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俠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其對于各行各業的人才要求逐步提高,注重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質,而初中學生正處于思想發展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也就成為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學科。本文討論了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體現,如何利用以學為中心的理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教育;道德與法治;以學為中心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不僅僅局限于課本內的知識要點,更強調學生智力素質的發展,強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質的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和美好品格的形成等等。作為初中階段不可或缺的主要教學內容之一,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借助多種教育手段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糾正學生的思想偏差,并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獲得健康、穩定、科學、長遠的發展。
一、樹立正確教學理念,落實以學為中心
以學為中心理念,強調教學活動的開展圍繞學生的綜合素質,從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出發,制定符合學生近期學習能力和長遠發展計劃的目標,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教師改變教學觀念,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開展教學,在對學生建立全面認識的基礎上,分析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心理健康狀況、社會適應能力、基本法律意識等等,而后制定針對性更強的教學方案。
例如,在學習“敬畏生命”時,教師帶領學生感受生命的熱烈,為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道德觀念,增強生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結合教材以及時事熱點,向學生闡述生命的脆弱性和艱難性。在課上,組織學生根據圖片和具體實例展開分析,各抒己見,了解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升華學生對生命的態度。教師:“生命是可貴的,生命的可貴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我們應該具備怎樣的理念,又應該如何行動呢?”展示地震、洪災等自然災害帶來的傷害,圖片還原當時的現場,數據展示駭人的損傷人數,讓學生自由發表對生命的感悟。教師:“在大自然災害面前,人們是脆弱的,我們無法預料到災難何時發生,難道只能聽天由命嗎?”鼓勵學生將重點放在對生命的意義的探索上,同時引出救助他人生命的案例,將珍愛自己的生命引到關愛他人的生命上來。
二、改進教學方式,提倡新奇有趣的學習體驗
初中學生的年齡偏小,對于自我的認知能力和知識的理解能力都相對有限,因此學生在課上表現出來的自制力和專注力不強,如教師講解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或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強調,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不斷改進和優化教學方式,采取學生喜歡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感覺到知識學習的新奇和有趣,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例如,學習“增強生命的韌性”時,教師可通過學生的探究體驗活動,讓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意識。在課上,教師根據學生的意愿將學生分為兩個小組,組織學生圍繞“挫折是好事還是壞事”展開辯論,給予學生5分鐘的時間搜集材料,在小組內展開討論交流,并做好統計與記錄,明確一辯、二辯選手。根據辯論情況,學生意識到挫折是一把雙刃劍,面對挫折的不同態度和做法決定了挫折是好事還是壞事。隨后,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設計具體的場景,組織學生根據“身高太低總被人嘲笑”“分數不理想被家長批評”“朋友背叛我”等話題展開討論,得出戰勝挫折、增強生命韌性的方法。
三、融入實踐活動,將落腳點放在生活中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行為習慣等,其最終的落腳點需要放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因此,重視實踐活動的組織和開展,有助于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活動中。教師定期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具有實踐意義的活動,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體現在實踐活動中,促進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的統一,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例如,組織學生參與法治小游戲,以增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組內的成員在5-6人,學生需要在課上完成角色扮演,主要人員有政府管理人員、商販、執法人員、社會成員、法官等。學生明確自己的角色,按照教師創設的情境,根據角色需要進行對話,先在小組內交流,找準表演的節奏。隨后,學生小組在班級內展示,并由教師和其他小組給出評價,讓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了解服從法律、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重要性,法治既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管理方式,也是國家穩步發展的前提。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出發,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借助人文情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麗. 新課改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43):180.
[2]鄭林華. 淺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3(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