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媛
摘 要:新一輪的小學美術教學標準,更加追求學生整體素養(yǎng)的有效形成,而多學科元素與美術教學的有效融合則可有效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在教學實踐中,若能夠將科學課程的奧妙之處、音樂課程的絕美意境、數(shù)學課程的空間思維、語文如詩如畫的科目特征體現(xiàn)出來,融入美術教學之中,則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使其作品更具生命力與視覺沖擊性,繼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美術;多學科融合;策略探究
美術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與社會生活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在小學美術實踐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將其作為一項技能展開訓練,還需將其視為一種文化進行傳揚,傳統(tǒng)的小學美術教學體系往往過于重視對學生作畫技巧方面的訓練,從而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美術素養(yǎng),而基于多學科融合理念開展的美術課程可有效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強化教學質量,鑒于此,美術教師需重視起多學科元素在美術課堂中的有效滲透,以此來強化課堂質量[1]。
一、可行性分析
在新課改背景下,唯有踐行“多學科融合”理念才能夠達成整合教學思想體系的目標,綜合課程代表者羅杰斯在他的著作《學習的自由》一書中,更是明確地提出了促進學生學習整體認知性的教學目標,現(xiàn)代化課程體系的建設目標就是重新構建起有機的、整體化的教學體系,極力主張學科整合,并逐步消除不同學科之間存在的界限,繼而使教學工作走向生活、生命、自然、知識的多元化整合,因此,學科融合機制不僅僅是學生取得整體化發(fā)展的關鍵節(jié)點,更是實現(xiàn)教學創(chuàng)新的必經(jīng)之路。通過分析美術學科四大學習領域(綜合·探索、欣賞·評述、設計·應用、造型·表現(xiàn))可發(fā)現(xiàn)美術本就包羅萬象,具備了多學科融合的基本特征,具有較為廣泛的學科內容,并且在核心素養(yǎng)教學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所極力提倡的文化理解、創(chuàng)新實踐、審美判斷、美術表現(xiàn)、圖像識讀等核心素養(yǎng),在其他學科內也有所涉及,由此可見,其他學科與美術學科間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特征,若僅僅在教學實踐中關注某一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就無法實現(xiàn)學生素養(yǎng)的整合性發(fā)展目標,與學生實際需求并不相符,而美術教學的靈魂在于創(chuàng)新、在于實踐,多學科融合則是使學生獲取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路徑,由此可見,“多學科融合”教學理念在美術教學體系中的應用有著較高的教學價值[2]。
二、教學理念的構建與整合
美術教學新課程理念更強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即挖掘學生的美術潛力,鑒于此,教師需構建起科學的、合理的、符合小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本,不斷貫徹素質教育的各項要求,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為其全面發(fā)展做好萬全準備。鑒于此,教師則需摒棄滯后的教學理念,樹立起新穎的教學觀,不斷拓展教學范圍,給予學生更具創(chuàng)造性與吸引力的思維空間,使美術更具生機與活力。總之,其他學科與美術間的聯(lián)系與融合不僅能夠強化課程綜合性,還可以使學生美術作品更富有生命力與藝術情感。例如,數(shù)學科目中的空間圖形構建、語文科目中的詩意表達、音樂科目中的絕美情境等都能夠有效豐富美術的教學內容,拓展學生學習范圍。而學科融合理念的建立與實施可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學習興趣與技能基礎,繼而降低各科目的學習難度系數(shù)[3]。
三、“學科融合”理念下的美術教學探究
1.實現(xiàn)科學與美術的融合
科學家李政道曾在其著作的《科學與藝術》中提道:“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小學生往往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性格特征,若可將其感興趣的美術元素與科學元素進行融合,則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成果。例如,在講解《你見過哪些飛機》這一課時,在明確了引領學生認知飛機的教學目標之后,筆者預先查閱了與課題有關的資料信息,同時要求學生查詢與飛機相關的網(wǎng)絡資料,有條件的可將家里的飛機模型帶入課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一邊討論關于飛機的科學小知識,一邊帶領他們觀察飛機的外形構造,并在最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內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將自己想象中的飛機模型通過美術作品展現(xiàn)出來,在歷經(jīng)先前的交流與觀察環(huán)節(jié)之后,學生的作畫欲望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如此一來,不僅可提高課堂交流效率,還能夠豐富課堂內容,在有效的授課時間內,達成雙倍的教學成效。再如,講解《自然現(xiàn)象》一課時,可引領學生結合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對自己腦海中的自然景象進行闡述、分析與描繪,并通過美術作品的形式,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呈現(xiàn)出來,在此過程中,學生紛紛闡述了閃電、彩虹、雨天、晴天等自然現(xiàn)象,同時還有部分對科學現(xiàn)象感興趣的學生針對其產生原理展開了交流與描述,使學生認知范圍得到了有效拓展。因此,在科學與美術的融合式教學中,需要找準整合的關鍵點,繼而不斷提升學生創(chuàng)造力[4]。
