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處在不斷發展的階段,中國各大高校對于思想政治課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視。伴隨著高校改革,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的開展方式從“思政課程”開始轉化為“課程思政”這種模式轉化有利于新時代青年優良品德的培養。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課程思政;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9-0-02
德行是衡量一個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德者,才之帥也”有才有德方為能者,有才無德則為匠人。德行的好壞對于人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因素,學校是最為直接的人才培養基地,在日常教育教學中不僅僅要對學生進行才學教育,更重要的是德育的教育,為國家培養真正的能者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1]。當今中國正處在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需要大批優秀人才為國家建設做出貢獻,高品質人才的輸出已經成為各大高校的教育重點,課堂作為教育形式的重點過程必須充分發揮其效用,幫助學生建設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崇高理想,引導其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動其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好的品德的形成離不開有效的教育模式,要更有效地培養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程”向“課堂思政”進行有效的轉化。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及意義分析
很多人在剛接觸“課程思政”這一內容時,很容易將其與“思政課程”相聯系,會誤以為二者僅僅是文字位置的調換實質內容并沒有相應的改變,其實二者除了在名稱上相似之外并無太多相似之處,內容上有著很大的區別,從邏輯上來講它二者屬于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2]。“思政課程”顧名思義就是學校為思想政治科目展開的專項課程,主要應用于對單科課程的教學。“課程思政”則是將思政內容融于所有學科,在所有的課程學習中都涉及思政內容,保證學生能全方位接受到政治教育,全面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將思政內容融于教學整體,利用課堂將思政教育進行到最大化,不斷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從而達到“課程思政”的教學目的。
應用型本科高校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化的過程是一個必須進行的事項。首先,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高速度發展的狀態,對于人才的渴求度極高,如何培養出真正對社會有益的人才已經成為現代應用型本科高校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課程思政”在不改變應用型課程內容的前提下,將德育教育真正地與教育相融合,不僅從正面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價值觀,更從側面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為學生德育的正向發展打造了一個良性的環境,該措施不僅有利于人才的培養,更有利于應用型本科高校面向現代化的積極改革,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實現跨越的重要
表現。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問題分析
(一)“課程思政”理念淡薄
市場需求決定市場供給,教育也具有同樣的理念。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對學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導致大部分高校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性能力,專業成績成為檢驗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德行的好壞反而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思政課程”成為一門普通的學科,同樣為了考試而存在,教育變成了數字化的奴隸,與其初衷背道而馳,越來越遠。“課程思政”與當今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理念相違背,它主張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每一門課程之中,試圖在專業課程教育的同時有效推動德育教育的有效發展。但目前,素質化教育依然呈現出數字化教育的特點,德育教育未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課程思政”理念未受到廣泛傳播,缺乏社會認同感。
(二)相關制度建設不足
幾十年過去了,教育界依然喊著“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口號,卻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思想政治課程僅僅作為學科而存在,并未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有相關影響。教育部門的不重視,使得學校在施行教育行為時亦缺乏相應的理念。教育部門對教育的錯誤偏向使得相關的教育制度也存在相應的偏差,德育教育的制度不健全使得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充滿挑戰。
(三)教師素質參差不齊
教師是教育內容的最直接的展示者,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教育成果的好壞。21世紀的中國,擁有十四億人口,學生團體占到了三分之一,龐大的學生資源需要相應的教師資源進行依托,為了完全適應當前教育環境,本科高校放低了教師門檻,使得很多高校教師處于眼高手低、才學與地位不相匹配的狀態[3]。部分教師由于自身能力受到限制,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展開相應的“課程思政”內容。
(四)多元化價值觀念挑戰
21世紀是一個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時代,外來文化的輸入與傳播使得中國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受到極大的沖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收到來自社會各界的不同的思想觀念的影響,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錯誤的認識,最終導致學生不僅無法從根源上對“課程思政”理念有認同感,相反還會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
