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建軍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等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重視并加強對小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思想觀念,可以通過思想觀念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影響并引導。因此,有必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進行培養。
關鍵詞:品德修養;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近年來,人們對教育事業的關注度逐漸上升,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通過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強化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行為習慣和品德修養是當前小學教師的重要教學內容。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認知能力相對較低等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師對其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引導和教育的難度。因此,有必要對小學生品德修養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工作進行探討。
一、加強對學生的知識道德教育,規范行為習慣
小學生的自我管理控制能力相對較差,并且缺乏相應的情緒調節能力,對事物容易產生好奇心理,盡管這一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作用,但實際上這一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持續興趣較低,并且容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相對來說難以管理,同時學生自身的松散程度也較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強化學生的思想品德知識。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注重對思想和道德內容的應用和教學,結合相關知識引導并教育學生認識哪些行為是正確且積極的,哪些行為是缺乏道德且消極的,對學生的思想和道德進行熏陶,從而加強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規范作用。
此外,在對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時,教師還應該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現狀進行了解,并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差別化教育,以強化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二、榜樣示范,引領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并且在模仿過程中希望得到他人的贊同和認可。因此,對于小學生思想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工作,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加強榜樣教學作用,通過道德榜樣和良好行為習慣的榜樣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引導、教育。在教學和日常工作中,教師要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榜樣。在加強榜樣示范教育工作時,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和知識,從而使學生認同自己,進而強化教師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滲透作用。此外,教師應該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嚴格規范自身的言行,以此強化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
三、生活點滴,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學生品德修養的提高主要是通過自身的行為習慣體現出來的,兩者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且不可分割。因此,在對學生的品德修養和行為習慣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這兩者之間的聯系和作用,要通過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展示并強化其品德修養,同時使其對其他學生形成有利影響。反之,也可以通過品德修養的提升,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置相應的教育情境,以此提高對學生的教育效率。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生活中積極正確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分析思考其中包含的品德修養。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品德修養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強化學生對思想品德的認識。
四、積極評價,引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小學生具有一定的表現欲望和表現能力,并且希望通過表現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贊美。因此,為了使小學生持續并積極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投入到品德修養的學習和提升中,就需要教師對小學生的行為進行正確、適當地評價,以使得學生對自身的行為有正確地認識,從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改進或保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關注每位學生的言行舉止,以及生活和學習習慣。對于言行舉止積極、正確的學生,教師可以對其進行積極的評價和表揚,以激勵學生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使其對其他學生形成榜樣帶頭作用,激勵更多的學生學習;而對于部分行為舉止不當的學生,教師應該及時采取適當的方式進對其行糾正,以達到預期教育效果。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思想品德教育對提升和培養小學生的品德修養及行為習慣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開展合理的教學活動;結合思想品德知識、榜樣和實際生活等對學生開展品德修養教育。同時,通過品德修養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積極、正確的思想觀念。
參考文獻:
[1]黃堯.小學品德課程開放性教學策略研究[J].教書育人,2019(6).
[2]蘆天喜.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3).
[3]潘好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生活化教學的優勢及不足[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7).
[4]孫安娜.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華夏教師,2018(7).
[5]俞土昌.新時期如何讓小學品德課堂更加生動有趣[J].名師在線,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