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王懷鈺
[摘要]教學組首先簡單介紹了目前比較常見的幾種教學模式,包括PBL(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翻轉課堂、多維互動專題教學法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ABL教學模式——以任務為目標的學習,即教學任務貫穿整個學期、整個課程的學習,并結合統計學課程特點,舉例說明其作為專業基礎課程類型,如何承上啟下實現多學科綜合運用。教學組以統計調查理論內容為例,組織學生成立調查小組,討論設定任務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各階段的任務要求、完成方法和成果形式,成員的職責和任務等,學生通過團隊協作進行具體設計,完成教師的教學要求,教師對成果進行評價并計入成績。教學組最后對實際教學的實施效果做出反思和提出改進建議,希望在未來的教學中不斷完善ABL教學模式。
[關鍵詞]ABL;團隊協作;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統計學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01—0063—03
PBL,即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PBL這種教育形式,需要任課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指導學生解決一個具體的實際問題,學生對該問題展開探究和討論,嘗試在教師指導下能夠主動積極、自主解決這個問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完全不同,學生可以在課外以多種方式學習課程理論內容,比如用看案例視頻、上網絡課堂、做網絡習題等替代教師的課堂教學,而在課堂上他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完成練習、與教師和同伴互動交流、合作上。多維互動專題教學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與要求,調動學生、教師與社會等積極因素的教學實踐,是在教學各環節綜合運用諸多教學方式、手段和渠道的教學操作體系。以上各種教學模式均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教學模式,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創造力、積極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是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并能夠協同合作、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
一、ABL提出及簡單介紹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以下簡稱“本校”)統計學授課方式可以定義為Assignment-Based Learning(簡稱ABL),同樣以學生為中心,是以完成任務為目標的學習。整個學期布置一個中心任務,貫穿整個課程授課始終,教師減少理論內容講解,讓學生成立小組,課前收集資料、課堂討論、課后整理和修正資料,最終形成調查報告。以這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完成整個任務的過程中熟悉課程理論內容。
ABL教學模型比較適合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科教學,既能夠發揮其專業基礎課承上啟下的良好作用,使基礎課程比如高數、線性代數、概率論等得到適當應用及鞏固,又可以使后面的專業課學習更加豐富、生動。
二、統計學課程特點及教學現狀
(一)統計學課程特點
統計學是一門以定量分析為主的科學,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廣泛,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而言,它是少數幾門定量分析的基礎課程之一,是進行經濟和管理決策依據的主要手段之一。經管類學生普遍數學基礎薄弱,而統計學分析數據一定要以數學、概率等課程為基礎,數學類課程學習具有抽象復雜、理論性強的特點,難度比較大,因此統計學作為其后續課程、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的基礎課,教學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二)統計學教學現狀
多數高校對統計學的先導課程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安排課時較少,尤其是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來說,遠遠不能滿足統計學課程要求。在進行統計學課程教學時,大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較薄弱,教師課堂上偏重基礎理論知識講解,而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操作軟件及分析數據能力的培養,這樣很難適應現代化“復合型、重實踐創新”人才的培養。