(一)落實課程思政理念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學理念為:為國家培養實用型人才,在課程思政理念的落實上也是相同,必須從多方進行課程思政的實施[4]。教育制度、教育方向、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方法,缺一不可。課程思政的全面開展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項,教育并不是個人的一言堂,它的成功推行離不開教學制度的支持和教學理念的扶持,切實落實德育的教學理念對于整個課程思政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5]。
(二)健全課程思政制度(即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修身為人的全面發展的第一步,修身即德才兼備。德為首,才次之。學生在接受教育時,也應該建立相應的自覺性,主動接受德育教育,樹立崇高的個人信仰和人生信條,將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作為畢生追求,不斷追求更高的革命理想,將個人與國家緊密相連,堅決做時代的齒輪,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打造復合型教師團隊
教師作為學習和教育的連結點,對于課本知識的輸出和學生知識的輸入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應用型本科高校進行教育轉化的今天,教師團隊的作用顯得更有價值。一個好的教師團隊,對于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教師內容的實施都更加事半功倍。“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將專業知識與思政相結合,從而達到教育和德育的雙重目的,這不僅要求教師有極高的專業素養、豐富的專業知識[6],同時要求教師品性優良,有極高的道德素養。這樣的教師團隊能充分、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切實達到課程思政的教學目的。
(四)融合打通教學資源(打通“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資源)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雖不完全相同,卻又有相通之處,“課程思政”并不是獨立的課程的存在,它的發展需要具體的形象作為依托[7]。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二者應該打通相同環節,完成教學資源的大融合,以“思政課程”為基礎推動“課程思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有序進行,促進“思政課程”更進一步的發展。
(五)構建教學評價體系
應用型本科高校與其他高校的不同之處在于,應用型本科高校更注重實操性,“課程思政”的開展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8]。這一模式的開展是否能夠充分發揮效用,教師的教育模式是否能夠充分展示教育理念等問題都縈繞在實踐之路上。構建教學評價體系,不僅能夠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學校還能通過評價體系對教育狀態進行實時監控和更新,從而有效促進整個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轉化的有序進行。
(六)強化校企合作實踐路徑
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是最直接的,強化校企合作不僅能讓學生更直接地認識到學校與社會的區別,更有利于學生更為直接地認識到自己的短板[9]。企業在招收人才時,應當加強德行方面的要求和考驗,為企業尋求真正的可用之人。學校在進行人才輸出時,不能僅以數據為標桿,需要與企業進行完全的交流,了解社會需求,充分培養社會型人才。
四、結語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課程思政”上具有跨時代的影響意義。當代中國教育對于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未受到充分重視,長此以往不利于現代化人才的培養,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最先“吃螃蟹”的人,不僅能培養出真正對社會有益的人才,更有利于帶動整個社會的課程思政教育的全面發展,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教育的標桿,其教育方式、教育理念都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對于整個教學系統的良性發展都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田佳,葉天遲.應用型本科院校“3+4”培養背景下學生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以自動化專業為例[J].科技資訊,2019(14).
[2]伍醒,顧建民.“課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邏輯、制度訴求與行動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3).
[3]毛銳.應用型本科院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師資隊伍保障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9(5).
[4]張全福.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以差異化理念為視角[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11).
[5]周廉東.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實踐途徑探索——以"電子商務平臺運營與管理"課程為例[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9(4).
[6]馮立功.互聯網經濟時代課程思政視域下應用型本科“雙創”教育的路徑探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5).
[7]李麗娜.關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與醫學英語課程相結合的思考[J].中國新通信,2018(24).
[8]丁瑞萍,郭崢春,李雄威,劉愛華.服務學習: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實踐融合的有效模式[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4(3).
[9]姜守帥.應用型本科院校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方法探索——以機電工程專業課程為例[J].教育觀察,2019(4).
收稿日期:2020-3-13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高校思政研究專項課題系列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GS19021)。
作者簡介:劉利(1972—),男,吉林長春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