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劉仙

摘 要:課程改革要求學科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閱讀教學貫穿于初中語文教學的始終,是語文學習的基礎。群文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新型語文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是從一篇文章教學剖析到一類文章的總結教學的靈活轉變。教師應該積極探究核心素養影響下的群文閱讀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積極進行群文閱讀教學,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懂得智慧,提升品德的能力,尊重學生的學習主人翁地位和認知發展規律,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積極展開群文閱讀教學。
關鍵詞:群文閱讀;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措施
群文閱讀是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將一類或相聯系的文章組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多篇文章的閱讀和學習中,積極思考掌握閱讀規律,學會知識分類,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積極影響。它彌補了傳統閱讀教學的不足,真正將學生作為閱讀主體,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獲得大量閱讀信息,掌握更多語文知識,擴展知識面,對提升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本文就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展開論述。
一、群文閱讀與核心素養培養的關系
群文閱讀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支撐。在有限的時間里閱讀大量的閱讀材料,真正以學生為閱讀主體,舉一反三,反三歸一,對多個文本之間的聯系和知識點進行整合和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在群文閱讀中既促進學生掌握了閱讀規律,培養了閱讀能力,又節約了課堂授課時間,提高了閱讀效率,有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二、在群文閱讀中培養核心素養的措施
1.培養學生語言構建能力
語言建構和運用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質所在,因為語文是一門語言教學。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應該促進學生不斷積累語言材料,并進行言語活動,從而獲得更多的言語活動經驗,系統了解漢語知識,提高語文語感。立足教材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通過系統全面的整合、聯系和分類,引導學生找到相似文章或同類文章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中相似的語言表達和詞語運用。通過群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結合群文閱讀課堂中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建開口說話的語境,開展口語交際教學,提高學生的口頭語言能力。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應該充分認識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重要價值,將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培養真正落在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處,轉變教育教學方式,立足于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提升學生語言的整合和分析能力,讓學生在感受閱讀知識和不斷的口語交流中獲得更多的智慧和才能。
例如:將鄭振鐸的《貓》、梁實秋的《鳥》、康拉德·勞倫茲的《動物笑談》、蒲松齡的《狼》綜合起來進行閱讀教學,精細講解這幾篇閱讀材料,促進學生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過程中獲取描寫動物的優秀的字、詞、句,并引導學生注重積累。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課文的朗讀,提升語文語感。對于陌生的字詞,老師要通過查字典或用多媒體教學的形式給學生一一講解。針對群文閱讀中各個動物的形態動作,讓學生進行討論,聯想生活中其他動物的外貌、形態、動作等等,促進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讓學生以《鸚鵡》為作文題目進行寫作訓練,從而將讀寫進行結合,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整合和分析,掌握語言的運用技巧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為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奠定基礎。
2.培養學生思維發展能力
語文是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和文化性的學科。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需要學生領略閱讀材料的深層含義,通過閱讀材料中內容的分析和聯系,從而解決一些相關問題。這一群文閱讀教學過程都以學生活躍的思維活動為支撐,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為目標。如果群文閱讀課堂缺少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那么閱讀課堂將如一盤死水,出現無效閱讀課堂的現狀。
同類題材文章聯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以《女媧造人》教學為契機,融入其他相關的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夸父逐日》《精衛填?!贰逗篝嗌淙铡返?。多篇聯讀,在橫面上擴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在不同角度的閱讀中感知不同的閱讀材料之間的聯系,在縱深上促進學生思考包含在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中的人文精神,啟迪學生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促進學生閱讀材料積累,提高語文認知,提高閱讀思維,促進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同一主題的閱讀材料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在文字閱讀的前提下,通過生活實例的觀察和分析,在直覺能力下促進學生展開豐富聯想與想象,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如以“親情”為主題的閱讀,以《秋天的懷念》《背影》為例,利用多媒體展示電視上的公益廣告《給媽媽洗腳》,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感受父母親對于自己深沉的愛,促進學生在這兩篇相互聯系的閱讀材料中,了解父母對我們深沉無私的愛和默默付出,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感恩之情。
