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文
摘 要:在新時期,生活教育理念的提出,為教學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驅動著廣大教師實施生活化教學。數學作為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科,實現生活化教學迫在眉睫。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從呈現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和實施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兩方面入手,就如何實現數學生活化教學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教學對策
素質教育非常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小學數學教學實施的目的之一是引導學生養成數學學習能力。要想實現素質教育目標,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要學會打破教材和考試的限制,帶領學生走進廣闊的生活空間,驅動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數學認知,在經歷數學的過程中靈活運用所學,從而在學用結合中,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在陶行知先生活動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嘗試這樣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
一、呈現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師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依據。大部分教師實施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盲目地以教材為出發點,向學生灌輸數學概念、定理。如此純粹的數學教學,無形中將數學與學生生活相分離,既無法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又無法使學生建立對所學的深刻理解。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生的學習受到已有認知和已儲備經驗的驅動。由此,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將學生已有的生活認知納入數學課堂之中,利用生活現象豐富數學課堂,驅動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一般情況下,我會有意識地將與教材內容有關的生活現象展現給學生。
比如,在組織“認識多邊形”的時候,我先分析了該知識點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發現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早已接觸到了多種多樣的多邊形。立足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我在教學活動實施之初,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了書本、保溫杯、車輪、三腳架等熟悉的物品,將學生帶入生活中。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我要求他們分析這些物品有什么特點。在如此問題的輔助下,學生會自主地將生活現象轉化為數學語言,對數學知識展開探究。而且,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學生會建立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為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打好基礎。
二、實施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運用適宜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將教學內容有效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還可以驅動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合作、探究數學知識,提升數學學習質量。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圍繞教學內容,為學生選擇適宜的生活現象,接下來,則要應用多樣的方式將這些生活現象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真正地理解數學,提高數學學習質量。
1.創設生活情境
情境作為連接數學與學生生活的橋梁,在數學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生活情境,既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接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又能使學生在切身的體驗中,分析數學現象,把握數學本質,加深對所學的理解。
比如,在組織“交通中的線——平行與相交”教學的時候,我為學生創設了交通規則情境。在這個情境中,我向學生展現了一些交通設施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引導學生觀察,看看可以發現什么數學信息。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會給出交通設施都是用兩條線段表示這樣的答案。據此,我繼續提問:我們可以將圖片中的兩條線段無限地延伸呢?動手試一試,看看它們會存在哪些位置關系。在這樣熟悉的生活情境體驗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產生學習興趣,還可以獲得動手操作的機會,進而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建立對數學知識的認知。
2.創設體驗活動
實現小學數學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應用能力。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實施過程中,盡管部分教師會在講授了新知內容之后,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運用,但是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教材問題,或考試問題,如此機械的運用,將學生帶入題海戰術之中,不利于學生真正地形成數學應用能力。生活不僅是數學的來源,還是數學的歸途。所以,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打破數學練習的限制,將學生帶入廣闊的生活空間,驅動學生運用所學解決生活問題,積累數學運用經驗,逐步地提升數學應用能力。
比如,在組織了“奇異的克隆牛——小數加減法”之后,我指導學生到超市里購買學習用品,將所購買物品的價錢加起來,看看還剩下多少錢。如此生活活動的創設,不僅驅使著學生走進生活,搜集生活中的數學,還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實現了對所學的靈活運用。
總之,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樹立生活教育理念,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選擇生活化的數學現象,同時創設教學情境,組織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切身地體驗生活,在自主性的發揮下,發現數學現象,理解數學內容,運用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劉瑩.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策略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1):106.
[2]孫秀.讓數學回歸生活:例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6):7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