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應用技術型大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針對導向,影響了教學活動中的課程設置傾向,整體課程設置與具體教學活動安排均側重“應用性”。特定“應用”背景下,《大學語文》也需要注重教學活動的“應用”特色,在課程建設方面突出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在教學活動中,整體課程的應用特色集中體現在教學情境的建設,在課程中設置課程應用情境,引導學生在模擬情境中完成自身能力的培養,成為本文探索的焦點。針對教學情境的“應用”開發,《大學語文》的教學情境出現了更多的現代性轉化,也呈現出了更多的時代性。
關鍵詞:應用技術型大學 《大學語文》 教學情境
應用技術型大學中,《大學語文》的課程講授更加關注課程自身的應用性特點,整體課程需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在教學中需要有效銜接課程的實用性與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學生通過學習課程的實用內容,培養自身的應用能力。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辦學側重與人才培養方向,要求《大學語文》課不能停留在單純的文學知識講解,不能將《大學語文》課程簡單地上成“文學鑒賞”課程,而是需要在保證一定的文學素養基礎上,拓展課程對社會需求的覆蓋面,在社會應用的角度重新認識《大學語文》,注重課程整體的應用廣度。
《大學語文》在應用技術型大學的針對性環境中,需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應用潛質,將課程建設的學理要求與社會性的人才需求統一起來。這樣的雙需求前提下,《大學語文》就不再僅僅只是文學的知識介紹,選定篇目的文本講解,而是文學語言使用上的情境訓練。應用性的強調賦予《大學語文》課程更多的課程使命,在傳統教學的文學類知識傳授已經不能滿足時代對《大學語文》的定位,《大學語文》生發出更多應用能力培養的通識教育功能。語文教學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對接,需要更多應用技能的培養與訓練來豐滿自身的課程體系。
《大學語文》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側重,需要有實踐教學環境的依托,課程大綱的編撰中加入應用針對性的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補充。《大學語文》因此出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內容分解。《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中,應用性的集中運用就在于教學情境的科學設定。《大學語文》需要根據當今社會對人才需要的基本領域與實際使用,進行教學活動的模擬設定,教師應當對社會需求進行深入體驗,作為社會體驗的親歷者開展學生能力的模擬訓練。在社會需求提前引入教學課堂,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學生能夠接受系統訓練,獲得更多的實踐操作技能。一系列教學情境面向《大學語文》的閱讀、實際應用與素質教育三方面應用需求而展開,閱讀是基礎,實操是應用,素質是目標,三類情境由淺入深的遞進設計體現出課程自身的多元組合。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可以很好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體驗到課程對自己的實際影響,感受到《大學語文》的有用性,從而加強學生對課程的高度認同,提高《大學語文》在應用技術型大學實踐授課的現實效果。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語文教育,以“應用”為本,《大學語文》課程需要突破自己的傳統課程模式,通過教學情境設置將教學活動擴展至課外,充分發揮課程教學的持續性性育人功能。傳統課堂在特定教學環境中,成為育人的引導,學生在課程結束后,通過情境的組合變換,可以調動自身的能動性,完成對課程學習的反思與深入。
一.閱讀情景的藝術建構
閱讀時語文教學的核心,閱讀技能的應用也是學習語文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大學語文》課程的情境營造,首先需要建構的就是閱讀情境。閱讀能力屬于個體興趣作用下的內化能力提升,其中的感悟式能力完善超過了客觀知識的被動接收。傳統的《大學語文》課堂傾向于教師在課堂上的“導讀”,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往往教師代替了學生的“讀”,只是教學中的“導”。有“導”而無“讀”的狀態下,文本閱讀活動被省略,變成了相關知識的“提純”式傳授,在課程考核時,命題也多集中在對課堂講授內容的記憶與背誦。
由于能力培養的式微與緩慢,知識輸出占據了《大學語文》教學的主導層面,整門課程的學習給學生的印象與其他理論教學的課程趨同。這種情況亟需在教學活動植入情境,以情境代單純講授,針對在校大學生均已成年的特點,調動學生的自學與發現。閱讀活動必須進入課堂教學。課堂中的情境安排并不“多余”,相反,精練的情境設定,還原了閱讀的真實環境,教師部分教學內容讓渡為學生自學內容,學生的閱讀能力獲得了鍛煉,加深了學習的印象。
