:“愛,仁愛也。”仁與愛的本意是相通一致,互為演繹和詮釋的。仁,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行為。
當今的家庭教育建設應該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統領作用。筆者認為以儒家仁愛思想的家庭教育,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仁者自愛,身心和諧;孝悌愛親,家庭和美;博愛他人,人際和睦;泛愛萬物,天人和順。
一、仁者自愛,身心和諧
這個層面家庭教育的目標是家庭成員的身心和諧健康,讓孩子有仁愛之心,學會自尊自愛。
如果說愛是一門藝術,恰如其分的自愛便是一種素質,唯有具備這種素質的人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胸有仁愛之心的人。一個有仁愛的人一定是自愛、自尊、自立的人,會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樣,他就會愛人,也容易贏得他人的愛。
仁愛是以自愛為開始,不斷擴充發展的。自尊自愛是關愛他人的必要前提。“愛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愛人也。”(王安石《荀卿》)自愛者才能愛人,給人以生命歡樂的人,必是自己充滿著生命歡樂的人。
自愛更是對道德人格的自愛,這與世衛組織提出的健康標準包含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內容完全一致。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通過身體和心理健康關愛兩個層面的教育建設,幫助孩子加強自我修養,追求心與身的和諧,成就自己、實現自己、完成自己。
二、孝悌愛親,家庭和美
這個層面家庭教育目標是促進家庭關系和美,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孝悌愛親,建立健康的家庭關系。仁愛之心是植根于人天生的性善而內在形成的品質,是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發端。
孝悌為仁愛之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仁愛是以家庭關系為拓展的血緣之愛、天性之愛、人情之愛,是人性的最初表現。隔代之間的孝和同輩之間的悌是真情表現,唯有能行孝悌者,才能去愛他人,親情溝通天地萬物,貫穿于人生全程的基本人倫道德,家和方達萬事興。
時至今日,社會的發展變化使傳統的婚姻家庭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古老的傳統文化并不意味著時過境遷,在對孩子的仁愛教育中,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家庭觀也是一項重要的內容。
三、博愛他人,人際和睦
這個層面的家庭教育是在父母個人成長的基礎上,親情之愛推廣擴展到與外界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社會關系,以社會和諧為最終目標。仁愛起始于家庭內部,升華超越而愛他人、愛社會、愛祖國。一個充滿仁愛精神的人,都是關愛、欣賞、享受、贊美著周圍環境的人。因為這份欣喜和熱愛,會引發我們尊重、珍惜、愛護我們的環境。如果從小我們指引孩子發現各種身邊的美,發現小伙伴的優點,并及時與孩子一起贊嘆、贊賞、贊美,不僅豐富了孩子的詞匯,培養了孩子的觀察,更培養了孩子積極健康的陽光心態。
四、泛愛萬物,天人和順
這個層面的家庭教育旨在把儒家的仁愛之心推向天地萬物,對自然界的生命充滿憐憫之情,達到仁愛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
例如有個小孩蹲在地上幫一只受傷的小雞包扎,小孩的父母生氣地說:“誰讓你摸它了,小雞多臟呀!”孩子的愛心就被父母剝奪了。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在不經意間傷害或剝奪孩子的愛心。家長平時應該注意對孩子一點一滴的培養,一言一行的引導,在平時生活中關注孩子,培養孩子的愛心,仁慈博大的愛心,就會在孩子心頭扎下根,并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擴展和升騰。每個孩子都有一顆仁愛之心,愛父母、愛朋友、愛家鄉、愛祖國,每個人未來的生活也才能更加幸福而安詳。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就是仁,仁的自然流露就是愛。這種愛是有層次的,是從自愛到父母,到兄弟,再到夫妻、子孫,再到親戚、鄰居,再到社會,再到鳥獸草木層層擴展的。這種仁愛及所體現的道德原則教育引導孩子注重個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養成,培養熱愛、保護自然環境的自覺意識,與義、禮、智配合起來,融入新時代的元素,創新家庭教育思路,開展形式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活動,寓教于樂,寓教于情,讓孩子建立起科學正確的道德文化秩序,以推動社會的持續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和諧,描繪出一幅以仁愛精神為基礎的社會生態、自然生態平衡、和諧美好的圖景。
參考文獻:
[1]聶小雙.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J].遼寧教育,2019(18).
(責編楊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