2.實現(xiàn)語文與美術的融合
語文學科與美術科目在反映形式、作用、起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相似性,且同屬小學階段的基礎性學科,其作品往往都是以塑造形象的方式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描述作者情感的主要載體,具有共通之處,因此這二者的融合式教學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在賞析文學作品時,學生需從文字中嘗試提煉信息,并在腦海中生成與之對應的畫面,這樣的過程非常有助于學生想象力、思維水平的有效提升,而在美術的鑒賞環(huán)節(jié),可合理融入文學作品的有關鑒賞方式,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信息提煉水平的綜合提升。例如,在講解《蔬菜》這節(jié)內容時,筆者為實現(xiàn)語文與美術的完美融合式教學,引入了陸游《菜羹》中的“青菘綠韭古嘉蔬,莼絲菰白名三吳。”等相關詞句,隨后展開引導式教學:“自古以來,我們國家就極為推崇素食,而通過上述所講的詩詞,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有哪些蔬菜呢?”以此來引發(fā)學生探究欲望,積極主動地查閱相關資料,展開交流與討論環(huán)節(jié),找出其中描述的茭白、韭菜、白菜等日常蔬菜。隨后為學生播放相關圖片,引領學生進入蔬菜世界,通過詩詞意境的渲染和圖片的視覺沖擊,在結合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有效強化了學生對蔬菜的理解,使他們所作出的蔬菜圖畫更加形象生動、栩栩如生[5]。
3.實現(xiàn)音樂與美術的融合
從藝術學角度來分析,美術與音樂課是構成小學藝術類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且藝術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融通之處,音樂學科重在刺激學生聽覺,有著較強的動感性,而美術學科則重在刺激學生視覺,有著較強靜態(tài)感,這就為音樂與美術的融合式教學提供了“交流”基礎,教師可在探尋到其共通之處的基礎上,建立起動靜結合的教學模式,以此來刺激其多種感觀,綜合培養(yǎng)學生藝術能力。同時,線條和色彩是表現(xiàn)美術的主要載體,不同的色彩與線條的組合能夠搭配出完美的圖畫,而音樂科目也是如此,和聲色彩、調式色彩與不同旋律的搭配同樣可塑造出優(yōu)美的音樂,進而表達出作曲者的真實領悟與感受。例如,在講解《聽音樂畫音樂》此節(jié)內容時,筆者在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播放了樂曲“森林狂想曲”,并指引學生靜靜閉眼傾聽,隨后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想象到了怎樣的畫面,傾聽到了怎樣的旋律,鼓勵學生通過圖畫作品來展現(xiàn)該幅畫面,使學生切實體會到音樂與美術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此外,還與學生一起鑒賞曲調歡快的《嘻嘻哈哈過新年》與曲調憂傷的《天鵝曲》,嘗試指導學生通過不同的色彩來表達不同的音樂情感,并將其滲入美術作品之中,在聽、賞、思的過程中,使學生發(fā)現(xiàn),憂傷情緒需采取冷系色彩來表現(xiàn),喜悅情緒需采用明亮色彩來體現(xiàn)的色彩應用規(guī)律,不僅如此,還可采取“游戲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播放不同節(jié)奏的曲目,鼓勵學生通過不同的線條來表達音樂節(jié)奏的強弱與快慢程度,繼而實現(xiàn)美術課程與音樂在表現(xiàn)形式方面的統(tǒng)一性。學生在歷經(jīng)這樣的引導之后,會對“畫音樂”產生濃厚的作畫興趣,在其作品中也會體現(xiàn)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情感元素,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在音樂與美術方面的審美素養(yǎng)和自主學習能力[6]。
總之,多學科融合式教學模式作為一類新穎的教學思路,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探究欲望的激發(fā)與提升,在此基礎上所開展的美術教學將會有效降低學生理解難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果,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不斷促進了他們知識框架的有效構建與完善,有著較高的教學應用價值[7]。
參考文獻:
[1]徐鋒.美術課程與多學科的滲透和融合[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中),2011(1):96.
[2]吳淑芳.小學語文學科與美術教育融合的啟示[J].考試周刊,2016(7):29-30.
[3]雷曉華.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多學科融合[J].西部素質教育,2019,5(6):95,97.
[4]謝轉鶯.淺談美術課程與多學科的滲透和融合[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602(9):139.
[5]茍麗萍.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方法[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9,221(5):71-73.
[6]張帆.小學美術教學中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181(18):144.
[7]高萍萍.學科融合背景下中小學美術課程綜合探索課型研究[J].文學教育(中),2017(2).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