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而中國古典傳記文學,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教授中國古典傳記文學篇目時,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深度思考與討論,在課后進行搜集資料整理寫作,以史為鑒,以寫培思,進而提升在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古典傳記;寫作;核心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而中國古典傳記文學,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張新科在《中國古典傳記文學的生命價值》指出:中國古典傳記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深入探討傳記文學的生命價值及其與民族精神的關系,可以為今天的素質教育提供重要的依據,同時,對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語文教育所獲得的最具終身發展價值的人格修養與關鍵語文能力,《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把它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這些其實都包含在經典傳記文學言簡意賅的文字當中。那一個個回腸蕩氣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不斷向我們述說著“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正心誠意,修齊治平”的心性修養……
中國教育向來重視歷史——過去《春秋》乃讀書人必修教材五經之一,“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資治通鑒》是執政者必讀書目;如今現行高中語文教材中,古代人物傳記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高考試卷中文言文閱讀也大都選擇傳記文學。2020年高考語文更是凸顯出對于傳統文化特別是歷史人物超乎以往的重視;除了古代詩歌閱讀、文學類閱讀和語言文字運用等常規題目,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是“歷史人物評說”,材料有齊桓公、管仲、鮑叔君臣合作、共成霸業的歷史性陳述,有后人對歷史人物的不同解讀;天津作文題“中國面孔”包含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思考中華民族發憤圖強、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
高二學段的學生已經積淀了相對扎實的文言基礎,也培養了一定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思維能力。對這些擁有十年語文學習經驗的學生來說,如果單純地將課本的經典傳記當做詞匯語法范本來學習,未免可惜。因此,在高二學年的語文教學當中,筆者做了一點和以往不同的嘗試:通過在課堂上進行深度思考與討論,在課后進行搜集資料整理寫作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進課堂,然后帶著感悟、帶著收獲走出課堂。以史為鑒、以寫培思,進而提升學生在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鑒其文思,以淬語言
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維度,建構與運用的前提是對經典語言的積累與模仿。作為文學和歷史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古典傳記文學有著追求真實的史學特征,也有著講求藝術感染力的文學特征,尤其是能選進教材的傳記文學,無不是名家名篇。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既能從中汲取傳記人物身上的智慧與勇氣,也能體味生動傳神的語言之美和剪裁得當的構思藝術。
比如說,筆者在上《方山子傳》這一課時,除了讓學生感受方山子這位隱士淡泊自守特立獨行的形象,也努力使學生品味身為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寫人敘事淡而有味的語言藝術。學生在學完這篇傳記之后領會到:原來寫活一人、寫好一事,并不一定要大鳴大放轟轟烈烈,委婉的語言和精微的細節亦足以動人。于是,筆者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現實:仿照《方山子傳》的筆法,為身邊的同學寫一篇小傳,鼓勵運用文言文寫作。雖然學生從小學開始就練習記敘文的寫法,但他們都沒有嘗試過以文言文的形式來記敘身邊的人事。因此,布置作業的時候筆者已經做好心理預期,會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選擇以白話文形式來表達。但出乎意料的是,交來的作業中基本上都以文言文完篇,并且其中多可觀者。
如,小菁寫的是本班人氣甚高的紀律委員,其描寫形神具備:何同學因身體虛弱,常備藥箱,其藥物之齊全,令觀者驚嘆連連。每見同學身體不適,取藥相送,毫無遲疑之色。一日晚修,鈴響,班內仍吵鬧不止。乃大呼:“晚修已至,為何如此吵鬧?!”班上同學紛紛神色劇變,滿座寂然,無敢嘩者。
小文寫的也是同班好友,文字頗有《方山子傳》娓娓道來的情味:藍菠蘿,粵之云浮人也。以其發過于蓬松,好友霞名其為菠蘿,冠其姓為藍菠蘿。
一日,余與其并二三友人戰于宿舍旁之籃球場。組畢,余大笑曰:“幸甚,得與君同伍!”藍菠蘿笑而不答,徑自持球,手起球落,但聞落地之響,板未碰,框未及,網未沾,在場者皆捧腹大笑。
又一日,余隨其游。曰:“吾為客,君為主,客當隨主之便,君當盡主之誼。”鄙而答曰:“毋庸。視之為自家便可。”余大笑,無以應之。余與藍菠蘿同行,歡聲笑語,逸興遄飛,蓋所以常感流年似水也。
小灝寫的是同桌好友,文筆幽默生動,極具喜感,令人讀之捧腹:
本班有一組織,名曰“地狗”。此組織首領乃余之同桌——*礎。余嘗問:“地狗,何謂也?”曰:“馬云有天貓,影響甚大。吾創地狗,天對地,貓對狗,做大做強,再創輝煌!”余視之甚久,曰:“真乃茍礎也!”
