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揚
摘 要: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有效的問題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主動探究。數學是一門以思維為支撐的學科,因而在數學教學中問題顯得尤為重要。由此可見“問題導學法”在數學教學中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它是以“問題”為中心,以發現和解決問題為基本的教學環節,通過引導學生展開對問題的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綜合發展。結合教學實例,探討了“問題導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高中數學;問題導學;教學探索
數學學習是學生參與并建立數學知識體系的過程,因此,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將學生放在教學活動的核心地位,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導學法就是這一教學理念的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地運用問題導學法,力求提出一個問題,生成一個平臺,給出一串問題,創設生動課堂,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結合教學實踐,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加以闡述。
一、設計有效問題,導入新課
導入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導入是否生動有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聽課興趣和效果。好的導入就像一把精美的利劍直擊課堂,讓學生明白學習的主要內容,明確學習目標,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做好充分準備。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有效的問題,激起他們思維的浪花,開啟一場愉悅的數學之旅。
例如,在導入人教版高中數學“隨機事件的概率”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對隨機事件概率的關注和思考,教師立足學生的生活實踐,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出發,設計精彩問題,導入新課,讓他們體會隨機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具體實踐中,教師將NBA球賽搬到課堂中,“2016年2月28日,勇士對雷霆,庫里超遠三分絕殺,將比分定格為121∶118。”果然,學生對這一話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教師趁機提問:“你能確定神奇的庫里在下一場NBA比賽中的超遠三分一定能進嗎?”這一問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開始議論紛紛,有的認為以庫里的實力沒問題,有的認為庫里不一定能夠成功。教師對學生的這些看法并沒有給予肯定或否定回答,而是讓他們帶著這些猜想進入新課的學習中,這樣為了解惑學生會迫不及待地投入對新知的探究中。
就這樣,教師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引入,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隨機事件及概率的原因和必要性,并利用實例設計問題,點燃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站在數學的角度觀察、分析事件,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理性思考。
二、提出有效問題,引導探究
數學是一門需要學生理性思考的學科,這一本質屬性使得探究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雖然高中生行為意識已經成熟,但數學的抽象性、復雜性使得他們在探究活動中舉步維艱。這時教師就需要通過設計有效問題指導學生有效探究,讓他們調動已有的知識和學習潛力探究出新的知識。
以人教版高中數學“直線方程的概念”一課為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了解直線方程的概念,要想順利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出直線上的點與直線方程的解的一一對應關系、方程和直線的對應關系。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這方面的基礎知識,高中是對這部分知識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因此,教學時教師需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設計有效問題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的知識轉化、遷移能力。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在直角坐標系內,一次函數的圖象都是直線嗎?學生很快就會做出肯定回答。教師接著提問:反之,直線都是一次函數嗎?學生通過列舉直線y=a這一實例得到否定答案。有了這些知識儲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歸納直線的方程概念,從而為后面研究直線方程的必要性奠定堅實的基礎。試想,若沒有這些問題做鋪墊,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會陷入迷茫中,不知該如何下手。
三、借助有效問題,合作交流
數學知識概括、凝練,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吃力。若能充分發揮小組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讓他們從不同角度完善對知識的理解,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中數學“充分必要條件”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合理性與嚴密性,感受邏輯用語的工具價值,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與集合之間有哪些聯系?這一問題具有綜合性、深刻性,單靠學生一人的力量很難完善問題的答案,此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有的認為用集合可以將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關系直觀表達出來;有的認為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是用集合的觀點闡述了條件和結論的因果關系……這樣,經過合作交流不僅提升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還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做到了融會貫通,構建知識網絡體系,加深了學生的學習印象。
總之,問題導學法在高中數學中有著廣泛的用途,我們應把這一經典的方法發揚光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構建一個創造的平臺,促使他們不斷獲取知識,提高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儲小亞,陳赟.“問題導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17(15).
[2]王勇.為有源頭活水來: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J].新課程(下),2017(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