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普遍反映統計學課程內容分散、重點不突出、概念較多、計算方法多樣等,涉及的概率論中關于參數估計、假設檢驗等內容更是讓學生叫苦不迭,回歸分析、時間序列、指數內容又與實際問題密切相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具體,不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
三、ABL在統計學的具體教學設計
統計學教學設計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實踐能力,并培養學生從實踐中分析宏觀問題的能力。統計的含義可以指統計工作,即包括統計資料收集、數據整理和分析等過程,而統計調查是統計資料收集的主要形式,是整個統計過程的起點,對后續的整理和分析至關重要,直接影響統計數據的質量和統計結論的正確性和指導性,于是筆者選擇統計調查這一節作為代表性課程進行說明。
統計調查這部分內容教學設計應以統計過程為主線,突出統計調查的重要意義,強調其為整個統計工作真正的開始階段,統計調查的成敗直接決定了統計整理和分析的質量高低。
統計調查的具體教學內容包括:1.統計數據的來源;2.統計調查的組織方式;3.統計調查的方法;4.調查方案設計;5.調查問卷設計;6.數據的質量。主要內容圍繞調查方案設計展開,涉及概念很多,在具體調查中又都非常重要,使用錯誤會直接影響后續整理和分析數據的質量,所以教學設計要具體,方向要明確,這樣才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具體的教學設計方案如下。
(一)課程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和掌握統計數據的收集、整理及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能運用所學的統計理論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調查研究,并能運用統計方法分析、研究有關經濟問題,為國民經濟的管理提供真實可靠的數字資料,為進一步學習有關專業課程提供數量分析方法。
2.能力目標:收集數據資料的能力,設計調查方案和調查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成立調查小組完成任務,讓學生體會團隊合作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根據教師的實際教學經驗,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其根源在于經管類專業學生的數學基礎普遍較為薄弱。本校經管學院各專業概率論的學時分配基本為工科48學時、管理經濟類32學時,這滿足不了統計學的教學要求,因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是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
(三)學習資源及學習平臺
“互聯網+教育”廣泛受到關注,純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現有的教學需要,統計學尤其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數學基礎和一定的實踐能力。通過計算機互聯網或者手機無線網絡、在一個網絡虛擬教室進行網絡授課和學習的在線學習飛速發展,本校的統計學課程是遼寧省資源共享課程,網絡教學視頻和習題比較完備,能在線解答學生學習的疑問,授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建立微信和QQ群,隨時解答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國家也有很多公開網絡課程(M00c)的教育資源,這些亦可作為課程學習的輔助工具。
(四)課程教學實施的創新思路
1.課前布置學習任務,課程內容簡單講解
課前布置學生提前熟悉統計學教材相關內容,包括:了解數據來源中直接來源的主要形式——統計調查與間接來源——書籍、期刊、報紙、網站等的優缺點及局限性;了解各種調查組織形式(普查、抽樣調查等)的特點;掌握統計調查方案的步驟;收集各種問卷,為上課討論做準備。
教師確定若干選題方向,學生提前收集相關資料做一定了解,上課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教材學習重點即可,以學生討論和教師具體指導為主。由于學生的時間、精力、財力等限制,教師確定的選題方向不宜過大,調查規模也應以本校范圍為主,調查內容也主要以學生熟悉的內容為主,如大學生消費情況調查、大學生網絡購物情況調查、大學生逃課情況調查等。
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宏觀問題的能力,也為了與課程后半段回歸分析、時間序列和指數內容對應,我們要求學生在調查報告中體現“大數據”內容,對小組選題內容的國內外數據做一定的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充分了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政治和經濟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從數據上對黨和國家的工作做出肯定的結論和理性分析。
2.小組分工和討論,設計具體調查主題
學生自由組建小組(5~6人為一組),教師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讓每組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社會的熱點問題或者與專業相關的問題,作為自己的調查項目。組員推薦小組組長,每個學生應具體分配相應的工作,明確各自的工作內容,并做好準備。