同一主題意象的閱讀材料培養學生思辨思維。除了詩歌有意象,小說中也有意象。小說中的主題意象更多用來表達作者的某種獨到思考或主旨發現。比如,《紅樓夢》中的“石”和“花”,魯迅小說中的“路”和“燈”,等等。魯迅先生在好幾篇小說的結尾部分,要么出現“路”這個主題意象,要么出現主人公“走在路上”的情景。魯迅先生在1925年4月11日致趙其文的信中說:“明知前路是墳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絕望,因為我以為絕望而反抗者難,比因希望而戰斗者更勇猛,更悲壯?!痹凇豆枢l》一文教學基礎上,結合魯迅的《一件小事》《孤獨者》《傷逝》《在酒樓上》等文章,開展以解讀魯迅小說“路”這一主題意象的閱讀。
結合主題意象解讀小說,從不同文章的相同的主題意象中,縱橫聯系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
在群文閱讀中,更能調動學生的綜合思維,找到閱讀材料之間的聯系與差異,并在與材料相關的問題解決中,培養學生的習慣性思維,提升思維水平,這對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養學生文化理解能力
閱讀教學承擔著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在閱讀教學中,促進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老師積極引導,將文化傳承與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緊密融合。從相互聯系的閱讀材料中,傳授更多的語文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相同的文化體驗,培養學生的文化認知,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以了解我國的民間藝術為主的群文閱讀。將《社戲》《安塞腰鼓》《燈籠》這三篇文章綜合起來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老師積極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的民間藝術,了解戲曲、大西北的腰鼓、傳統的燈籠文化,從而促進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學習,真正實現在優秀文化的引導下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民族文化自信。
以體會并培養愛國情感為主的群文閱讀。在《我愛這土地》《鄉愁》的群文閱讀中,促進學生剖析文章,理解每一篇文章的作者對中國的熱愛之情,以及對于祖國統一的渴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促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而努力學習;在《壺口瀑布》《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這兩篇文章的結合閱讀教學中,促使學生認識我們祖國的大好山河,了解中國的巍峨壯闊,增強祖國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在多篇閱讀材料學習中,促進學生進行對比和聯系,更能深化飽含在閱讀材料中的人文精神與文化因素對學生的影響,在多篇文章的教學中,促進學生認識到中外文化的差異,促進學生能夠選擇正確的文化趨向,塑造學生正確的文化認同,通過群文閱讀,增強了文化理解,有助于核心素養的形成。
4.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語文是一門極具美學價值的學科,它具有語言之美,更具文化之美。群文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美的教育,以美的文化和美的語言文字熏陶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在語言文字的講授和現代化教學工具的使用中,促進學生在群文閱讀教學中獲得更多美的體驗,從而有所感悟和思考,提高學生對美的認識和評價,促進學生在欣賞美、鑒賞美的基礎上正確評價美,進而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創造美,真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以《春》《濟南的冬天》群文閱讀教學為例。
首先,老師借用多媒體展示春天鳥語花香、萬物復蘇的美景圖片和視頻,展示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的圖片,促進學生在動態的視頻和顏色鮮艷的美景圖片的觀看中,感受景色之美,感受四季的美景。
其次,以《春》的教學為例,讓學生在一定任務的指引下理解作者如何描繪美。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具體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和春雨,四部分內容各有千秋,但在寫作中卻有一定的規律,因此讓學生理解如何寫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可以借助以下表格內容梳理并理解。
完成該表格的過程既讓學生再次熟悉文本內容,也讓學生體會作者寫作的精妙之處,更讓學生體會到這種文字之美的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創作之美。
再次,讓學生將學習春的方法用在學習《濟南的冬天》中,進一步理解并體會此類文章的美感與寫法。
最后,讀寫結合,嘗試寫作以《秋》為主題的作文。
在這樣的群文閱讀中,培養學生獲得更多美的體驗,引導學生習得描繪美的角度、方法等,并在此基礎上以創作促進學生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將在群文閱讀中掌握的閱讀技巧轉變為寫作方法,并將此寫作手法真正用于自己的寫作實踐中,進行語文中美的創造,培養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
三、結束語
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應該重視群文閱讀教學,這是新課程改革對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更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進步和創新。老師應該逐步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提升專業素養,挖掘閱讀材料中的聯系,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使得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承擔主人翁、學習者、探究者的角色,真正促進學生掌握閱讀規律、學習閱讀技巧、思考閱讀問題,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促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亮.開展群文閱讀 培養核心素養[J].文教資料,2019(26).
[2]顧晴宇.群文閱讀與語文核心素養的關聯[J].江南論壇,2018(7).
[3]吉永生.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群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從《試膽量》到《窗邊的小豆豆》[J].中國校外教育,2019(21).
[4]顏廷安,鄢東石.核心素養理念下“群文閱讀”實施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9(1).
[5]陳明玲.基于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群文閱讀策略研究[J].新教育,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