《大學語文》課程的閱讀情境設計需要結合學生的專業、年級與接受能力等因素,進行適當調整,保證閱讀能力培養的條理性與系統習慣。應用技術型大學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在校大學生,需要根據專業側重,建立不同的閱讀情境,理工類專業設置說明文閱讀、文史類專業設置論說類閱讀,為日后人才的社會輸出做好準備。在課程教學進行中,教師需要注重課外學習與課內教學的有機補充,根據學生實際閱讀水平,不斷調整閱讀情境的難度,拓展閱讀的覆蓋面,保持與個體能力提升的科學正相關聯系。
二.實操情境的高度還原
應用技術型大學的應用性辦學特色,強化了課程教學與社會需要的有機銜接,教——學——用三位一體,教學內容的最終成果為社會的實際應用。《大學語文》的課程教學也需要注重課程與社會需求的對接,根據社會對語文的應用情況,設置實踐教學,完成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實操訓練。實操情境的設定,挖掘了《大學語文》的有用之處,將形而上學的思想教育與現實應用聯系起來,使得語文課開始“接地氣”,真正能夠走進現實,發揮自己的應有功能。人才培養最終要走出象牙塔走向社會,要能夠更好的生活。《大學語文》教學應該在自身領域,發現生活中語文的用處,教學學生能夠運用《大學語文》更好地生活。
《大學語文》實操包含學生對于閱讀、寫作與說話技能的掌握,總體來講,屬于個體對語言的感知與熟練使用能力。《大學語文》課程引導學生將語言作為現實生活的工具,通過科學使用語言獲得社會的認可。以語言為中心,以文學為背景的《大學語文》,因為語言作為社交活動的成果,需要給于學生體驗語言社會功能的實際情境。語言是人類在反復使用,不斷摸索中形成的約定俗成結果,學生也需要遵循語言習得的特性在體驗中完成對語言使用的專項訓練。在體驗中去不斷完善。
應用技術型大學《大學語文》課程建設需要注意人文性與應用性的有機結合,人文性是《大學語文》課程獨立性的根本,應用性則是應用技術型大學對課程教學的特色要求。整門課程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中,會具體轉化為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是社會需求的體現,也是學生作為人才能夠發揮的社會效用。因此,《大學語文》中設置應用文寫作、即興演說等實操情境,貼合社會需要,幫助學生做好學校學習到社會應用的及時轉型。
三.素質情境的教育養成
《大學語文》情境設定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需要關注顯性應用能力的實操訓練與隱性基礎素質訓練的協調發展。作為通識教育類課程,《大學語文》承擔著更多“課程思政”的內在責任,語文教學成為思政育人的重要環節。有別于專業課程的專項技能教學,《大學語文》課程需要關注人才的普適性教育,關注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強調在全面發展中提升專項技能。特定環境中,《大學語文》發揮了自身美育的特點。在語文領域下,陶冶情操,提升素質。
人文素質的提升依托教學情境的設計,素質中無法“言傳”的“身教”在具體教學情境中展開,學生在經典文獻的理解中體悟中國文化精神的傳承,在寫作訓練中體會中華文字之美,也演講表達中感受語言所蘊含的巨大影響力。這樣的多元設定豐富了《大學語文》課程的定義,發揮了語文課“一專多能”的課程作用。素質情境很好地將《大學語文》教育轉變為一種“情懷”教育,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所培養出的人文情懷默默地改變著人才的內在基礎素質。《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有結束的時刻,而語文教育出的人文情懷卻會對學生產生深化影響,甚至伴隨終生。
參考文獻
[1]楊建波.大學語文教學論[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4.
[2]何二元、黃蔚.母語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3]楊建波主編.大學語文研究:“首屆全國大學語文論壇(武漢)”論文集[C].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6.
[4]李君.大學語文教材研究:1978-2008[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2.
[5]鮑恒主編.語音、審美、文化:安徽大學“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
[6]陳洪等著.母語·文章·教育:大學語文研究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本文系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應用技術型大學語文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探索》(項目編號XGH17265)
(作者介紹:劉鑫,文藝學博士,西安工業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