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汪宇
摘要:以“服裝縫制工藝”教學內容為抓手,在中職服裝專業中應用產教融合“大課堂”教學模式,積極拓展課堂實施路徑。通過分析中職服裝專業課堂教學困境,模擬企業操作規程,實現“校企合作·教材研發·質量控制·崗位需求”的教學操作范式,提高服裝人才的培養質量及適應服裝企業行業的需要。
關鍵詞:產教融合;“大課堂”教學模式;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7C/08C-0060-03
一、中職服裝專業課程“服裝縫制工藝”教學目標的偏離
當前,社會已進入互聯網時代,市場對崗位的需求已朝專業化、學科化、精細化方向發展,但中職教育服裝專業的教育體系還處于傳統的教育體系階段,學校的教學也停留在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了“用工荒”與“就業難”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往往源于服裝專業課程教學目標定位不夠準確。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學生學習能力的單一性
“服裝縫制工藝”是中職服裝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但是在授課中還是以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完成作業”三段式課堂教學方式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缺乏思考理解的過程。這樣的教學只重視知識的灌輸,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能力單一,不能很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制約了學科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與企業崗位關聯度不大
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服裝企業生產線也越來越智能化,先進的電腦裁床、智能吊掛服裝生產線、全自動電腦制衣設備、柔性化生產管理等已取代傳統的服裝制造業。而我們的服裝專業囿于一些傳統觀念,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缺乏創新,致使培養的行業人才不能完全適應新型競爭環境下對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等方面的要求,學校輸出的畢業生與服裝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偏差,所培養的學生無法或者勉強達到服裝企業各工種崗位實際應用能力要求。
二、“大課堂”教學模式對制定教學目標的重要意義
產教融合“大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基于“產業鏈、專業鏈、市場鏈三鏈結合,新規范、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四新融合”的專業教學理念,突破傳統的單一課堂束縛,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畢業時基本能夠達到企業對人才崗位的需求。“大課堂”教學是校企雙方合作共同育人,因此對學校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學校教師課堂上主講的授課內容、教學素材等都要貼合服裝企業崗位和服裝行業發展實際。
(一)符合產教融合教學改革的方向
“大課堂”教學模式滿足企業對人才需求,在教學的過程加入了企業聯盟,讓學生在進入企業之前先了解企業,了解企業的用人方向和企業對專業的要求。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來自由選擇所喜愛的專項教育,從而促使學生對服裝的設計、結構、工藝等知識有更加系統的學習和掌握。
(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針對性
企業聚集著一大批生產、服務第一線的實用型技術人才,新工藝和新技術正是通過他們才轉化為新產品。學校要及時掌握服裝企業運作、發展情況,就必須始終與服裝行業企業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并與服裝行業企業共同打造適合本地區經濟和服裝行業企業發展的服裝設計教育品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最有效的途徑是走“產業鏈、專業鏈、市場鏈三鏈結合”的道路。
(三)驅動崗位職業能力的實效性
“大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了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壁壘。學校進行專業理論的培養,企業進行職業化技能的培養。學校和服裝行業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從而提高服裝人才的培養質量及適應服裝企業行業的需要。
三、教學目標的構建
“大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參照服裝企業生產情境,強化教學目標設計的拓展性、靈活性、體驗性;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主體行為,增強服裝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競爭性。以中職服裝專業“服裝縫制工藝”課程為例重構教學目標,修訂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目標貼合“互聯網+服裝制造”時代主題,基于企業真實情境,校企合作資源實時共享,教學內容與學生今后的工作性質密切相關,依據產教融合“三同步”(流程指示同步、技術管控同步、效率提升同步)方法,提高教學目標實效性,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學生面向未來真實崗位,個性化學習經驗能夠更好地迭代。
本課程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突出對應的崗位群在職業道德、意識、態度與行為規范等方面的要求,面向學生未來真實崗位,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生態,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認知,滲透工匠技藝精神。實現能力培養與技能鑒定貫通,共同營造職場氛圍,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
四、教學目標的實施路徑
(一)產教融合優項目
圍繞服裝行業企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智能發展,開發基于崗位工作內容,融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的課程與教材是產教融合“大課堂”教學目標實施的首要任務。為此,我們聯合企業技術骨干、學校組成教師專業團隊,共同進行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材開發和質量控制等工作。通過基于工作任務和真實工作情景來編寫教材,使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對接。以“服裝縫制工藝”為例,將一線車工、樣衣工、質檢員、線長、后道包裝員等服裝企業崗位的工作流程與崗位職責,融入服裝典型款式裙裝、襯衫、褲裝、春秋裝、西服、大衣的教學中,設計成產品設計與開發、工藝單編寫、產品結構設計、排版與裁剪、工藝縫制流程—縫制工序的編制、產品后整理與質量檢測等子任務,優化學習項目,使之成為生產型項目,從簡到難,循序漸進,幫助學生獲得對專業領域的生成性理解,促進傳授知識與生產實踐的緊密銜接,縮短“課堂”到“車間”的距離。
(二)企業流程呈多元
產教融合“大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形成“雙導師”崗位育人。我們建立“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合作模式,學生每個生產型項目都會深入到簽訂協議的合作企業進行階段性學習,接受技術工人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指導,每一個生產部門都成為教學“課堂”,真實地再現職業情境,實現學生知識的遷移。我們深入企業第一線跟進生產實踐活動,運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成豐富的教學資源融入課堂教學;基于信息化的服裝工藝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更加生動鮮活,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無縫對接。以“女式西服的縫制工藝”為例,由于工序繁多,我們將教學過程切分成若干個知識點,由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一起進行在線資源建設,發揮企業生產特長,分知識點制作機器使用規范、部件制作和成品服裝制作的視頻、微課,全方位展現西服制作的過程。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使學生可以快速地掌握服裝工藝中的重點以及有選擇性地學習相對薄弱的環節,由了解、掌握、熟練應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借助信息技術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三) 校企合作塑工匠
工匠精神是指不斷追求卓越發展的創造精神、積極實現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以及堅持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工匠精神的培養已成為職業教育乃至當今社會中的熱點,成為人才培養中一項艱巨又急迫的任務。實踐表明,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教師引導學生熱愛專業,精于技藝,使他們了解工匠精神,注重的不僅僅是制造領域或手藝行當中的“技”和“藝”,更重要的是蘊含、承載和傳遞一種態度與精神內涵。而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使學生形成專注的專業精神,學生不僅能熟練掌握各種技能,更能提高質量意識,增強交流溝通及團隊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職業責任感,促使學生形成工匠精神,使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目標能夠得以更好地實現,滿足學生綜合發展的培養需求,進一步提高專業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江成 . 服裝模板技術在服裝工藝課程中的應用 [J]. 學術論壇, 2015(7).
[2]董靜.學習領域項目教學課程的實踐與思考——以五年制高職建設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江蘇教育, 2019(11).
[3] ]陳莉 . 中職服裝專業現代學徒制實踐教學嘗試分析 [J]. 西部皮革, 2018(18).
[4]裘廣宇,孫軼婷.有效課堂教學整體設計:促進教師認知發展的有效途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8(35).
責任編輯: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