自同桌以來,礎常用余水卡。余曰:“周二可充卡,一學期之水費,二十足矣。”笑曰:“二十如此之多,吾無力付之。”余視其耐克球鞋良久,笑曰:“所言極是,吾卡為汝所用也。”
每逢長假,時有同學跪求作業答案于末期。礎因發朋友圈:“吾已完成作業,如有需答案者,價格小窗議。” 余評:“茍也。”
當然,運用文言文表現自己身邊人和事的語言構建能力,也并非一日形成的。學生們大多要經過兩三次乃至更多次數的修改,才能在表達上流暢自如。在這個修改過程中,他們一再學習品讀經典原文,也一再對行文構思和文章詞句進行推敲打磨。例如,很多學生寫作時出現了第一人稱代詞是用“吾”還是 “余”的困惑,于是查找研究,明確了兩個代詞在使用場合及語法功能的區別:充當主語時,“吾”多用于對話,“余”則多用于文章自敘;此外“吾”可用做定語,一般不用做賓語,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賓語;“余”可用做賓語。大部分同學表示,以經典傳記為范本反復錘煉文章,自己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二、鑒其得失,以增智慧
唐太宗李世民曾云:“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語文核心素養包含有發展與提升思維的要求,學生在閱讀傳記中那些紛繁的歷史事件,復雜多變的人性并進行審慎思考、分析寫作時,也在不斷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品質。
《項羽本紀》是司馬遷《史記》的名篇,通過敘述秦末楚漢之爭風云變幻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西楚霸王項羽如流星般耀眼而短暫的一生。學生們在學習《項羽本紀》的過程中,既體會到歷史興替中的偶然性與必然性,也感受到人性中復雜多變的一面。在完成課文全文學習以后,筆者設置了一個思考討論環節。首先呈示兩首觀點截然相反的詩: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然后學生開展思考討論:如果再給項羽一次機會,他會成功嗎?在課堂討論環節中,贊同和反對的意見各占一半,并且都能有條理地闡述其觀點依據。筆者順勢布置周末作業:把自己的觀點和理由用文字呈示出來,論據材料可不限于課文內容。等下周檢查作業筆者驚奇地發現,認同與反對的比例變成約1:3了,當然思考的深度與論據的廣度和課堂討論時相比,明顯有了質的提升。
小夕一直認可項羽的英雄氣概:我們是以知曉歷史軌跡的后人身份去看待項羽。古往今來,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贏家可以用勝利抹掉所有的污點,甚至每一步都會被后人解讀為為了成功進行的鋪墊。敗方的每一個缺點,都會被后人用放大鏡去看待。當我們已經知道他輸了后,他的每一步都會被認為是后面戰敗的導火線。之前的一切因為最后的戰敗而一文不值。人們只記得他四面楚歌下的垓下悲歌,卻往往忽略了他破釜沉舟下的巨鹿之戰。正如世人提起拿破侖,想到的是他那滑鐵盧之敗,卻忘了他席卷歐洲時的無數勝戰。
小濠在《霸王不肯過江東》中堅持認為:很多人都不看好項羽能從頭再來。但我認為,項羽如果能保存實力,是有可能和劉邦再決勝負的。歷史上很多大人物在失敗后都會反思并改變自己。像蔣介石敗逃臺灣后在日記中深刻反省自身不得民心,拿破侖流落荒島后亦能找機會奪回王位。只要人在心在,并非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小怡在《不配帝王位,只堪虎營首》這樣評價:項羽的死是必然的,沒有帝王會放任手持大權的西楚霸王活著,沒有百姓會同意那般暴戾的人坐上皇位。項羽本身的幼稚性和目光的短淺性注定了在那個時代會被淘汰的結局,就算時光倒流結局依舊不會有太多改變。他的年少輕狂是造成他悲劇結局的根源,從中我們也不得不感嘆“教育從小抓起”是多么的重要。
