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是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學科,其致力于通過學科知識的講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屬于德育教育的范疇,也是實施德育的主要學科。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傳統文化與課程的融合十分必要。其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美德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能夠通過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的契合,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渠道。本文通過闡述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整合方法,分析了培養學生美好品質,增強學生民族自信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學教育;傳統文化;民族精神
為進一步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圍繞教學內容不斷設計創新的教學方式,在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開發新的授課方式。隨著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入,學生的學習不再僅限于課本,教師的教學也增加了很多新的方式,涌入了新的教學資源。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所需,教師在課堂中引入傳統文化,充分體現出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及心理教育,奠定學生的綜合素質基礎,滿足新時代發展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要求。
一、講解寓言故事,弘揚傳統美德
寓言故事不僅讀起來通俗易懂,十分有趣,還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能只會體會到語言文字表面的含義,對于深層次的道理還需要教師的講解。因此,根據要授課的內容,教師整合相關的寓言故事,在故事的講解過程中為學生設置提示性的詞語,促進學生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感知故事要傳遞的情感,促進學生借助故事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了解我國的傳統美德,并在實踐中踐行。
例如,在學習“家是最溫暖的地方”單元時,圍繞親情這一話題,教師借助網絡工具搜集相關的寓言故事,通過故事的講解向學生闡述親人之間相互照顧,相互體諒,彼此感恩,促進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教師講解《媽媽的紅沙發》,并在提到三人努力攢錢重建家園時,著重講解每個家庭成員付出的努力,如媽媽辛苦工作,省吃儉用,小女孩打零工,甚至搜集瓶子,去飯店洗洋蔥、切洋蔥,外婆連買菜的錢都要與商販討價還價。這些可以適當加入細節闡述,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隨后,組織學生說說能夠在寓言故事中提取出哪些信息,學生的回答均圍繞每個家庭成員做出的努力。這時,教師可以將學生討論的話題上升一個層次,即她們為什么會這么努力?她們彼此之間是如何相互體諒,互相依靠的?促進學生體會到母親對孩子的愛,孩子對母親的感恩,意識到故事中蘊含著的傳統美德。
二、關注新聞時事,增加文化積淀
學生思想道德的建設需要根據小學階段學生能夠接觸到的社會環境和整體文化而變化,既尊重教材又不完全限制在教材中。分析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與變遷、人們思想和行為的變化等,利用好政治時事這部分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學會從優秀的傳統文化角度思考和探究,開闊學生的學習思路,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例如,健康生活,珍惜生命,一直是教育中的永恒話題。結合新聞時事,促進學生了解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看到生命的寶貴,是十分重要的。結合學生平時在上網沖浪時就能夠看到的天災人禍的新聞,如大大小小的地震,人員的傷亡巨大,損失慘重,促進學生產生珍惜生命的感悟。教師在課上組織學生討論一些有關生命安全的新聞時事,讓學生具備充足的安全意識,在上學路上、玩耍途中應該注意的事項,促進學生養成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具備保護自我的意識。
三、了解傳統節日,增強民族自信
我國傳統文化已經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學生不能察覺到。而教師可利用傳統節日,吸引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民俗文化,促進學生了解富含地區特色的文化,并產生學習的興趣。借助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更多的與傳統節日相關的知識。促進學生自覺產生了解傳統節日的興趣,自覺搜集傳統節日的來歷、文化、習俗等,讓學生對傳統節日有著全面的認識,建立學生的民族自信。
例如,在向學生介紹學校的知識,促進學生了解校園文化時,可通過聯系傳統節日,讓學生結合傳統節日,在班級內設計海報。海報需要體現出具體節日的來歷或文化,體現出傳統節日與學校教育的契合點。這樣一來,學生在課下需要搜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點,還需要了解班級內的海報設計需要凸顯的重點內容,幫助學生系統性認識我們的校園,認識在校園這個大環境中應該接觸的教育。
總之,傳統文化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融合是一種新的教育趨勢,其強調學生通過在學校的教育了解傳統文化并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已有學習基礎,教師加強自身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開發和利用身邊的資源。通過寓言故事、新聞時事向學生傳遞傳統文化,借助傳統節日增強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渠道,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整體的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徐誕. 讓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中綻放[J]. 課程教育研究,2017:74.
[2]佘錫茂. 小學思想品德課融入傳統文化的方式與價值探尋[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