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曜全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不斷的發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的核心素養,也成為了大量教學工作者在教學工作中的主要目標,基于此,本文就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研究,進行了以下闡述。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寫作教學
一、培養核心素養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重要性
幫助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效率。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側重點要放在培養學生良好核心素養上,并對學生的寫作意識以及寫作能力進行指導,以便提高學生的寫作成績,并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自身的教學工作進行融合,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完成相對應的寫作訓練,進而提升自身的教學速率。其次,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意識,受傳統教學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再進寫作的過程中,根據教師的寫作需求,不能寫出相對于優美的文章,這就需要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以便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加強交流溝通,引導學生思維
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意識,主要就需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發散性,并針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進而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寫作技巧。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身心與心智未成熟的階段,對于這個階段的教學工作,就需要教師投入百分之百的熱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可以感受課堂的溫暖,進而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寫作意識,由于這個階段所導致學生之間學習方式以及學習能力存在大量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就需要教師借此機會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并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建立良好的語文作文教學,并對學生加強交流溝通,進而引導學生學習思維的發散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時,教師結合“植物媽媽”的播種過程,進而來了解每種植物的播種方式,如“蒲公英”的播種方式就是借助風力,進而將種子吹往任何地方,教師借此對學生進行提問,有沒有學生還知道其他動物的播種方式?學生這時會發揮自身天馬行空的想象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師在一旁稍作引導,進而了解到學生在這個階段中產生的思維和對植物播種的了解程度,教師要對學生所闡述的播種方式,進行總結與歸納,進而很好的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針對本章內容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加入自身的想象能力,使文章的主旨進行升華,那么,學生的寫作成績便會不斷的提高。
(二)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寫作熱情
如今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普及,大量的教學工作者都將信息化技術投入到自身的教學當中,以便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提高授課速率,多媒體中蘊含了大量的寶貴知識,以及搜索引擎的強大,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從而幫助學生進行寫作。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文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圖片功能,為學生尋找十年前黃河的圖片,在與如今黃河的圖片進行對比,必要時可以結合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可以從直觀的角度來對黃河的變化進行分析,并結合這樣的變化方式,以十年后為題目,讓學生進行寫作,作文的內容呈現開放性,因此,學生的寫作內容也不再局限性,學生可以描述自己的家鄉,也可以描述自己的父母,并大膽的運用自己的想象能力,對未來進行憧憬,并借此表達出自己對于未來所寄托的思想,進而能幫助學生提高寫作動力,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確保文章的生動靈活,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
(三)總結寫作素材,培養寫作習慣
學生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寫作素材,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教導學生對于寫作素材的積累,積累寫作素材并不是一天的工作,是需要長久以往的堅持總結出來的,針對學生的寫作素材不要局限于課本內容中,應該開放學生的寫作視野,將寫作素材延伸到課外之中,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時,學生在閱讀文章內容時,無不被文章當中的父親所感動,地震發生之際,兒子所在的樓層坍塌了,所有人都不相信它的存在,這有這位父親不斷的用手進行挖掘,最后以自己頑強的信念終于找到了自己孩子。學生在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進而會想到自己的父親,這時,教師就要以父親為題目,讓學生描述自己眼中的父親,要在作文當中加入父親的神情、動作等,并結合父親為你做過最難忘的一件事為內容,進而抒發自己對于父親的愛,結合學生總結的素材,引導進學生的文章當中,以便強化文章主旨,抒發學生對自己父親的思想感情,進而幫助學生訓練良好的寫作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意識,喚醒學生的寫作熱情,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要順應時代的變化,在教學模式上不斷的進行創新,豐富教學內容,制定良好的教學方案,以便在傳授學生寫作知識時,能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進而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成績。
參考文獻
[1] 嚴淑儀.教學有妙法妙筆易生花[J].課外語文(下),2018(7).
[2] 成小強.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作文教學策略初探[J].教育界,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