項羽出生于楚國貴族,自然當時貴族的驕奢肆意的風氣,項羽也沒有落下。他的性格從他叔父教導他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那叫所謂的“三分熱度”。好不容易入關,他居然放棄了關中要地——“起義完了,我該回家養老了”,從中不難看出項羽我行我素的小孩子脾性。面對這位“大齡兒童”,不難猜測當時的范增先生是怎樣的心累。項羽這一走,底下謀士的心都涼了,估計心里面都在瘋狂咆哮:“我來幫你成就大業,你卻是來過把癮就走的?!”能擔重任的人被他這一弄,連夜收拾包袱走人的估計得有不少。再說項羽這暴脾氣,二話不說就闖入秦宮,提起劍砍掉人家皇帝腦袋;更大條的是他把人家數朝數代攢下來的東西直接一把火燒精光。百姓幾代人攢下來的錢財沒了,連心也給他燒沒了——這也就難怪你逃跑的時候農民伯伯故意給你指錯路了。
小珊在《英雄末路》如是慨嘆:
出身于軍事世家的項羽,哪怕他書劍兵法皆不竟學,其家世所帶來的資源也是相當可觀的。何況項羽還是個讓其叔父項梁驚嘆的天賦一等一的奇才。然而也正是這樣的家世與天賦,養成了他自尊自大的性格。早年無人壓制,越長大也越肆無忌憚。這樣的肆無忌憚讓他從小雄心勃勃欲取始皇而代之,讓他在戰場上戰無不勝,然而也讓他在武力中迷失自我而無法自省。……哪怕沒有垓下之圍,他不必過江東也打贏了,哪怕他最終當上帝王,不得民心,始終是他的致命弱點。為何田父要欺騙他?這是前面種下的因所結出的果。一個獨夫當了帝王,又能走多遠呢?
小蕾則站在人性“小我”與“大我”的角度解讀項羽生與死的選擇:
相比于臥薪嘗膽的勾踐,我更為這個嘆著“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多情男兒而感動。這或許是人類對于接近本我的事物的不自覺的認同。項羽是一個“小我”,即使他是率領眾士破釜沉舟的勇士,是曾經雄踞一方的霸王;可他確實不是一位君主,君主是屬于天下人的,而他更多是屬于自己的。他可以對與己毫無瓜葛的人大肆殺戮,因為他無情于眾生;但他不忍傷害每一個出生入死的兄弟、女子,甚至一匹馬,因為他多情于親近之人。而君主是無情于任何個人的,就像劉邦為了逃脫追殺可以把自己的兒女當做祭祀的羔羊扔出馬車外。也許他的理由是丈夫當以天下大業為重,但只要你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就絕對不會贊同他的屁話,即使客觀上他確實一統天下結束了亂世。
……然后項羽才是一個“大我”。他可以領導士兵贏得巨鹿之戰,便說明他是一個擁有超越常人的智慧與將帥之才的人。我不想討論他若東渡烏江能否再與劉邦逐鹿中原,我只知道他在楚軍勝利無望,所愛之人一個個在自己面前倒下,故人背叛自己時,是悲傷的,孤單的,但仍然是豪邁的,驕傲的。他的驕傲是他的堅守,就像孔雀寧死也不愿將尾巴曳于泥中,只為守護唯一剩下的尊嚴。而在這世界上,能為自己的尊嚴慷慨赴死的人,是越來越少了。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千古以來人們對項羽的評價褒貶不一,當然也不可能在一次短暫的討論,一篇周末練筆中得出一致的結論。但同學們通過一次次的思維的碰撞,一次次將自己的思考的火花變成文字,這樣看似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形式,逐漸提高了思維品質,這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在對《廉頗藺相如列傳》的解讀中,有學生認為,“被大部分人忽略的趙惠文,實際也是知人善任的一代明君,他在位時有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文武大臣,趙國之強大,足以跟昭襄王所在的秦國抗衡。