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偉
【摘 要】 科學教學中,以科學探究為依托,運用教學策略,讓科學思維真實發生,落實在科學探究各環節中,讓科學思維方式成為一種習慣,鑄就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 科學素養? 科學思維? 科學探究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設計思想中很重要的一個思想就是科學教學要基于思維??茖W思維是科學學科最本質的特征,科學教學要實施基于思維的科學探究,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設置恰當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主動思維,重視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突出知識與方法的應用和遷移??茖W課應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
那么在科學教學中,怎樣讓學生養成正確的科學思維方式習慣呢?
發展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策略和途徑有很多,我們可以在科學探究各環中讓學生的科學思維真正的發生。每次的科學教學,采用適當的教學策略,盡可能的讓科學思維真實發生落實在科學探究的各環節中,使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在頻繁的科學探究學習中得到訓練和發展,讓科學思維方式成為孩子的思維習慣。
(一)運用教學策略激勵學生提出問題,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思維是由問題產生的,有了需要解決的問題才能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并在不斷的質疑中發展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達到鍛煉思維、發展思維的目的。如設計探究任務單中,要求每個人都要提出可供研究的問題,組內進行討論并選擇其中一個問題進行探究。
(二)要求學生養成提出猜想時,附上猜想依據的習慣。
推測與猜想是科學思維的一種形式,是對所研究的問題根據已知事實材料和科學知識做出的一種猜測性的陳述,對問題中事物的因果性、規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解釋。而面對我們的小學生,為了避免學生做無根據的猜想,我們在科學教學中采用適當的教學策略落實猜想環節,達到發展學生科學思維的目的。如在學生提出自已的猜想時,教師可追問:“生活中觀察到哪些現象支持你的猜想?或你的猜想依據是什么?”
(三)留足時間讓學生與同伴合作、交流,發展學生科學思維。
這個環節是最易被忽略,可這個環節是最容易讓學生從同伴的思維中獲得茅塞頓開的感覺。交流和討論是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形成科學解釋的主要過程。學生思維的活動往往是在交流與討論中最為激烈。通過學生間交流討論,相互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語言充分展示出來,他們的科學思維和表達能力就會在實踐、體驗中得到發展。
(四)養成尊重事實,遵循邏輯的習慣,形成科學精神。
小學科學課堂中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就是為了模擬科學家探索科學真理,為了讓學生了解科學真理的發現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因而,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要尊重客觀事實,實驗的設計需要有一定的邏輯性。
如《鐵生銹了》一課中,有些小組發現在通過油封只與水接觸的鐵釘也生銹。對于這樣的與其他小組不同發現時,需要引導學生遵循客觀事實,如實記錄。同時引導學生討論并發現問題,在控制條件上是否嚴格做到只改變一個變量。
(五)對探究中獲得的事實證據作客觀的分析,發展科學思維。
如《下沉物體有浮力嗎》一課中,其中一個小組數據引起大家的注意:研究大小不同的同一種石塊完全浸入水的數據中發現排開水量幾乎不變,就認定排開水量不變,浮力數據還是大的石塊浮力大,小的石塊浮力小;于是小組認為大小不同石塊受到浮力大小與物體重量有關,越重浮力越大,越輕浮力越小。此時同學們并沒有簡單忽略它,而是把這組數據單獨拿了出來做客觀的分析。大家討論一直僵持不下,有個小組將目光聚集到它的實驗器材上,發現他采用的是大燒杯做容器,大小不同的石塊完全浸沒在水中時,引起水位的變化在大燒杯中就不明顯了,自然測得的排開水量幾乎不變。
學生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不僅明白下沉物體也有浮力且大小與排開水量有關,而且知道實驗器材的正確選擇及使用會對科學現象的揭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學實驗的嚴謹性由此得到升華,科學思維也得到發展。
(六)運用科學原理解決問題,鍛煉科學思維。
如比較體積相同兩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浮力大小,我們引導學生思考判斷浮力大小的根據是什么,學生自然想到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根據排開水量(浸入水中體積)越大,浮力越大,學生自然想到比較兩者的排開水量來比較浮力大小??茖W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科學教學中,我們要創設條件運用科學思維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時,做到每一步思考都是有據可依,讓科學思維真正發生。
李霞老師在《小學科學思維型課堂教學模式》專題講座強調:在我們的課堂中,學生思維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落實到每一次的科學探究活動中,關注思維的進階研究,關注學生思維狀態,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不斷反思我們的教學,不斷地進行嘗試與實踐,讓學生的思維真實地發生在課堂活動中,提升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