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恒妹
摘 要:隨著小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數學教育成為小學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數學既是基礎學科又是很多學科的支撐。在九年義務教育理論中,明確提出了學生要想適應社會發展、取得生活進步就要打好數學基礎,豐富數學思想,掌握數學基本要領。學數學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看待問題的邏輯性。數學的應用不僅僅是體現在學習上,數學早已經深入學生的生活中。而傳統文化,看似與數學毫不相關,卻也在數學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就此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滲透;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開始不被青少年所注重。其實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數學家就是用他們淵博的知識對數學展開研究。例如,偉大數學家祖沖之,在《九章算術》的基礎之上,對數學展開更深入的探究,大大推動了古代數學的發展,他通過不斷觀察與驗算,最終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的后六位,后來還寫作一本極具影響力的算經《綴術》,被后人贊揚。后來到了唐朝,成為國子監算學課本。可見數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結下深厚的緣分。
一、傳統文化走進數學課堂
1.豐富教師自身知識儲備
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將傳統文化帶進課堂是對數學教師一項重大的考驗。
教師在課堂教學之余,還要多查閱資料,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只有教師本身感受到了傳統文化與數學相結合的魅力,才能在教學中給學生帶來更好的體驗。如果教師自身傳統文化知識貧乏,是無法給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師要多去圖書館翻閱有關書籍,做好記錄。現在是信息化時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已經非常成熟,數學教師也可以將傳統知識與數學結合,做成精彩的PPT,在課堂上播放,用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以及求知欲。
2.傳統文化滲透到數學課堂
數學教師可以在每堂課之前,研究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查閱資料找到它們的歷史,課前講述給學生聽,讓他們了解今天所學的數學知識,了解最早的數學起源于人類各種生產活動,比如商業的計算需要。最早有人用“結繩記事”法來表示事物的數量,等到人類文字成熟時,開始在商業計算的基礎之上了解數字之間的關系,后來慢慢開始測量土地,觀測天文地理,最終形成了一套數學體系。最早數學還不叫數學,而是稱為算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之余可以增加一些課外實踐,例如提到“結繩記事”法,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工具,情景再現當時人們的做法,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密不可分。
二、充分開展文化教學
1.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思想
數學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不僅僅在于調動上課氛圍,更重要的是挖掘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提高整體教學文化素養。比如,在“認識一到十”教學時,可以與宋代理學家邵雍的《山村懷古》“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相結合。這首詩歌不僅從頭到尾運用數字描述,更難能可貴的是順序相連。這首詩歌雖然簡單,卻不失意義,簡單的文字描述了安靜的田園生活,引得學生向往。從一到十,不僅讓學生認識了這些數字,還學會了一首詩歌。其實古代有很多著作,都與數學看似沒有什么關聯,但反復思考,能夠從中體會不一樣的數學風采。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之本,對于小學教育來說,能夠抓住學生的興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傳統文化在很多學生的認知里是古板的,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他們的傳統文化知識較為貧乏。要想讓傳統文化走進數學課堂,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教師可以開展豐富的文化教學活動,在學習中穿插文化活動,不僅可以勞逸結合,還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與數學的魅力。教師可以舉行課前五分鐘講述小故事活動,每天每節課上課前,都由一個學生講述一個有關中國古代數學的小故事。學生在收集這些小故事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動手能力,還豐富了文化知識。
3.多方面呈現傳統文化與數學的結合
傳統文化不僅表現在古文、詩詞中,古代的建筑、歌曲、繪畫、武術等也都與數學相關。其實在課本上也早已經提出了有關傳統文化與數學結合的問題。數學課本上有過這樣一道數學題,給出了淮河與長江的長度,讓學生比較兩河長度。這樣簡單的一道題實際上就蘊含了傳統文化。在課堂上,教師通過讓學生做這道練習題可以引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探究,淮河在中國東部地區,發源于河南,是七大河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樣既講述了河流的發展歷史,又解決了這道比較大小的數學題。最后,可以講述一些關于河流保護的重要知識,讓學生懂得保護河流的重要性,增強保護河流的意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是一項任務量并不小的工作,這不僅考驗著教師的教學能力,對學生能否接受這樣的學習方式也是一個重大的考驗。教師通過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傳授學生知識。在數學教育工作中,不僅僅要注重數學教學,更要著重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情,使其了解傳統文化,充分學習傳統文化,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人,才是新時代新少年的重要任務。通過在數學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其實不難發現,傳統文化并沒有離我們的教學很遠,它無處不在。
參考文獻:
王憲昌.數學與人類文明[M].延安:延安大學出版社,1990.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