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垚
摘要:審美判斷是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在啟蒙教育階段,讓學生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通過各種方法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符合素質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本文結合具體案例,探究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 ?審美能力 ?教學實踐
小學美術是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學科,而審美能力是藝術素養的核心,教師應該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生正處于逐漸形成審美的階段,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是啟蒙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審美水平的提升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一、從生活出發,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生活是豐富而多彩的,藝術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探究美的存在,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特點出發。如對低年級學生,教師主要引導其觀察生活中具體的事物,描述自己和同學的外形、特征、運動特點等;對高年級學生,教師在觀察的基礎上,要引導他們更多地去感受和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
如在教學“春天的顏色”這一節內容時,由于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比較強,容易把握具體的景象,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觀察生機盎然的春天,觀察花草樹木的顏色,感受春天豐富的色彩。這樣,學生不僅可以體會春天的美好景色,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觀察過程中,教師要告訴學生,不能粗略地觀賞,而應該仔細觀察。比如一朵花,花朵、葉子等不同部位往往有多種顏色,不同顏色之間還有一定的變化,學生只有仔細觀察,才能更精準地把握生活中的事物,也才能繪畫得更加生動具體。
對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發揮想象力,從具象到想象,感受更多的心理變化,將情緒和繪畫相結合。如在教學“爸爸媽媽”這一節內容時,描繪父母的外表特征只是教學的一部分,通過外表體現爸爸和媽媽的性格,表現出生活中家長的情緒變化,才是學生學習的重點。
另外,在生活中進行觀察,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以教學“畫味覺”“畫嗅覺”“畫觸覺”等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與味覺、嗅覺、觸覺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在觀察前,教師可以提問:“人吃到特別辣的東西是什么表情?人聞到了特別臭的味道會做出什么表情?人觸碰到柔軟和堅硬的東西會有什么表現?”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對這些抽象概念有了形象直觀的體會,在創作中就不會無從下手。
除了鼓勵學生細致地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教師還要靈活運用生活中的物品作為教學工具。如在教學“運動的動物”這一節內容時,除了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動物的形態和運動特點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展示魚、倉鼠等便于攜帶且比較安全的小動物,讓學生直接觀察這些動物的運動特點。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還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提升了學生對繪畫對象的感知能力。
二、從欣賞出發,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經典作品經過時間的沉淀,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而觀賞名家名作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師可以結合課程主題進行名作欣賞教學,通過觀摩這些作品,學生不僅可以領會名家的筆法運用、色彩搭配等基本繪畫技巧,還可以感受到經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透過畫作體會文化的變遷和影響。
如在教學“畫人物”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將西方不同時期、不同作者、不同風格的人物畫整合起來,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播放和展示,讓學生感受這些著名作家如何描繪人物,表現人物不同的特點,從而初步領會中世紀古典美學、文藝復興時期、印象派和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另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通過網絡觀看名家名作,而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博物館、畫展等渠道觀賞原作。網絡觀看和直接欣賞原作,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原作給人的沖擊更加強烈,多看原作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還對學生積累文化素養具有積極影響。
在引導學生欣賞世界名畫時,教師要注意介紹時代背景和創作風格,減少學生欣賞畫作的障礙。如對小學生來說,欣賞畢加索、馬蒂斯等人的作品有一定困難,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美術語言,從中發現獨特的美。
三、從實踐出發,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在小學教學中,美術課的課時不多,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審美水平,僅依靠課堂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審美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學生需要日積月累,才能逐漸提升,所以教師應該積極開展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直接的體驗和感悟,不斷提高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以“爸爸媽媽”這一節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學生可以幫助媽媽做家務,體會家長的辛苦和不易。這樣的實踐活動看似和繪畫沒有直接關系,但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而情感對創作優秀的繪畫作品具有重要意義。
繪畫的素材來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應該在其他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觀察和創作。如在學校組織運動會、春游等各種活動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活動內容繪畫,將參加這些活動的所見所思所想體現在作品中。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繪畫展、博物館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美術中有大量的手工制作課程,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帶領學生操作,還要鼓勵學生在課后動手實踐,制作各種帶有藝術設計感的物品。如在教學“印花布”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扎染,介紹趣味扎染的基本方法,鼓勵學生在課后嘗試,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從評價出發,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美術課程和其他課程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很多時候沒有標準答案可以評判學生的創作。因此,教師對學生作品的評價,一定不能以自己的審美為標準,而是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斷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給予積極的反饋,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如在教學“走進大自然”這一節內容時,由于教學對象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沒有形成較好的繪畫功底,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不必糾結于技法的好壞,要在畫作中尋找優點,表揚學生的細致觀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熱情。
另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創作之后互相評價,并點評其他學生的作品,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對照自己作品發現不足,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如在教學“這是我呀”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互相觀看彼此的作品,觀察和評價作品中的人物是否符合日常生活中的直觀感受。這樣,不僅顯著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五、結語
在啟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美術課程是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的主要載體,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如教師應從生活出發,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同時,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教師要有所區別,從具象到想象,不斷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此外,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渠道讓學生欣賞更多的名家名作,并根據具體的學習主題,展示名家相關作品,鼓勵學生找機會觀看原作,體會到經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
小學生活潑好動,教師應該在實踐活動中融合美術教學,通過設計一些活動調動學生的創作情緒。教師可以將教學和其他活動相結合,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后動手創作,在個人直接體驗中領悟藝術的感染力。教師還應該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避免用單一的標準去衡量和評價學生的創作,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王小鳳.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考試周刊,2020(89).
[2]張莉.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5(4).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官林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