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炬
【摘要】科學合理地創設道德與法制課堂的教學情境是提高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從新課程理念出發,重新審視教學情境的概念內涵,闡明了創設教學情境的重要意義,對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進行了探索,并指出創設教學情境應注意的問題。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夠從復雜的現實情境中去捕捉知識,能夠整理和概括信息。通過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習與生活相聯系,以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促進課堂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感染力;教學情境;途徑創設
【中圖分類號】G6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2-107-01
下面是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創設教學情境的幾種形式進行探究。
一、道德法制課借用有感染力的故事,創設情境
教學需要通過一個個生動具體的事例來體現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過道德認識來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教師為達到這一目的,可以運用生動的故事進行描繪、渲染,使其富有情趣和情節,用以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達到以情激情、以情動人的教育效果。
教師在講《情緒的管理》調控不良情緒內容時,講了兩個書生去趕考情緒發生變化的故事。甲乙兩秀才一起去趕考,路上他們遇到一支出殯的隊伍。看到那黑乎乎的棺材,甲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涼菜了半截,心想:完了,趕考的日子居然碰到這個倒霉的棺材。他的性情一落千丈,走進考場后,那個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揮之不去,結果文思枯竭,最后名落孫山。乙秀才看到棺材心里也“咯噔”一下,但轉念一想:棺材,棺材,有“官”又有“材”,好兆頭。乙秀才十分興奮,情緒高漲,走進考場后,文思泉涌,最終金榜題名。講完故事,教師提出問題,同樣看到一口棺材,一個“名落孫山”,一個“金榜題名”,造成這種不同的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學生很快就回答:“兩個人想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教師進而歸納講述,當我們有不良情緒時,雖不能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問題的角度,轉變自己的態度來調控自己的不良情緒。通過課堂測試和課后調查,發現學生對這節課的印象極為深刻。
二、通過開展有趣的活動來創設教學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個優秀的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于激起學生對自己課堂感興趣、確立自己課程吸引力的教師。”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開展學生活動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創設一種師生共同參與,互動的積極和諧的氣氛。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還可以通過“小品表演”、“小組討論”、“師生換位”、“故事演講”、“辯論賽場”等形式,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氛圍,讓同學們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在理解中延伸,在延伸中踐行。
如在教學《師長情誼》“我愛我的老師”時,最后一個環節設計了一個活動:“愛的獻禮——假如明天是教師節,你將給老師送上一份什么生日禮物?”學生滿懷激情地制作了一件件各具特色的“小禮物”。有的同學唱一首歌給老師,有的朗誦一首自己創作的詩送給老師:有的畫一幅“愛的天平”,老師的恩情永遠會銘記在心;有的學生滿含深情地說出對老師最想說的話和對老師深深的祝福,實現了知情合一,有效地激發、培養了學生的愛師情感和道德情感。
三、結合身邊實事,創設情境
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思維形成和發展,需要榜樣的感染和正確價值觀引導,又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內化。因此,需要選取感染性強、具有思想教育性強的事實、素材來創設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把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實事引入課堂,使他們在真實的氛圍中獲取知識、明辨是非,生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如在《網上交友新時空》一課時講到了女子小梅在網上聊天時認識了一位網友,她常和網友講述自己的生活,說自己的心里話,小梅對網友是越來越好奇,,正好對方發出邀請 ,想在周末和她見面,要不要和網友見面呢?小梅發帖求助,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網絡上交友的正反例子,如筆友,網戀等,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對比分析,了解網絡交友的好壞,這樣的教學情境緊密聯系社會生活,貼近學生,聯系到了學生關注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質疑和探究。
四、巧用新聞社會熱點創設教學情境
道德與法制課應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充滿課程生命的張力和活力,這就要求道德與法制課教師能夠及時把握時代的變化,敏銳捕捉有利于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的新聞題材,滿足學生的知識和情感需求。
如九年級第五課第二框《凝聚價值追求》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5.12汶川大地震”的新聞事件創設教學情境,并根據這一新聞事件進行層層設問:①積極自救的災區人們身上體現了什么精神?②赴災區的志愿者及人民子弟兵承擔了什么責任?③我們可以為災區人民做些什么?這些教學情境創設,選取的是當時最新、最熱點的新聞事件,增強了學習的針對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充分認識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五、有意設置繆誤,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時,若能尋找適當的教學情景,有意設置一些繆誤以“示弱”,讓學生來發現錯誤,并通過學教師教授學生知識時,這既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獲得奇效。
例如:在學習“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時,我運用比較法明確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學生聽得很明白,最后我用一句話總結“違反法律的人一定違反道德,違反道德的人一定違反法律。”突然,一位平時善于思考的同學站起來辯論道:“老師,我班平時有很多同學不按時交作業,個別同學經常遲到,有的同學上課搗亂,老師和同學們對此很反感,同學們紛紛指責他們,但他們未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你剛講的‘違反道德的人也一定違反法律是不正確的。”一語既出,頓時,原本平靜的課堂一下子沸騰了起來,學生都很驚訝。如此講來,確實是“形鈍實高”。因為,它巧妙地迎合了學生的好勝心,讓他們發現了老師的錯誤,并糾正了老師的錯誤,他們會感到愉悅,從而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固,印象也更深刻。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學方式,最需要的是每堂課有理有節,活而不亂,來提高教學的效果,在課堂中實施情景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和促進學生的情感活動,還可以激發和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和實踐能力,能夠提供豐富的課堂素材,有效的改善教與學。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教學設計》,畢田增著、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嚴育洪著,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第二中學;福建;浦城;35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