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蓮
摘 要:情境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課堂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隨著新課改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情境教學法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情境教學法為教學條件的創造提供了教學思路,為提高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質量開辟了新的路徑。簡要說明了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法的教學應用,僅以此作為參考。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數學;應用策略
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運用情境教學法教學時,多以生活、事物、學具開展情境教學,讓抽象的數學知識更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去理解,以此達到良好的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一、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法使用現狀
教師在情境教學法的運用上存在一些偏差,往往忽視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目的,違背了情境教學法的教學理論,導致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一些教師在情境教學法運用時,創設的情境偏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忽視了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情境的創設學生也不能夠理解,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此外,教師也沒有把握好情境教學法中輕松愉悅的原則,讓學生體驗情境教學時,還會有枯燥的學習體驗,這樣的情境教學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追本溯源,讓情境教學運用更合理
在我國和西方的教育歷史上,如“斷杼教子”“產婆術”等,都是通過創設情境,引發思考,這些就是情境教學法的萌芽。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最早提出“情境”這一概念,他認為“情以物興” “物以情觀”。教師只有更好地了解情境教學法的教育發展史,才可以在教學課堂中更好去地運用。
三、情境教學法課堂應用策略
教師應該分析現如今情境教學法的現狀,結合以往教學方法,多聯系實際生活去完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習,這樣才會讓情境教學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利用熟悉的生活來創設教學情境
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生學習后更應該在生活中去運用,小學數學更應該如此。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要利用好學生熟悉的生活來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可以找到生活中的場景,在情感上引起共鳴,這樣更有利于教師開展教學工作。例如:小學數學“元、角、分”一課,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創設一個小商店的教學場景,把課堂模擬成商店,教師是售貨員,學生是購買者,學生在這個課堂商店購買過程中,就可以把教學中人民幣的不同面額、兌換方法等一些數學知識學會,并可以分清楚元、角、分的大小和兌換關系。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來創設教學情境,能夠給課堂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學具操作來創設教學情境
學具,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必要工具,運用學具來進行情境教學法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具操作中分析和思考問題,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得到最好的發展,以此來讓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素養。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合理運用學具,是優化情境教學法教學,提升教學課堂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例如:在“圓柱和圓錐”一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用紙制作教學學具,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剪一剪,體會圓柱的側面怎么剪可以變成長方形,怎么剪可以變成平行四邊形。這種利用學具來創設情境教學,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圓柱的特性,學會了圓柱的知識,還為后續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教學打下了基礎。再如:“時、分、秒”這節課,教師拿出教學學具鐘表,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鐘表上有三根長短不一的指針和12個數字,每兩個數字之間有間隔,一圈共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中又有5個小格。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時鐘,來感受每根指針轉動一圈其他指針的變化,從而理解各個指針之間的關系。通過學具創設教學情境,既可以讓學生學到新的知識,又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
(三)利用學生喜愛游戲的特點來創設教學情境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玩游戲是他們的天性。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喜愛游戲的特點,將游戲情境引入實際教學中,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玩中學到數學知識,還可以彌補數學枯燥抽象的學科特點,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例如:教師講授“乘法運算”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可以通過“數青蛙”游戲來進行,具體教學內容:教師先說:“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學生按照學號順序依次進行,最后教師提出問題,“青蛙的數量和眼睛、嘴巴、腿有什么關系呢?”順勢把學生引到“乘法運算”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通過游戲創設情境教學,教學與游戲融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以此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質量。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的廣泛應用,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尋求學生實際生活與數學教學最佳的結合點,以學生為本,不斷探究情境教學法,不斷優化完善,以求更好地在教學課堂中使用情境教學法。
參考文獻:
[1]蔣玉國,黃磊.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創設問題與改進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32(9):106-110,129.
[2]覃福歡,韋國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現[J].課程教育研究,2018(25):169.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