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期望教師完成角色的轉變,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知識的探索和分析,從而完成對知識的建構,而探究活動往往與問題并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問題激活課堂,引導學生深度融入課堂,從而提升地理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高中地理;問題情境;教學實效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引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深度融入課堂,從而打造高效課堂已成為教師的共識。為此,廣大教師想方設法在盤活課堂上下功夫。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度融入課堂無疑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筆者在教學中,主動以地理課程的教學內容為依托,為學生設定多樣化的問題,推動課堂學習情境的形成,以便原本枯燥的課堂變得靈動、有趣,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從而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獲取地理知識,真正地落實新課改的基本要求。
一、 借助銜接性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依據,在進行教案的編寫時,教師總是將簡單的內容安排在前面,將復雜的內容安排在后面,形成一定的邏輯性,促使學生在掌握簡單知識后,深入探索知識,逐步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時,教師也要認識到,在為學生教授新課時,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地理知識經驗,對此,教師可以從學生已經掌握的地理知識出發,為學生提出尚未解決的問題,在打造問題情境中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地走進新課。
以高中地理“中國可持續發展之路”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先前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建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新課的欲望。在剛開始上課時,教師先提出:“大家還記得我們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嗎?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呢?”讓學生的思緒回到上節課,回顧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在學生做出回答后,教師繼續進行引導:“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含義和基本原則,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學者提出,那你認為可持續發展的準則是否適合我國呢?”促使學生結合我國的國情做出肯定的回復。伴隨學生的回答,教師再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教材上的動畫,并為學生設計“面對環境問題,我們應當擔負怎樣的責任呢”的問題,引入新課的內容。這樣,學生就能夠從之前學習的內容出發,步步深入新課,萌生學習新課知識的積極性。
在地理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圍繞先前教學的內容,為學生創建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從自身的知識經驗出發,步步走進新課,產生對新課內容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欲望,為新知教學的順暢開展奠定基礎。
二、 巧借趣味性問題情境,調動興趣
興趣是支持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精神動力,也是促進課堂教育活動順利實施的必備要件,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平時學習壓力大,很少有放松身心的時刻,倘若教師引入趣味性的元素,學生會不自覺地將注意力放在課堂上,并積極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對此,在地理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主動地圍繞教學內容,以學生的興趣為依托,為學生創建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引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促使學生基于高漲的情緒,積極地建構地理知識。
例如,在“人口遷移”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趣味性問題,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教師先提出:“大家的籍貫都是哪里呢?”“有不是本地的學生嗎?”促使每個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回答。在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后,教師繼續提出:“我們能夠看到,有些學生的家鄉在外地,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大家來到這里呢?”并挑選一些外地來的學生進行回答,如有的學生說“因為父母工作的調動”等。緊接著,教師對學生講述:“同學們從外地來到這里定居,實際上是一種人口遷移的現象,那么你們還知道哪些人口遷移的原因呢?讓我們看看誰說出的原因又準又多吧!”鼓勵學生踴躍回答問題,以便學生在積極探究中,逐步增強對人口遷移概念、原因等知識的認識。
趣味性課堂最受學生的鐘愛,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托教學內容,設計趣味性問題,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教師可從學生的生活角度提出問題,并采用趣味性的語言,優化問題情境的氛圍,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更積極地進行問題的探索,從而提高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三、 創建直觀性問題情境,豐富形式
地理的教學會涉及許多圖表,這些圖表上的內容,能夠以直觀的形式,為學生展示地理現象,輔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而在創建問題情境下開展地理課程的教育活動時,教師也應當圍繞教學的內容,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直觀的數據、圖表等,并基于此向學生提出問題,豐富問題的提出形式,以便學生可以沿著問題的提出方向,對地圖、數據圖表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從而在回答問題中,充分掌握隱藏在背后的地理知識,增強邏輯推理能力和信息檢索能力。
以“交通運輸布局”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相關圖表,并設定直觀性的問題情境。在組織學生學習“我國的主要交通運輸”時,教師可以呈現“中國主要交通運輸網分布圖”,并提出“我國什么地區的交通最落后呢”,引導學生在觀察上圖后進行作答。之后,為了引導學生分析青藏鐵路的區位因素,教師為學生展示“進藏的鐵路路徑和走向圖”,并設定“目前西藏的現代運輸方式主要有哪些呢”“其中哪一條線路經過盆地呢”“這些方案中哪一個方案最佳呢”等問題,以便學生在逐一解決上述問題中,對西藏的現代運輸形式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而對于“城市交通網”的內容,教師也可以提供“城市交通網”“城市道路網模式”等地圖,并提出“城市交通運輸的特點是什么呢”“城市道路網模式是怎樣的呢”等問題,促使學生在解答問題后,對我國城市交通網的特點和模式有一定的了解。
