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峰
摘 要: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社會正在不斷地進步,當前教學事業也有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不可否認,我國的貧富差距依然較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教學質量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當前少數民族地區教學工作開始注重學校的布局調整,于是出現寄宿制學校,這種現代化的辦學理念能夠整合教學資源,落實提升學生的自理以及自立能力,但是隨著寄宿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學校面臨的壓力也就越大。因此,圍繞少數民族地區寄宿生心理需求及教育策略來展開分析,通過詳細了解寄宿生在學校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和行為,再提出滿足少數民族地區寄宿生心理需求的有效教育策略。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寄宿生;心理需求;教育策略
一、針對寄宿生在學校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和行為的分析
第一,對于剛步入學校的學生來說,他們有著對生活和學習的環境較為陌生的現象,所以有著短暫的新鮮感,這在農村學生身上表現得更為顯著,像學生到其他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讀書,會在新的環境里表現得較為興奮,并且對一切新鮮事物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希望去進行探索和發現。第二,部分寄宿生存在著生活習慣較為懶散,并且對學習態度較為消極的問題。少數民族地區的寄宿生往往都遠離自己的父母進行生活和學習,在學習中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所以其自理能力將會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在適應了新的學習環境后,也將會暴露出自身存在的問題,像時間管理能力較差、拜金主義、晚睡晚起等種種不良問題,對寄宿生的學習以及生活形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以至于部分學生存在著逃課、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第三,寄宿生在宿舍中存在著欺凌現象。因為對于少數民族寄宿生來說,會存在著不同民族的學生在一起生活,有的學生自身的思想較為單純,但是有的學生卻居心叵測,習慣欺凌同學,從而將宿舍欺凌變成一種常態化,對寄宿生的心理形成一定影響。
二、針對滿足少數民族地區寄宿生心理需求的有效教育策略的分析
1.注重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并采用有效管理手段
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少數民族地區寄宿生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師在后續的教學工作中要注重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且采用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手段。本身對于處于寄宿時期的學生來說,其年齡相對較小并未成年,所以也是培養其正確“三觀”的黃金時期,而社會和生活環境對其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教師和相關管理人員應注重創設良好的校園環境,營造文明優雅的校園氛圍,促進寄宿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成長,并且合理地利用業余時間為學生開展課外活動,鼓勵學生參與活動來鍛煉自身的身體、宣泄壓力,也可以邀請專業性技能較強的教師開展學術講座,幫助學生形成一種正確的學習態度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校要想規范學生的各項行為,應當讓學生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識,懂得為何要約束自身的行為舉止,這就要求學校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如果學校未能形成專業化的紀律條例,那么學校管理工作一定是混亂和有待完善的,而開展班會以及國學誦讀等手段對訓練學生的文明禮儀以及紀律意識有著深遠的影響,能實現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讓學生更加全面地熟悉以及踐行學校里的各項紀律,規范自身的各項行為。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管理時,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寄宿生的心理需求,落實個性化管理以及人性化管理,實現在管理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重視和關注自我行為并加強和家長溝通交流
在對少數民族地區寄宿生開展管理工作時,教師要堅持遵循從學生自身出發,要意識到寄宿生和其他類型的學生有著本質的不同,他們遠離父母和家庭,這就要求在教學工作中堅持遵循以生為本、立德樹人的基本教學理念,而教師也要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的言行舉止都將會對寄宿生的各項行為和心理產生影響。要求教師遵守學校的各項規則制度。與此同時,雖然說寄宿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學校,但是并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對寄宿生不聞不問。所以學校和學生的家長應當加強溝通和交流,關注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要求教師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樹立一種正確的教學觀念,實現在日常工作中多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減少其思念以及焦慮的心情,并且有機會也可以來到學校進行探望。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各種溝通途徑來將學生在學校中的實際情況反映給學生家長,即使是學生存在問題時,也可以在和學生家長取得溝通后共同處理,達到對寄宿生進行心理疏導的目的。
總之,通過上述問題分析,我們充分意識到在當前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雖然我國的教學工作正在不斷地更新和完善,少數民族地區也開始注重發展教育事業,建設各種寄宿學校,但是由于種種負面因素的制約,要讓寄宿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學校中的管理人員和社會共同努力,堅持將學生的德育放在首位,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少數民族地區寄宿生的心理需求,應當落實在后續教學工作中注重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采用有效的管理手段以及重視和關注自我行為并加強和學生家長的溝通和交流,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寄宿生的全面發展以及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慧莉,陳思超.寄宿制中學生心理健康、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研究:以青海省藏民族居住區寄宿制中學為例[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
[2]潘運,劉宇,羅杰,等.苗族青少年韌性素質現狀及其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6(2).
[3]朱溆湘,文少司,陳杰,等.中小學生親子親合與心理彈性的關系:共情的調節作用[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5(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