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謙虛
【摘要】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現代化小學教育中逐漸興起和完善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這種閱讀教學模式與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不同在于它是以議題為核心討論內容,如何將小學語文教學與群文閱讀教學進行有機融合成為當前小學教師最棘手的問題,就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 群文閱讀 群文異同
隨著義務教育改革的不斷進行,越來越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始嘗試應用群文閱讀教學,這種極為新式的閱讀教學模式對學生來說在閱讀質量和效率上都有著突破性的進展。群文閱讀最突出的特點在于以一個議題為核心,教師和學生圍繞這個議題有針對性的選擇相關類型的文本進行關聯性閱讀。通過這種關聯性閱讀模式學生可以在較短的課堂時間內完成大量文本的閱讀,這是傳統閱讀課堂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將精力投入群文閱讀中,讓學生在高效閱讀中實現全方位語文能力的提升。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的概念及優勢
(一)群文閱讀的概念
群文閱讀的概念指的是教師在課堂有限的時間中引導學生關于一個具體的議題選擇具有關聯性的文章進行研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學生閱讀量和閱讀效率,從而大幅度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為之后的人文社科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群文閱讀的優勢
群文閱讀相較于傳統閱讀模式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第一點也是最明顯的一點為閱讀量的大量提升。在傳統的閱讀模式中,課堂有效的時間內教師大多只能帶領學生對一篇文本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這種閱讀教學模式的好處在于對文本的精耕細作,文本中的每個細節都可以在課堂上得到教師的講解,但是由于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主動性的壓制和忽視,導致學生雖然對本文有全面的了解,但是深層次的文本理解和領悟依然存在問題,課堂上的疑問被學生帶到課下。久而久之,學生的疑問在閱讀中不斷累積,反而影響學生對文本的學習主動性,閱讀教學的效率自然會大幅度下降。但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同樣是在一堂課有限的時間之內,群文閱讀可以做到對多文本的研讀學習,在閱讀效率和質量上也不落下風。而群文閱讀之所以可以做到相同時間之內的多文本閱讀主要歸功于核心議題和關聯性文本的選擇,通過核心議題的確立,學生便立刻可以在腦海中形成議題相關內容的聯想,之后在對關聯性文本進行閱讀的過程中便會減少相當多的閱讀壓力,閱讀量也就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
第二個優勢即閱讀速度的提升,傳統閱讀教學中大多數只能保持一堂課研讀一篇文本的效率,而在新式的群文閱讀課堂中一堂課的時間可大約完成五篇文章的閱讀,這種指數級閱讀效率的提升主要歸功于群文閱讀的長期閱讀訓練。在群文閱讀的備課上,教師就會選擇當時時事熱點類的素材作為閱讀議題,保證學生對議題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同時,教師根據所選的議題也會針對性的選擇內容較為貼近并且簡單易讀作為閱讀文本。而在之后的群文閱讀中,閱讀文本的難度也會隨之遞增,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閱讀教學方式,學生以感興趣的核心議題為切入點對文本進行高效的閱讀和分析,從而達到提升閱讀速度的目的。
第三個優勢為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主觀能動性。傳統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中對一篇文本的精讀雖然在閱讀質量上有極大的優勢,但是在一篇文本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對小學生來說無法一直保持較高的注意力和閱讀熱情,常常在閱讀到一半的過程中產生不耐煩的心理,直接導致最終的閱讀質量大打折扣。而群文閱讀中基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貼近社會與生活的選擇議題可以讓學生與之產生共鳴,在對議題的思考上有極大的拓展。此外,與傳統語文閱讀相比,大量的文本閱讀量提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領略到更多文章的風采。而文本之間、文本與議題之間的關聯性則更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閱讀的主觀能動性和興趣便大大提升。
最后一點為閱讀的深入性和廣度大大增加。雖然傳統語文閱讀教學對一篇課文的精度可以做到文本全方位的覆蓋,但從某些角度來說精讀過于死板。學生在精讀的過程中只是跟著教師的思路進行理解,并沒有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深入理解,導致在一堂語文閱讀課后學生很容易忘記學到的文本知識,閱讀教學質量和效率自然大大降低。而在群文閱讀中關聯閱讀這一現代化閱讀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激發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保持思維的發散,從而獲得自己對文本的獨到理解。一堂課時間內的大量文本閱讀則可以讓學生收獲傳統教學模式中難以想象的知識量,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的深度和廣度都會得到大大的提升。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群文閱讀的策略分析
(一)依據課本單元進行針對性開發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材的改革使課本中每個單元都有一個固定的主體,單元內的課文則都圍繞著這一主題進行選取,與群文閱讀教學的概念不謀而合。因此,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群文閱讀教學方法無疑是最高效的方法之一,教師也應該根據課本單元的主題進行深入的開發和挖掘。例如,在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上學期第一單元的主題為大自然,其中的文章《桂花雨》《珍珠鳥》等都與自然現象和野生動物有關。因此,教師根據這一點在制定群文閱讀議題時可以選用如環境污染等相關議題,讓學生在語文課本主題和群文閱讀議題之間產生共鳴,并且能夠進一步思考污染帶給大自然環境的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涵、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都能有多層次和更多角度的思考。
(二)有序呈現文本
和傳統語文閱讀相比,群文閱讀的最大特點在于文本數量較多,導致一個問題的產生。如果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文本閱讀的次序混亂,導致學生的閱讀思路產生問題,最終的閱讀教學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對語文教師來說,在群文閱讀中有邏輯次序的向學生呈現需要閱讀的文本就成為重中之重。例如,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教材中關于父母之愛的單元,按照學生的情感邏輯,感受父母的愛和感恩父母的愛是一個具有先后因果的過程。因此,在進行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先要求學生閱讀《慈母情深》和《父愛之舟》這兩篇文章。通過這兩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可以從其中感受到與自己父母的共鳴,之后教師再安排“我想對您說”的習作環節,從而就能形成給予和感恩這樣的情感反饋機制,學生在文章中體驗到的情感由淺及深,群文閱讀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三)引導學生發現群文異同
群文閱讀教學所要做的不僅是“求同”,“存異”也是其中十分關鍵的一環。學生只有在群文中發現文本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才算是能夠真正的體會到群文的魅力。例如,在小學語文五年級部編版教材中關于古詩的單元,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發現《山居秋暝》《楓橋夜泊》和《長相思》在體裁結構和敘事內容上的相同點,更要引導學生發現這三首詩之間文化背景和思想內涵的不同,只有這樣,學生對古詩這樣體裁的文本才能算是徹底的理解。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仍然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因此需要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意義上將群文閱讀進行完善,群文閱讀才能真正在課堂上扎根,成為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語文水平的利器。
參考文獻:
[1]馮菲.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17,(3).
[2]韓婉寧.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J].時代教育,2017,(12):184.
[3]周海霞.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華少年,2019,(11).
[4]廖小波.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2019,(0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