教師巧妙地發揮現代教育資源的優勢,為學生呈現直觀的畫面,再基于此為學生設定多樣化的問題,能夠有效強化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識圖能力和觀察能力,從而讓學生在有序解決問題中獲取地理知識。
四、 創設生活性問題情境,強化應用
生活與地理課程具有密切的關聯性,在地理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讓學生基于科學的角度看待社會上的地理現象和地理自然環境等。因此,脫離現實生活提出的問題是膚淺、沒有實踐價值的。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教師應當從現實生活的角度出發,為學生提出生活化的問題,也可以對真實案例進行加工處理,為學生打造真實性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有效解決問題中,強化知識的遷移能力。這樣,當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相似問題時,也可以基于自身掌握的地理知識,主動地解決這些問題。
例如,在“大氣圈與天氣、氣候”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透過生活化問題的提出,不斷強化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在指導學生學習了“大氣的受熱過程”等內容后,教師設計“為什么多云天氣時,晚上的溫度要比晴天時晚上的溫度高”“在一些農村,為什么農民會選擇使用煙霧彈來驅趕寒氣呢?這樣做的科學原理是什么呢”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隨后,學生從掌握的地理知識出發,對上述生活化的問題進行分析,以便在解答問題中,真正地完成對知識的應用。
生活化問題的提出,為學生應用地理知識提供了有效路徑,能夠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以便學生在之后的生活中面對氣溫變化等地理現象時,可以進行科學的解釋。
五、 設立合作性問題情境,明確方向
合作活動是新課改中所倡導的學習活動之一,期望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之余,也可以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探索,真正地彰顯自身的主體地位。但是,在以往的地理課堂中,當教師直接為學生創建合作學習活動后,學生很難在小組中展開針對性的討論,有效把握地理知識。究其根本是學生的地理素養仍舊處于發展階段,在沒有明確的學習導向時,學生的合作也會呈現出無序的狀態。對此,教師可以發揮問題情境的優勢,利用問題為學生指明合作學習的方向。
比如,在教學“認識區域”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問題情境的創建,引發學生的合作探討。在課堂上,教師先組織學生系統學習區域的特征,并利用海南島的案例,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在施教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觀察,以便基于對學生的了解,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合理地安排每個小組的成員,保持組內學生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之后,教師為學生設計合作問題“我們學習區域特征,有什么實踐意義呢”,指明學生的合作學習方向。緊接著,教師為學生預留自主思考的時間,促使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先前所學,梳理自己的答案。在學生擁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再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闡述,從而讓學生在相互交換彼此的想法中,不斷打開自己的視野,從相對全面的角度,總結出區域特征的實踐意義。
教師先指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再根據自己對學生的觀察,為學生創建合作互動的小組,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集中集體的力量解決合作化的問題情境,以便學生在有效合作中深入掌握地理知識。
六、 使用總結性問題情境,優化評價
教育評價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透過評價的方式,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以及自己對哪些知識還存在疑惑,從而及時地進行知識的補充。然而,在傳統地理課堂上,大多數教師會直接點評學生整節課的表現,較少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以至于很難針對學生的實況,進行地理知識的補充。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總結性問題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透過學生回答問題的結果,直接判斷出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水平,從而精準補充地理知識。
例如,在“地球的宇宙環境”的教學后,教師就可以使用問題,檢驗整體教育成效。透過對教材的解讀,教師能夠明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等內容是本節課的教育重點,在指導學生掌握了上述內容后,教師為學生設計如下問題:“地球為什么會是生命的搖籃呢?”“太陽輻射、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是什么呢?”隨后,學生結合自己對本節課內容的學習情況,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在學生作答完畢后,教師圍繞學生的解答情況,判斷學生對“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等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為學生進行本節課內容的精準補充。
在指導學生學習了地理知識后,教師為學生設計總結性的問題,能夠有效改良學生的評價形式,促使教師針對學生的情況,為學生進行知識的精準補充,從而幫助學生健全地理知識體系。
七、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主動地從新課改的理念出發,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等,為學生提出多樣化的問題,打造問題情境,以便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地完成對地理知識的建構,不斷實現地理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屹莉.基于情境創設的問題式地理教學設計[J].地理教學,2019(6).
[2]張坤.設置問題情境,讓地理課堂探究更深刻[J].中國校外教育,2017(8).
[3]趙凱.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巧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J].中學課程輔導,2016(26).
[4]施魯.淺談高中地理課堂問題情境的創設[J].地理教學,2015(8).
作者簡介:
王鈺,江蘇省鎮江市,江蘇省鎮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