這是很多外交事件有回旋余地的前提。藺相如外交場合的勝利并非完全取決于個人能力,而是因為他背后站著一個強大的后盾。”也有學生提出疑問:“僅解決一次外交危機的藺相如為何被封為上卿,位于戰功赫赫的廉頗之右?這種違背常規的人才選拔方式會不會造成趙國人心離散?”筆者肯定了他的善于質疑,并且引導學生深入研究當時趙國朝堂情況和戰國幾個大國之間的關系,學生經過思考討論,最后認可度最高的觀點是:趙王之所以提拔毫無背景的藺相如,不僅是他因為立了大功,也是出于平衡朝堂上軍方勢力的需要。權利制衡,是所有領導都要掌握的一種技術。后來學生在作文中觸類旁通,聯想解讀一系列歷史和現當代事件:為何蜀方在華容道放過大敗的曹操,隋唐時實行科舉制引進寒門人才來壓制門閥,明朝時宦官勢力和文官勢力的對抗,還有現當代各種聯盟勢力之間的博弈……可見,學生對傳記人物命運的深入思考與研究,也是對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度思考和認知。深入研究中國古典傳記文學,實際上是為研究“人”的學問提供重要依據,學生于潛移默化中開闊了文化視野,提升了文化自覺意識。
三、鑒其美丑,以養道德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語文核心素養強調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能力。這里的美,不僅僅指藝術之美,同時也包含著倫理道德之美,價值觀之美。中國傳統文化注重“文以載道”,古典傳記所塑造的人物,無論是仁人志士,還是奸佞小人,無不具有深刻典型意義。高中階段是學生形成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時期,在學習傳記文學的過程中,各種真與假的矛盾,善與惡的沖突,美與丑的對立,都會激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教師若能在學生困惑時予以指引,迷茫時加以點撥,就能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形。寓教育理念于故事和形象,更容易讓學生樹立正確辨別美丑善惡的人生觀、世界觀,而且比直接說教效果好很多。
以《譚嗣同傳》的教學過程為例:因為戊戌變法是為學生所熟知的歷史事件,再則主人公譚嗣同又是距離很近的歷史人物。當解決了語言知識重難點之后,筆者設置了兩個具有爭議性的討論題:
1.譚嗣同與袁世凱的交往是明智還是失策?
2.變法失敗后譚嗣同選擇以身殉國,你怎么評價?
學生們經過思考后紛紛發表見解,且分析都能做到言之有據,其表現遠遠超出筆者的意料。當然課堂時間有限,每個人的思考都是片段的,表述也是零碎的。于是,筆者趁機要求他們將自己的觀點整理成一篇有理有據的文章,周末回家還可以上網查找資料以作佐證。等學生們把作文交上來,筆者驚訝于他們超越時空辯證發展思維和眼光,以及對于熾熱家國情懷的深刻理解。
小坤談到了他對于譚嗣同選擇以身殉國的理解:
起初我對譚嗣同赴死是極不認同的。我認為赴死是懦夫的行為。只有害怕了,絕望了,才會選擇以死這種最簡單的方式了結過去。可當我看到“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時,我才意識到,我錯了,徹底地錯了。這不是懦夫,而是英雄。這場試圖挽救中國的政治運動如塔般高高筑起,卻在百日后轟然倒塌。可烈士們的鮮血,如催化劑一般,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為了中國革命而奮斗的年輕志士。我想,他一開始便想到了,于是便這樣做了。知死而后生,乃大丈夫也!
