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鵬
摘 要:羅杰斯曾經說過:“自由越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程度就越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進行了“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饋”的教學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培養學生;合作探究
一、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先學”主要體現在課前預習上。很多老師片面理解了先學,以為先學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學。但是筆者認為:對于小學生,在先學未養成之前,教師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并不比課堂教學的備課輕松。
(一)設計預習學案,教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預習時,教師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第一步,讓學生自己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弄懂生字的音形義,能把生字寫得正確、端正、美觀。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畫出優美的段落。第二步,要求學生小組間能夠各顯身手,查閱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寫作背景,然后在小組互相交流,為理解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三步,理清文章脈絡,包括文章的寫作順序寫作方法,對文章中感興趣的地方做批注。第四步,寫下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找出問題后先由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小組匯報員在全班交流時提出來,在課堂中解決。
(二)講究策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培養學生預習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就要講究策略。(1)預習內容多樣化,方式要豐富多彩。同時教師還要從內容的難度、學生的興趣度及習慣性方面進行細致分析,使學生對預習內容及方法感興趣,自覺預習。(2)教師要對預習學案進行詳細批改,對學生的預習給予恰當的評價,對于優秀的要給予獎勵,敷衍了事的要給予批評。(3)小組檢查預習情況時,預習學案要在小組內進行評比,對于預習認真,提出問題恰當的作品要進行展示,并且把優秀作品納入班級評比中。
二、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自主實踐,自主總結學習心得,倡導學生自主交流大膽合作互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責任感,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那么如何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落到實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一)分工平衡,利于評比
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分工。分工時教師要考慮小組成員之間的性別差異,語言表達能力、朗讀能力、遵守紀律、成績差異、學習能力的差異等各個方面,力爭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水平相似,這樣有利于小組之間進行評比。
(二)分工合理,利于合作
合作小組的成員應該有明確的合作學習目標和具體的責任分工。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因此,每個小組設立組長一名,教師協助組長給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寫字快的負責記錄,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負責匯報,并詳細分好在小組討論學習時的發言順序。
(三)內容精選,利于交流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指南中的問題都是一些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進行合作才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合作學習指南里,我們明確提出小組要討論的問題,為了達到全體小組成員都有發言的機會,我們對小組成員回答問題的順序做了規定。要求學困生先發言,然后較好學生、優秀生負責總結補充。
(四)學習充分,利于展示反饋
一個問題提出來,如果不給足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那將會給課堂帶來冷場,就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與真情流露,因此對小組討論的時間要有一定的規定,使小組討論落到實處。為了把握好討論的時間,要求教師加入小組討論中。至于教師選擇哪個小組進行討論,一般應該選擇一個力量相對來說比較薄弱的小組,這樣教師可以很好地控制小組討論的時間。
(五)評價及時,利于激發興趣
小組討論學習結束后,必然是小組匯報自己的討論成果。這時教師要對小組學習的結果及時給予評價。評價可從多方面入手,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評價都要詳細分析。
三、交流收獲,鞏固自主合作探究
課堂結束時,要求學生說一下這節課的收獲。收獲的匯報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僅可以說自己本節課學到了什么知識,受到了什么啟示,更可以說說自己小組是如何合作的,你從中收獲了什么。這樣的安排加深了學生對小組合作重要性的認識,其他小組也可以從中學到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鞏固了小組合作探究的運用。
參考文獻:
[1]張全堂.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52):154-155.
[2]劉春玲.探究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中國農村教育,2019(32):10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