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茹 陳勤
摘 ?要:“立體化”教學策略是一種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開放式教學模式,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本文筆者就在教學實踐基礎上,從創設情理交融的教學情境,建立點面相結合的知識體系,建立互動交流的教學空間,開展開放靈活的教學活動等方面論述“立體化”策略在小學語文詩歌課堂教學之開展。
關鍵詞:立體化;教學情境;教學空間
所謂立體化教學策略,是一種全方位與立體化的教學體系與教學模式。它的優勢在于,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實現課堂知識與課外知識、書本知識與自然、與社會互相結合,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導下科學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因此,立體化教學改變了傳統填鴨式應試教育的弊端,是一種多層次、多方位、多向度的開放式教學模式,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符合素質教育精神。本文筆者就此論述“立體化”策略在小學語文詩歌課堂教學之開展,已給廣大教師同行提供可參考的借鑒建議。
一、創設情理交融的教學情境
創設一個積極有效的,有利于詩歌教學活動開展的教學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對詩歌學習的欲望與興起,培養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強詩歌學習的感情認識,讓學生在輕松的情境中學習詩歌。一個有利于小學生學習詩歌的教學情境,應該注重情境設計上的情景交融。從小學生的特征來說,思維上都是形象思維占主導,比較喜歡具體形象的事物,感悟能力比較弱,抽象思維尙末形成。因此,教師應該積極營造情理交融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提倡直觀教學,采用多媒體技術再現真實的教學情境,實現聲音、圖畫、情境這三者的互為交融,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形象化與生動化,達到教學效率提高之目的。我國古代有許多詩歌有著有優美的意境,本身就是一幅絕佳的圖畫。教師在古典詩歌教學過程中,借此以詩歌為藍本,營造教學情境。
二、建立點面相結合的知識體系
立體化教學的提出,提倡是一種綜合化的教學方式,也就是一種以點帶面、點面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模式的開展上,教師應該選擇學生比較喜愛的學習模式,喚起學生對詩歌熱愛的情感,激發學生詩歌學習的興趣。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比較強調教師的單一講授,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動性。為此,教師應該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實施講讀互相結合,以詩解詩的聯想式的教學模式,建立以點帶面、點面互相結合的知識體系。具體來說,就是教師對某一篇詩歌作品進行分析的時候,不應該僅僅是單獨講解一首詩歌,應該以這一首詩詞文本為藍本,有機結合與詩歌有密切關系的作品,把相關知識有機融匯與貫通,開展以點到面的學習。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這一首詩歌,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展,真正學習與理會詩歌的精髓所在。所以,立體化教學模式出發點不僅僅局限在引導學生學習與掌握知識方面,更應該是培育實踐能力、思維能力、綜合素質方面。如教師在講授孟浩然的《春曉》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介紹其他描寫春天有關的詩歌。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白的《春思》、杜牧的《江南春絕句》等這一類關于描寫春天景象的詩歌。通過詩歌的比較,讓學生體驗不同詩人文體風格的相同點與不同之處,這樣對詩歌意蘊的體驗更為深入,記憶也會變得長久與清晰。
三、建立互動交流的教學空間
立體化教學模式,提倡的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式。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需要是一種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的教學空間,傳統的教學中,教學空間的布局都是“秧田制”,課堂結構形式都是由一張講桌與眾多座椅構成整齊劃一的布局。這種教學空間布局形式上是封閉、單一,拉大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與空間距離,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是很難有效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也受到了壓抑。為此,我們應該轉變單一的“講授式”的課堂教學空間模式,朝著開發式、立體式的教學空間方向轉變。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開展組與組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讓學生能夠真正活躍起來。通過集體研讀與小組討論的民主環境,突破教師單一傳授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之中。通過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能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互幫互助和思想交流,有利于知識體系的不斷優化與完善。
四、開展開放靈活的教學活動
小學生的思維特征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再加上生性活潑愛動,對一切事物都是充滿著好奇心。對親自動手動腦的實踐活動都有著好奇心。因此,教師應該拓展詩歌學習的方式,創設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享受實踐學習的機會。在學生實踐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與熱情。如在上《春曉》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舉辦有關“春天”的經典詩詞比賽大會。在比賽大會上,誰搜集春天的詩詞多,在講臺上誦讀的詩詞越好,就可以獲得名次。競賽的方式也可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小組競賽優勝的,也會獲得名次。通過競賽的方式,建構立體化教學模式,以學生求勝心理激發學習詩歌的積極性。
立體化教學的提出,需要擴大詩歌學習的方式。詩歌學習不僅僅是局限在課堂之內,教學活動向課外延伸。為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一切資源開展立體化古詩詞學習。如教師可以利用校園廣播開展經典詩歌朗讀工作,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學習詩歌、鑒賞詩歌,積累詩歌文化底蘊。教師也可以在學校開設專門的詩詞黑板報轉瀏覽,開設手抄報專欄或者墻報,指導學生自主設計詩歌報刊。或者教師可以借助校園文化的形式,在學校創立詩詞興趣小組和詩詞表演活動,舉辦校園文化詩歌藝術節,開展詩歌文化的熏陶。通過這些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使詩詞從枯燥的書本文字走向了學生的現實生活,與學生心靈有機融合,讓詩詞文化真正能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