……我們可以說譚嗣同失敗了,但他創立了南學會,其中有學生叫楊昌濟。我們可以說楊昌濟失敗了,他好像并沒有在史書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他有個學生叫毛澤東。毛澤東成功了,毋庸置疑。因為他,中國人民又站了起來,中國又開始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所以譚嗣同,既是失敗的,又是成功的。所有的偶然都有它的歷史必然性,因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小強在其作文《革命的燈》中如是說:
我愿稱譚先生為革命的燈。他是赤子,是愿為祖國奉獻自己的英雄。他有別于康梁二人——康有為是政客,他有政治目標要完成,所以在抓捕行動中,他跑了;梁啟超是學者,他要向大眾傳播他的思想,所以后來他也跑了。被稱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他有著最純粹的愛國之心,所以他成為了革命路上的一盞燈。
他死后,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他的兄弟唐才常發動了自立軍起義,他的學生黃興領導了武昌起義,他學生的學生毛澤東是革命偉人,他學生的部下是開國元帥朱德……一石激起千層浪。他以死明志,舍生取義,喚醒了四萬萬中國人的愛國之心。“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他是一盞永不熄滅的革命之燈。
小礎在《我自橫刀向天笑》中這樣寫道:
譚嗣同的死并不是由行動成敗直接引起的。他與光緒帝共同商議變法圖強的時候,便應該知道輸贏的大概,此時的清政府有情有義有志之士除了他們還有誰呢?而他們除了滿腔的熱血和干勁,又有多大分量的籌碼和慈禧“開臺”呢?他們不得不在大戰之前,先開一場賭博,那便是拉攏袁世凱。袁世凱何人也?他出身官宦家族,于清末投身淮軍,后隨軍赴朝鮮參與平定壬午軍亂,又在朝鮮甲申政變中指揮軍隊擊潰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國組建新軍,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3歲時袁世凱曾制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這寥寥數語,充分體現了袁世凱的勃勃野心。當時的光緒帝,無實權無兵力,有的只是一件黃袍和一頂帽。而在譚嗣同拉攏袁世凱時,他們的對話也充分暴露了袁世凱城府之深,明明一心向權貴,卻說出如此大義凜然的話,這是值得懷疑的,所以在當時拉攏袁世凱這一舉動,無異于將自己架在了審判臺上,而這判官,就是袁世凱。
但是變法的成敗并不在于這袁世凱的叛變,而是早已決定了的。朝廷上各處是慈禧的人,他們手握大權,老謀深算,將他們團結在一起的就是共同的利益,在譚嗣同一行人密謀袁世凱前,慈禧已經得知了風聲,在袁世凱軍隊向京城的路上,曾被攔截過,天時地利人和都讓別人占了,那你說這還怎么變法?縱使天降猛男,這猛男在半路上還給截胡了,勝負在賭局的開始前便已分出。
最后的告密,也只不過是順理成章的謝幕,而真正的英雄氣概也正在這時體現的淋漓盡致。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偉大革命的成功是需要鮮血的獻祭,譚嗣同是用自己的鮮血,潑醒了沉睡中的人們,獻祭給了更偉大的革命!
其中浩然正氣,蕩于胸襟;燁然文采,騁于筆端,令身為師長的筆者都嘆服不已。
在學習古典傳記的過程中,學生感受歷史,品評人物,觀照現實,思考個人發展,從中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他們從《廉頗藺相如列傳》感受到了寬容、擔當和有過必改的勇氣;從《徐霞客》中學會了如何在責任與夢想中尋求平衡,和面對艱險百折不撓的勇氣;在《蘇武傳》中折服于蘇武堅定不移的民族氣節,鄙視著衛律的反復無常賣主求榮,也從李陵的痛苦中領悟到做人要堅守底線,一旦動搖放棄原則往往會墮入無法自拔的深淵……關注傳記文學里的人物命運,也是對人的內在本質進行深刻認識和反思,并進一步挖掘個體與社會、集體之間的生命關系。他們在課堂與傳統文化相遇,汲取著豐厚的精神營養,感受到有根基的文化自信,心田種下了優秀文化的種子。在不久的將來,這一顆顆幼小的種子,終將長成民族復興路上的參天大樹。
四、結語
中國古典傳記文學蘊含著博大精深、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觀念等,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通過在課堂上進行深度思考與討論,在課后進行資料整理與寫作的方式,確實能有效提升學生在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的語文核心素養。當然,由于初次嘗試,教學思路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學生的思考和探索成果帶給我很多驚喜,但各個銜接環節依然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搜集資料與整理寫作只能放在周末進行。這占用了學生周末的休息時間,但深度思考的作業無形中也降低了他們沉迷于“奶頭樂”娛樂節目的機率。另外,這種課堂思辨課外寫作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寬闊的視野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很難在學生通過歷史觀照現實產生問題的時候予以有效指導。這種壓力也促使我對于專業以外的領域進行了更加廣泛的學習和深入的研究。所謂教學相長,共同進步,莫過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