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娟
【摘 要】 解決作文教學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問題就要解決素材的問題,本文圍繞“博覽群書”“觀察發現”“親身體驗”“模仿創新”四個方面闡述唯有注重素材積累,寫作才能博眾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關鍵詞】 素材 ?積累 ?寫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話出自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晏景初尚書,請僧住院,僧辭以窮陋不可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婦安能作無面湯餅乎?”意思是即使是聰明能干的婦女,沒米也做不出飯來。比喻再有能力的人,做事時如缺少必要的條件,也很難成功。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正是習作教學中老師、學生經常要面對的難題。一到寫作文“咬筆頭”“皺眉頭”的現象屢見不鮮,也有一些孩子心中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缺的是什么?是“米”。這“米”就是“素材”。什么是素材?素材,是生活中看見、聽到的、經歷過的、未經整理加工的、原始、分散的材料。
日常習作教學中教師在指導習作、分析、講評上花了大功夫,可是收效甚微。孩子的作文要么千篇一律,要么語言貧瘠,要么選材單一……寫作技巧再高明,若沒有素材,也寫不出好作品來。所謂“功夫在詩外”,要讓學生學會寫作,首先要引導學生積累素材,這樣才能博眾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既然素材這么重要,如何積累素材呢?
一、博覽群書,素材源于閱讀積累
《荀子·勸學》篇指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教育部2011版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要“嘗試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要“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無論是“新鮮感的詞句”還是“豐富自己的見聞”指向的都是一個詞“積累”。沒有積累數量的輸入就不會有質量的輸出。
但凡有成就的作家都是善于積累的。如美國著名的小說家杰克·倫敦,他喜歡把詞典和書里的詞句抄在小小的紙片上,掛在窗簾上、衣架上、柜櫥上、床帳上……無論是刮臉、穿衣、還是睡覺隨時都能看一看,記一記。即便是外出也隨身帶著一些紙片,隨時隨地記誦。正因為不斷地記誦,他掌握了大量的詞匯,寫起文章來就得心應手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古今中外,無論是歷史的、哲學的、天文的、地理的、還是自然科學的,書籍應有盡有,這座知識寶庫,是作文材料的豐富資源。這“二手材料”經過作者的思考、推敲、提煉整理,更規范、更精練、更利于吸收和積累。廣泛閱讀書籍、報刊,勤于做讀書筆記,這樣天長日久、集腋成裘,說話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
二、觀察發現,素材來于自然現象
《課標》要求學生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的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俄國小說家契訶夫告誡初學寫作的人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把觀察養成習慣。事實證明這話是絕對的真理。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我要求學生寫《百字日記》,每天給孩子一個觀察目的,橫向觀察把面鋪開,縱向觀察把點延伸。從身邊的景物開始入手:上學路上的鞭炮花開了,各有怎樣的姿態?學校圍墻的爬山虎郁郁蔥蔥,分別往哪里爬?烈日炎炎,池里的魚兒藏哪去了?秋風習習,樹上的知了唱著什么歌?花圃里的那些大石頭,默默地說著什么?一年四季、風雨雷電、山川河流、鳥獸蟲魚,從清晨的每一聲鳥鳴到夜晚最后墜落的一顆星……這片廣闊的天地里包含的素材真可以稱得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天長日久,孩子的眼睛亮了,心靈了,手巧了。
三、親身體驗,素材來自靈活創設
有道是“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只有親身經歷的事,寫起來才會得心應手。作為語文老師,不能只會按部就班為作文課而作文,而要有一顆“生活處處皆語文”的玲瓏心,隨時隨刻捕捉寫作的契機。如有一次,我抱著單元試卷走進教室,發現投向我的目光中有緊張有期待,有自信有不安,有的端坐著,有的捂著臉……我心中一動,走到一個孩子身邊說:“孩子,你為什么捂著臉?”孩子回答說:“我覺得考差了,不敢看考卷。”我又走向另一個孩子,問別的學生:“他一臉鎮定,可笑意在眼里藏都藏不住,猜猜他心里想什么?”……簡短的開場白,瞬間把學生引入了關注他人神態的教學情境中,一篇篇精彩的“發考卷眾生態”就誕生了。
像這樣的情況很多,天空突然一道霹靂,學生嚇了一大跳;一只蜜蜂闖進了課堂,學生東躲西藏……當這些“客人”意外來訪時,我總會按下暫停鍵,給孩子觀察、練筆的機會。《百字日記》從難產到落筆生花,正是源于捕捉生活中的每一個契機,創造每一個寫作的機會。課文中的、課外的、學校的、家庭的、偶然的、突發的……《百字日記》為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習作素材。
四、模仿創新,素材來自巧妙借鑒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要善于向身邊的人學習語言。清代的詩人袁枚善于借鑒,聽到村夫很高興地說:“你看,梅樹有了一身花了!”袁枚默默地記下,寫出了“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聽見僧人惋惜地說:“可惜園里梅花正盛開,您帶不去!”袁枚借此吟得“只憐香梅千百樹,不得隨身帶上船”。模仿和借鑒都是創新的基礎,對于初涉習作的孩子來說不僅能降低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感受作者譴詞造句的精髓,還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靈氣熏陶,提高文學修養。
宋時朱熹說過“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著名散文作家秦牧也說過寫作要有三個倉庫:一個裝生活中得來的材料;一個裝間接材料的倉庫,一個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語言的倉庫。唯有注重素材的積累,才能在作文時文思如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