3.完成統計調查方案
學生可以參考教材內容,完成包括確定統計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調查單位及填報單位,制訂調查項目,確定調查時間及時限,制訂調查的組織實施計劃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群策群力,學生一般都能很好地完成布置的任務。
4.完成統計調查問卷的設計大綱
搜集調查問卷的工作在課前已經完成,教師利用多種形式,比如多媒體播放視頻、圖片、優秀問卷、典型案例,或者網絡資源演示,可對不同的問卷形式進行講解,包括問卷結構、問題的形式、問卷設計的原則、不同問題的整理分析方法等都以具體實例說明,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課前收集的問卷進行集中討論。
因為問卷質量會影響后期統計整理和分析的質量,所以不能過早進行問卷調查。本節課只初步設計問卷的題目、結構、問題形式、問題個數、開放式和封閉式問題的分配數量,等等。隨著課程講解的逐步深入,學生同時可以翻閱資料,參考問卷樣例學習,在最終發放問卷前,每個小組可以不斷修正調查表和問卷內容,使調查過程和結果更令人滿意。另外,在課堂上各組之間要進行相互評價、交流。
5.明確統計整理和分析的手段
各小組可借助于EXCEL或SPSS統計軟件對搜集的調查問卷信息進行整理、繪制統計圖和統計表、構建統計模型、完成數據的統計分析并給出結論。因為各組的主題不同,所以這樣也可以保證每組獨立完成。學生本節課確定調查主題后,可以在課后學習相關軟件,為以后的整理和分析做準備。
6.確定上交統計調查報告時間和具體要求
課程全部結束后,在課程設計周完成問卷整理和分析具體工作,上交完整調查報告。在每次授課過程中,不同的小組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經驗。調查報告的格式及字數不限,以調查問卷為主,調查表格等為輔,不強調問卷設計復雜、調查規模過大,以問卷設計準確合理、整理分析正確、理論應用無誤為主要標準。
7.課后整理統計調查方案和問卷設計大綱
根據課堂討論結果并按照教師指導意見修改統計調查方案和問卷設計大綱,整理后以小組為單位上交教師,每個小組成員按照方案明確調查目標及要求,完成各自工作,配合組長完成必要工作,教師應進行階段性檢查并給予指導。
(五)課程的教學評價
本節課的教學評價,應該以各組上交的統計調查方案和問卷設計大綱為基礎,根據各組調查方案中的調查目的,結合調查問卷的大綱,教師給予相應的意見和客觀評價,并計入學生的平時成績(占總成績30%),同時及時反饋給學生,以便開展下一步工作,這個成績也可以作為教師進行階段性檢查的依據。
調查方案已經明確每位組員的具體工作,故而教學評價應體現每位學生的工作內容,不應該以小組做籠統概括,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杜絕濫竽充數的情況發生。
1.教師評分
教師根據階段性工作和最終報告的質量,分析完成得好的部分,指出分析過程中的不足之處。(1)事先確定每個階段性工作的權重,如設置5個階段性工作,每個階段占10%,共計50%;教師根據學生上交的階段性成果客觀給出成績。(2)確定最終調查報告的權重,可以設置權重為50%,根據最終調查報告給出相應的分數。最終以加權平均的方式得到教師評價總得分,教師評分全部計入課程平時成績,即占總成績的30%。
2.學生相互評價,進行綜合打分
(1)課堂授課階段,小組之間匿名投票打分,并分別對整組和組員的表現進行打分。
(2)最終將調查報告匿名投票打分計入課程設計分數。每次投票打分可按算術平均計算得分即可,階段性成果也可使用前面的權重50%,最終報告占50%,最后以加權平均的方式得到學生評價綜合得分。
3.最終評分標準
(1)課程的平時成績由教師全部評價、階段性成績和報告成績加權平均。
(2)課程設計成績按照教師占70%、學生綜合打分占30%的加權平均計算。
四、教學效果與反思
教學組每位教師,根據多年授課經驗和教學反饋,不斷研討、及時修正。目前本校統計學課程體系比較完備,以完成任務為目標進行教學設計,讓任務貫穿一個學期的整門課程始終,學生能深切感受到統計學這門科學的前后連貫性,也能通過具體實踐和小組合作,將課堂理論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這樣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感情和團結。同時,這不僅鞏固了基礎學科比如概率學的學習,而且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設計的調查問卷及調查報告也越來越專業,這種能力在大學生專業比賽中也可以很好地體現出來,畢業生在工作中也能反饋出統計方法在工作中的重要意義。在校期間的鍛煉,使畢業生降低了工作的難度、縮短了適應新角色的時間,這些成績也受到家長、學生和用人單位各方的一致肯定。
ABL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但對于極個別學生的作用仍舊是有限的。這一方面是學生個人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學生較多的原因,教師不可能估計到每個細節,也希望將來可以繼續改進教學設計具體內容和多種考核形式,不斷研究及修正。同時也應該看到,一門課程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有限的,如何能夠將這種形式應用到多門課程的學習中,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責任編輯:鐘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