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悅 李創斌 謝清怡
摘 要 近30年來,我國研究者在兒童哲學理論與實踐上取得了豐富研究成果,回顧先賢的研究成果,對今后開展中國特色兒童哲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兒童哲學研究經歷了探索期、發展階段、多元化高速發展階段。本研究在402篇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文獻進行分析,深入剖析我國兒童哲學研究現狀。
關鍵詞 兒童哲學 發展階段 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7.080
Abstract In the past 30 years,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made rich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ldren's philosophy. Review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ir predecesso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hilosophy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uture. Children's philosophy research has gone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stage, the development stage,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high-speed development stage. Based on 402 related documents, this study uses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in-depth analysis of China's children's philosophy research status.
Keywords children's philosophy; development stage; cluster analysis
近三十多年兒童哲學在我國由最初的鮮為人知逐漸演變為哲學、教育學等領域的熱點議題,其理論研究與實踐從開始翻譯國外先哲思想到深入探究、實踐推廣中國化本土化的兒童哲學,其發展勢頭還在不斷攀升,回顧先賢研究成果對推動我國兒童哲學教育具有重要價值。
1研究方法與過程
1.1 文獻來源與研究工具
中國知網中以兒童哲學為檢索主題,有效論文數量402篇,檢索時間為1987年1月到2019年12月。
本文借用陳超美教授基于Java語言所研發的 Citespace分析工具,其專門用于可視化呈現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核心主題及未來發展趨勢。軟件可以進行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關鍵詞聚類等內容,可幫助我們整體了解中國兒童哲學近三十年研究進展。
1.2 研究過程
對402篇有效文獻進行勾選,以Refworks導出,并采用CiteSpace軟件進行分析,采用質、量結合的數據處理方法。首先對文獻數據進行總體趨勢分析、關鍵詞共現分析等。其次是通過深入到文獻內部,質性地分析中國兒童哲學研究的階段性特點以及聚類分析。
2數據分析
2.1 研究歷程
知網上共收集到論文402篇,2011年前發文數量每年都在20篇以下,2011年后呈快速發展趨勢,尤其是2019年,發文數量達到86篇,可見近幾年來兒童哲學成為研究熱點,以下將兒童哲學發展劃分為三階段,探索、發展、高速發展階段。
(1)1987-2001:探索階段。在此期間,基本上都是介紹李普曼與馬修斯的兒童哲學思想,張詩亞早在1989年介紹了李普曼的兒童哲學觀,文中談到李普曼的兒童哲學不僅是一種理論上的標新立異,他已經將其理念具體化為實際,設計了一系列從學前到高中可實行的教材及教師指導用書。劉曉東1991年發表《兒童哲學初探》,1995年系統闡述馬修斯兒童哲學思想,在文章中提到馬修斯通過收集大量具有哲學性質的兒童言論和軼事闡述自己的兒童哲學思想。從早期發文數量來看,劉曉東在兒童哲學探索階段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是我國此領域的帶頭羊;1999年鄧鵬系統闡述了李普曼的兒童哲學,文中談到李普曼研究兒童哲學的過程以及發表著作,并且談到了我國兒童哲學發展歷程:從《兒童哲學叢書》第一本著作的發表代表我國對兒童哲學的探索到19世紀下半年的緩慢發展再到90年代的快速發展。[1]
(2)2001-2016:發展階段。2001年后,大多數學者不再單純的介紹李普曼與馬修斯的哲學思想,更多關注兒童哲學課程的開展,也開始考慮兒童哲學中國化的問題,注重兒童哲學的意義,出現高峰論壇對兒童哲學深入的剖析。張麗芳認為兒童哲學課是以班級為組織形式,以啟迪兒童智慧為目的的一門課程;重在培養兒童多角度思考、批判性辯證思維、反思性思考邏輯思維與認知的基本能力。其確立了兒童哲學討論課的模式以及基本形式,并且設計了相應的課程教材。[2]黃彬闡述了兒童哲學中國化的意義,其認為兒童哲學教育就是通過對中國傳統先哲的哲學思想進行討論與剖析,進一步讓兒童理解中國經典文獻中的精華,將深奧晦澀的哲學原理具體化、形象化。 [3]2013年開展的兒童哲學國際會議以及2015年教育哲學高峰論壇的召開,從宏觀方面對兒童哲學現狀進行介紹以及提出未來發展步驟,顯現出了兒童哲學教育的重要性。
(3)2016-2019年:高速發展階段。2016年,兒童哲學發展進入短暫瓶頸期,湯廣全提到兒童哲學推行區域范圍較窄,推行學校單一,推行年齡段范圍有限,僅局限于小學幼兒園,初高中較少,也具體分析此現象原因,有我國哲學教育理念落后,實踐推行動力不足,國家保障機制短缺等原因;[4]王敏提到兒童哲學在學前教育領域的困境,課程師資缺乏,課程內容采取IPAC編寫的教材,不符合我國幼兒年齡特點,教學方法太過于規整死板,多為教師單方面傳授,針對這些原因提出了出路為從硬性引進到柔性引進。[5]雖然遇到困難,但是我國研究者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思考兒童哲學新的出路,2017年兒童哲學話題呈爆發式增長,研究者將兒童哲學更好的融入各年齡段,出現《酷思熊》哲學童話全集書以及兒童哲學繪本;孫麗麗提出兒童哲學探究的戲劇游戲教學模式,設計了暖身、表演、探索、復演、拓展五個程序,從而把游戲與探究性學習及經驗的擴展有機統一,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王妤娜、劉艷等研究者關注兒童哲學與課程的融合滲透,將兒童哲學理念滲入課堂之中。
