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靜
【摘要】隨著校本課程的出現,彌補了新課程的不足。對于初中化學課程來說,通過構建校本課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論證能力。當前,初中化學校本課程已經成為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科學構建校本課程是我們探討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初中化學 校本課程 構建方法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明確要求要構建國家、地方以及校本三級課程,尤其是在教學中要增加校本課程。通過為學生增加校本課程,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個性發展。對于初中化學科目來說,也需要構建校本課程,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的化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化學校本課程概述
所謂校本課程,就是依據學校的教學特色以及教師的師資力量而構建的符合學生發展的新型課程。通過構建校本課程,可以很好地規避了國家課程只能適應普遍性教學的弊端,彌補特色課程教學中的空白。對于初中化學課程來說,這是一門體現生活與科學的課程,不僅是中考考試中的一個重要科目,對于學生認識世界、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構建化學校本課程是學校科技特色的重要體現。當前,很多初中學校都將構建化學校本課程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但是,在校本課程的實際構建中,還存在一些目標不明確以及隨意性強等問題。因此,構建科學的化學校本課程還需要學校與初中化學教師進行新的探索。
二、化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價值
(一)貼近學生實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校本課程指的是基于學校的獨有特色,并根據教學目的而開展的學習活動,包括校本課程的目的、過程和評價三個方面。這是學校的教師根據自己學校的辦學特色、地理位置、歷史傳統等多方面的特征而開發的課程,相比較于國家課程,校本課程有著符合本校學生學習與發展需要的優勢。因此,教師在建設校本課程的初期,需要詳細了解自己的學校特色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等方面。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學校的興趣等方面進行詳細的了解,然后制作校本課程,再結合這一符合學生興趣的教材進行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例如,在對初中化學“化學與生活”這一部分的相關內容進行教學時,通過調查問卷,在開發校本課程時增加了“讓學生親身體會各種化學物質”這一學生都感興趣的內容,從而提高其對化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二)緊密學科聯系
化學學科是一門與生物和物理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在我國一些地區,如浙江省,將初中的物理、化學、生物整合成了一門科學學科學習。在江蘇省,物理、化學、生物這三門學科雖然是分開學習,但是其都是初中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通過構建化學校本課程,可以增強這一學科與物理和生物學科之間的聯系,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每一門學科,達到靈活運用、融會貫通的目的。同時,構建化學校本課程,還可以帶動本校其他學科校本課程的開發,為學生的綜合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提高學生科學論證能力的同時,理解科學發展的本質
學生的論證能力以及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感知能力需要在教學中進行著重的培養,這也是中學生需要學習和發展的基本能力。通過校本課程的構建,可以幫助學生培養科學論證能力。教師在課堂上,需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為基礎,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論證的課程設計,并編制自己學校的校本課程。通過該課程設計以及對課程知識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論證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
(四)促進化學教師專業成長
化學教師是授課的主體,也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在傳統的教師授課中,扮演的“執行者”的角色,而通過增加校本課程,對校本課程進行開發,將教師的角色轉化成了“研究者”和“決策者”。在校本課程的構建過程中,需要教師緊密結合學校的辦學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可提高教師持久學習的能力。在化學校本課程的構建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了解化學領域以及教育領域的前沿動態,及時將學習到的這些信息補充到校本課程和教學當中去,促進教師個人專業能力的不斷發展。例如,某校的校本課程在講解“有機合成材料”的內容時,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深化教材上的知識,還要搜集關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最新資料,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三、化學校本課程開發策略
(一)對國家課程內容的進一步拓展
構建初中化學課程的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標準的規定,是按照學科的要求展開的。因此,在構建時還需要以其本體知識也就是新課程中的主要知識為依據。國家課程標準中對于初中化學這一學科的主要內容規定有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和物質的化學變化這三個重要部分。同時,在開發校本課程時,就可以從這三方面著手,形成三個知識不同但內容連貫的課程。其中,第一部分也就是“對物質的認識”是較為基礎的知識,也是化學學科學習的基礎,要求學生掌握物質的組成、性質、用途,并能夠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探究身邊的一些物質,逐步了解這些物質的特點,并探究這些物質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影響,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對知識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國家制定的標準課程中,對空氣、水等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溶液、鐵等金屬以及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等做了較詳細的講解,但是,卻沒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深入的探究。因此,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時,就可以結合學校的實驗室對學生感興趣的物質的性質做出進一步的補充,以增強學生對物質用途的認識。
(二)以學生感興趣的形式開展實驗
相比于國家基礎課程,校本課程最大的優勢就是考慮到了學生的興趣點,并且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驗設備等狀況,重視了對學生實驗操作方法和技能等方面的培養。如在實驗設計方面,初三年級國家課程標準中在實驗設計方面只是包含了“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這兩個實驗。
因此,學校在構建自己的校本課程時,就可以增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并對這些實驗的原理進行深入的講解,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親身實踐,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化學試劑將白花變為藍花,還可以制作燒不斷的棉線等實驗,以提高學生對化學的興趣。
(三)聯系實際,拓展學生視野
化學是一門與人們的生活實際緊密相聯的學科,在開發初中化學校本課程時也需要從這一點出發,以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化學原理為出發點,在調動學生興趣的同時,也可拓寬學生的視野。如當前的初三年級化學課程,在“化學與健康”這一部分的知識中,通過讓學生學習蛋白質、油脂、糖類等實物,讓學生了解人們的身體對這些物質的需求。在構建校本課程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增加一些這方面的閱讀材料,讓學生認識到這些化學物質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同時,對這些物質的正確利用還涉及到了環境保護問題,教師也可以帶學生進行實地探究,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重視。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對課程標準的制定。在制定課程標準時,除了國家課程標準,還增加了校本課程,也就是每一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制定自己的校本課程。初中化學作為一門重要的科目,也需要秉持科學教學的理念,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馮杰利,韓立新,王艷芝.基于北京中考改革新方案的初中化學教學嘗試——開發與實施生活中的化學校本課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9,(14) :53.
[2]張東青.初中綠色化學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J].名師在線,2018,(12) :19.
[3]陳飚.淺談農村初中校本課程《農家化學》中的實驗教學[J].甘肅教育,2016,(14)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