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摘 要:“教學做合一”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實質就是教學和生活實踐相結合。 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強、以科學探究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積極踐行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有利于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小學科學;科學探究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其中“教學做合一”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陶行知先生是這樣解釋“教學做合一”的:“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和學都以做為中心”“教學做合一”的實質就是教學和生活實踐相結合。
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強、以科學探究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積極踐行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有利于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做中學”——巧設活動,促進主動探究
小學科學課程倡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強調“做中學”和“學中思”。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做”的興趣,激發學生快樂地“做”,實現寓教于樂之目的,突出“做中學”,營建樂學、樂做的課堂氛圍。
如《聲音的秘密》的一課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播放汽車奔馳在馬路上的聲音,讓孩子們聽聽蜜蜂的嗡嗡聲、傾聽風聲、雨聲、雷聲、閃電等的聲音,聽聽鄉間的蛙聲、樹上的蟬鳴和鳥叫等,然后,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發出來的?教師呈現給學生鼓、鼓槌、直尺等,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讓這些東西發出聲音?學生說出“敲”“打”等方法,然后,讓學生思考:課桌、椅子、門等,自身會不會發出聲音?怎樣才能讓它們發出聲音?隨后讓學生在桌面上敲幾下、在門上用手中的書本、直尺等敲一敲、聽一聽……這樣,孩子們邊思邊想邊做,以自主探究為主要形式,以“做中學”為主要目的,培養學生的積極參與的意識,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二、“做中教”——改變教學方式,引導自主學習
以往的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法,教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聽。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理念與課標的要求完美契合,“教學做”的融合實際上就是教師與小學生之間的不斷融合互動。
科學本身就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充滿趣味的的學科,科學教師要緊抓這一特點,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在“做中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實踐當中獲取知識。在條件允許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科技館,觀看科技電影等。也可以經常舉辦以科學為主題的故事會和演講比賽,這些都可以幫助教師開展接下來的教學。
例如在《浮力》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水中有浮力的內容時,可以準備一個較大的透明容器,將其中注滿水,然后將乒乓球放入水中,讓學生們觀察現象。學生們可以看見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教師還可以將一個鐵質直尺從一定高度扔下,統計其所用時間,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其在相同高度落入水中所用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驗證科學答案。學生參與到實踐當中,不僅可以逐漸養成解決問題的意識,更能夠充分學到解決問題的相應能力。
總之,教師堅持在實踐中教學即“做中教”的理念,多開展科學方面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創造全新的課堂,幫助學生走出自己固有的小天地,自主進行科學探究。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不是獨立存在的三個方面,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做”是“教學做”的核心。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師要在“做”上“教”,引導學生要在“做”上“學”。這就好比人們學習游泳的過程,必須在泳池當中實踐才能真正學會游泳。如果教師只進行單獨的課堂游泳技巧訓練,或者人們一味在泳池中練,恐怕都很難學會游泳。只有在泳池中教游泳的方法并及時實踐,人們最終才能學會游泳。小學階段科學就如同游泳一樣,只有將“教學做”高度結合,才能使得課堂效率真正提升。
參考文獻
[1]唐迅.陶行知現代教育思想命題新探[J].教育 研 究,1999,11.
[2]陶行知.教學做合一之教科書.陶行 知 全 集(第 二 卷).四川:四川
[3]楊茜媛.探究小學科學“做中學”的課堂教學措施[J].新課程·小學,2017(10).
[4]常攀攀,羅丹丹.杜威“做 中 學”的系統闡釋及教改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