2.2 高頻關鍵詞統計分析
在402篇文獻中總共出現了536個關鍵詞,其中頻次大于3的有25個,呈現頻次為432次,占到總頻次的80.6%。這些高頻詞匯中,前5為兒童哲學(235次)、兒童(31次)、李普曼(23次)、兒童哲學教育(22次)、哲學(16次)。其余的如語文教學、繪本等關鍵詞也都高頻出現。這一統計結果初步說明我國兒童哲學主要圍繞兒童哲學教育、兒童哲學課程,李普曼與馬修斯兒童哲學觀展開。這兩位都是此領域的先鋒者,有著關于兒童哲學的深刻見解,所以國內很多研究者都關注于兩位研究者的哲學思想,大多數文章都是圍繞二者哲學思想內涵以及啟示展開,并且他們的指導下開展兒童哲學課程,將哲學思想融入課程之中,所以學科語文、繪本這些關鍵詞出現頻率也較高。
2.3 高頻關鍵詞聚類分析
關鍵詞共現聚類能夠反映一個領域內的研究重點,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得出研究關注度最高的5個聚類:高峰論壇、兒童、兒童哲學教育、哲學、馬修斯,各關鍵詞聚類的分布比較集中,說明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
第一類是高峰論壇,我國曾多次開展兒童哲學相關會議,第三屆回歸兒童教育論壇中,從兒童哲學的發展歷程展開,介紹了英國的P4C實踐,并提出了中國兒童哲學發展的可能方向。2017年開展了首屆兒童哲學與教育高峰論壇,會議中厘清了兒童哲學是什么、為什么要實施以及如何開展三方面的關鍵問題。2017年9月,第三屆全國兒童哲學與率性教育高峰論壇從兒童哲學的視角研討,進一步豐富對兒童經驗、兒童思維學習的研究,論壇主題為兒童的經驗、思維與有過程的教學。
第二類是兒童,任晉從哲學、教育學等視角談到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他認為培養兒童哲學家具有重要作用,其能夠促進兒童建構自我的完滿人格、激發兒童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提高兒童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等方面。謝月認為兒童有自己的哲學,兒童哲學就是兒童對周圍世界進行積極探索、思考、認識和解釋的過程,是在兒童與周圍世界相互交往作用過程中產生和發展,兒童哲學具有生活與觀念樸素、浪漫情懷幻想的特點。[6]袁潔認為兒童的主體性包括主動性、獨立性、自然性和創造性四個維度,她認為兒童哲學能尊重和發展兒童的主體性 。
第三類是兒童哲學教育,有研究者從兒童哲學教育意義方面來談,王梅認為開展哲學課程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思辨能力,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喚起學生追求新興事物的興趣,激發學生大膽創作的沖動與動機。[7]龐學光認為兒童哲學教育能保護兒童的哲學天性,訓練兒童的哲學思辨能力與創造性思維,奠基兒童的幸福完美人生。[8]也有研究者把兒童哲學教育與學科結合起來研究:王妤娜從多模態教學理論著眼,探討多模態教學對小學語文滲透兒童哲學教育的意義。賴艷梅認為應把兒童哲學教育研究延伸到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各個領域,在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德育實踐活動過程中去探索兒童哲學教育的最佳實施路徑。
第四類是哲學,尚油介紹了李普曼哲學思想,文中談到李普曼兒童哲學的出發點是因為學生,他發現學生的思想僵化呆板,并且缺少思考能力的辯證性。因此,他所提出的解決辦法是通過學習哲學進而通過哲學思想對人進行深化改造,即從兒童開始就進行全面優質的哲學教育,讓人們在一開始就成為一個良好的思考者。[9]
第五類是馬修斯,馬修斯是兒童哲學的開創者及先鋒人物,與兒童哲學之父李普曼齊名,著有兒童哲學三部曲。他認為運用哲學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強調兒童有他自己的哲學,我們應平等待之。有研究者系統闡述了馬修斯兒童哲學內涵,劉曉東,他在其著作以及論文等中均提到馬修斯的兒童哲學。他從兒童哲學探究計劃、兒童的哲學及童年哲學三角度詮釋了兒童哲學的內涵。高振宇通過分析馬修斯與李普曼的思想,對他們兒童哲學各自具有的內涵進行深入剖析。李普曼認為哲學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專門的哲學教師把哲學這顆種子種進兒童的心里,他重視的是哲學對思維訓練的啟蒙;馬修斯則主張兒童的哲學,重視兒童哲學方面的天賦,關注的是兒童的好奇心、想象力。也有研究者從馬修斯兒童哲學觀來談對中國兒童哲學有何啟示。
兒童哲學的中國化本土化,未來將會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這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的有機配合。
參考文獻
[1] 鄧鵬.把哲學的金鑰匙交給孩子——李普曼及兒童哲學[J].教育發展研究,1999(12):15-18.
[2] 張麗芳.兒童哲學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成長[J].上海教育科研,2004(08):46-47.
[3] 黃彬,魏桂軍.兒童哲學教育中國化進程的思考[J].科教文匯(上半月),2006(09):35-36.
[4] 湯廣全.兒童哲學教育推廣緩慢的原因分析[J].教育探索,2016(03):67-70.
[5] 王敏.兒童哲學在學前教育中的實踐困境及出路[J].幼兒教育研究,2018(06):52-56.
[6] 謝月.淺談兒童的哲學及其教育意義[J].文學教育(下),2019(06):20-21.
[7] 王梅.“兒童哲學”課程:照亮孩子的心靈[J].中小學管理,2015(06):57-59.
[8] 龐學光.善待兒童“愛智慧”的天性——兒童哲學教育的意義初探[J].教育研究,2013.34(10):10-17.
[9] 尚游.李普曼與馬修斯兒童哲學教育思想的異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