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數學說理課堂的構建,需要促進數學課堂的深度教學,讓“說理”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始終,讓“說理”成為數學課堂的常態。最關鍵是要激發學生交流的欲望,在他們幼小的心中埋下一顆“想說理”的種子,給熱愛數學的學生多提供一些展示自己的機會,培養他們“愿說理”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增強他們“敢說理”的膽量,同時要還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他們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提升他們“會說理”的能力。
關鍵詞:說理;數學課堂;深度教學
一、 引言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更新數學教學理念,創新數學教學方法,重構數學教學形式。現在的數學課堂不僅要讓學生“懂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說理”,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構建數學說理課堂。我們要讓“說理”成為數學課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讓學生具備自己終身學習的能力,能把數學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的嚴謹表達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有效地促進數學課堂深度教學的目的。
二、 激發交流欲望,埋下想說理的“種子”
布龍菲爾德是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他曾這樣說過:“數學不過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笨梢姅祵W其實是一門至高境界的語言藝術,而數學說理則是這門藝術最好的體現。所以一節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數學說理課堂,不僅可以更高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快速地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還可以讓學生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進而點燃學習數學的動力。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有“說理”的沖動,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交流的欲望,在學生的心里埋下一顆想說理的“種子”。如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確定起跑線”這節課是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新增加的一個內容,它是一個綜合應用的知識,是在學生學習了圓的知識點后,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說理素材,巧妙設計多種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交流欲,讓學生為獲取新知而自覺自愿地想“說理”。由于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十分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同時又是在他們掌握了圓的概念和周長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巧妙設計了這樣的情景:首先教師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幅動態圖
,如圖1:
圖1 “動物運動會”動態圖
通過動態演示“動物運動會”,猴哥哥、小狗、猴弟弟、小兔在400米的環形跑道上準備賽跑,猴哥哥在第一跑道,小狗在第二跑道,猴弟弟在第三跑道,小兔在第四跑道,小豬裁判把它們都安排在同一起跑線上,教師故作疑惑地問:“你們認為這樣的比賽公平嗎?”還沒等教師的話音落地,學生便開始七嘴八舌爭論了起來,有說公平的,也有說不公平的,這時學生那顆“想說理”的心早已被撩撥得蠢蠢欲動,他們的眼里閃現著靈動的光,相互之間那股交流的欲望就像一個裝滿水的氣球隨時可能炸裂。教師看準時機,緊接著拋出一句:“那有誰敢上臺來跟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理由呢?”此時這問題就像一根針,輕輕一戳就使學生那股交流欲望噴涌而出,課堂的氣氛也隨即被推至高潮,而藏在學生心里那顆想說理的“種子”也已如春筍般破土而出。
三、 提供展示機會,培養愿說理的“習慣”
教師應努力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一堂精彩的說理課堂,要求教師要多向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我表現的時間和空間,努力做到“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提示,讓他們慢慢想;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示范,讓他們慢慢做;學生能獨立解釋的,教師不替代,讓他們慢慢說”,促進他們從“想說”“愿說”到“能說”“多說”的習慣的慢慢養成。說理的數學課堂不僅能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也可以使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一課時,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我展示的空間,教師精心設計了每一個教學步驟,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動手實踐材料,為他們鋪就了從實踐操作上升到理論歸納的探索之路。上課伊始,教師在出示課題“圓的周長”之后,隨即提出:“看到這個題目同學們頭腦中想到的是什么?”其實只要平時教師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習慣,這樣的提問后便無需再多說一個字,學生自然而然便會迸發出許許多多的想法,如“圓的周長指什么?”“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是什么?”……這一系列的問題的提出其實已經明確地指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同時也為下一步的探索實踐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接下來的實踐操作,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充足的“米”,有直尺、卷尺、線、剪刀等工具以及直徑不同的圓形硬紙片若干個。有了這些工具,學生個個腦洞大開,課堂一下子熱鬧了起來,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有說用“滾動測量法”的,有說用“繞線測量法”的,還有說用“折疊量弧法”的,而更多有預習習慣的學生則會說到用“剪量法”,學生的思維閘門一旦被打開了,各種想法自會噴涌而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表達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梢?,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給學生提供“說理”的平臺和展示自己想法的機會,長此以往,不斷堅持,學生“說理”的習慣自會在我們不經意間肆意生長,從一顆小種子逐漸長成參天大樹。
四、 樹立學習自信,增強敢說理的“膽量”
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載體,有效的數學學習實質上是一種數學語言有邏輯性的表達的有效學習。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的“為什么”,實際上多數是可以用數學知識和原理去解釋說明的??墒且驗樾W階段的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很多學生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敢說”。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我們必須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激發他們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世界,更要會用數學的語言去表達世界。其實平時學生的“不自信”常有許多種原因:有些孩子擔心答錯問題會被其他同學嘲笑譏諷,所以不敢舉手回答;有些學生左顧右盼,看著班里其他同學也沒有舉手,心里便想著“這問題一定很難,肯定沒我想得那么簡單,大概我的答案是錯的吧”,所以一直猶豫不敢說;有些學生卻是藏著一顆“玻璃心”,既敏感又脆弱,總擔心回答不好問題會讓老師覺得自己沒出息,連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了,以后會不再喜歡自己。于是這些學生的發言次數漸漸變得是少之又少,漸漸地說話能力也逐步削弱萎縮,學習積極性也提不上來。所以這些不自信的學生更需要教師用自己的愛為他們的心靈開一扇窗,讓溫暖的陽光照進去。無論什么時候,教師都要用信任的眼光、溫和的態度、幽默的語言激勵他們說理的“信心”,增強他們說理的“膽量”,慢慢引導,讓他們放下顧慮,暢所欲言。這樣“說”的機會多了,成功的愉悅感會慢慢取代他們心里的膽怯,他們便會變得越來越自信,說理的“膽量”也就會逐步增強起來。
五、 發展創新思維,提升會說理“能力”
數學是一門理性的學科,同時更是思維訓練的載體,在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學會思維,而要構建高效的“說理”課堂,則要更注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的發展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說清所用知識的原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如一節數學練習課上,老師讓學生做這樣幾道分數加法計算題:計算下列各題(1)12+14+18;(2)12+14+18+116;(3)12+14+18+116+132。一看題目,大部分學生直接采用通分的方法,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再計算得出結果。即第一道題通分后,=48+28+18=78;第二道題通分后,=816+416+216+116=1516;第三道題通分后,=1632+832+432+232+132=3132。教師先是肯定了
學生的做法,然后微笑地問了一句:“我們班有哪個聰明的孩子能發現其實這幾道題的得數都有一定規律?是什么規律?為什么有這樣的規律?”一連串的問題一下激起了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思維的小馬達飛快轉了起來,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瞬間提升到最佳的狀態。果然很快就有學生高高舉起小手,說:“這幾道題的得數都可以直接用1減去最后一個加數就能很快得出。”這時教師用鼓勵語氣說:“那為什么有這樣的規律,你能清楚流利地跟我們說一說其中的道理嗎?”看著老師贊許的目光,這位同學信心十足地走到黑板前,畫出這樣一幅圖,如圖2:
圖2 數形結合圖
他邊畫邊說:“其實我們可以利用我們之前學過的數形結合的方法來解決這幾道計算題。你看,我們可以把這個正方形看成單位‘1’,我們用涂色的方法來表示加法,先涂它的一半表示12,余下的沒涂色的部分也是12,現在12要加14,就是再涂上余下的12的一半,再加18就再涂上余下的14一半,結果你瞧,沒涂色的部分就只剩下18。所以12+14+18,我們可以用=1-18,就可以很快計算出結果就等于78。這種方法是不是既簡單又省時??!那么現在大家都清楚了吧,接下來的兩道題也是可以用和這道題一樣的做法?!闭f完這段話,教室里不由地響起熱烈的掌聲,這位學生眼中也閃現出了自豪的光,其他學生紛紛向他投來羨慕的眼光。教師看準時機,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這位同學說得太棒了!他的思維十分敏捷,巧妙又創新地解決了問題,最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不僅‘知其然’而且還‘知其所以然’,把其中的算理講得清晰明白,大家都應該多向他學習,爭取像他一樣做個數學說理小達人?!笨梢?,說理和思維密切相關。思維的明晰性決定了說理的準確性;反映思維的周密性決定了說理的條理性;思維的邏輯性決定了說理的連貫性。說理與思維兩者相輔相成,說理促進創新思維,思維提升說理能力。
六、 結語
說理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需要不斷推進數學課堂的深度教學,讓“說理”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始終,讓“說理”成為數學課堂的常態。我們要給熱愛數學說理的學生一片更廣闊的天空,促使學生逐漸成為一個敢于質疑、善于思辨、追求真理的人,以便在如今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更加出類拔萃。
參考文獻:
[1]陳萍萍.深度數學“說理” 成就高效課堂[J].考試周刊,2020(4):62-63.
作者簡介:黃俊蓉,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