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麗
摘要:新課改下,課標提出6個核心數學素養: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它們與數學能力、數學思想方法并不矛盾,但更本質新課程改革需要有改革意識的數學教師認真研讀,接受各種教師培訓,從而體會新課程標準體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通過教學行為的轉變,從而致力于數學方式的轉變。通過動手實踐,自身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促使學生主動的、生動活潑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使數學課堂教學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造性思維;培養思維
面對社會對人才的多元需求,我們教育事業與時俱進,進行了新課程改革。作為基礎教育的工作者,我們又該如何適應,推進新課程改革呢?筆者認為應從創造性思維出發,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所謂創造性思維是指人們在探索未知領域的活動過程中,用獨特、新穎的思維方法,創造出有社會價值的新觀點、新理論、新知識等,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過程。其實質就是求新、求異、求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夯實基礎知識,不斷探索未知,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創造性思維。
經過對多年教育教學工作的總結和對新課程改革的研究,筆者認為新課改就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習,使學生樂于鉆研,勤于思考。只有這樣的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模式,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活學活用,為將來奠基扎實的基礎。
對于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筆者認為課堂上要抓住輕、活、簡三字。輕,既是讓學生,讓老師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習、教學?;?,既是讓學生、讓老師的思維活躍起來,讓課本的知識與現實的問題緊密聯系起來。簡,既是在總結全課時,要用簡短的話語進行總結,而不是從頭到尾的要點回顧。例如;我在教學《克與千克》時,就拿了許多孩子們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包裝袋,讓孩子們找包裝袋上物品的重量,面對他們都很熟悉的東西,孩子們顯得特別興奮。此刻,抽象的克和千克對于孩子來講已不是那么艱澀難懂,這是孩子們的心理就進入了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下來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孩子們看著包裝袋感受著不同物品的重量,這樣,他們就對克這個概念有了感知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就可以提出“斤”的名詞。(因為生活中孩子們聽到、接觸到最多的就是“斤”了。)讓孩子們再一次感知克的重量,進而再引進千克。此時,以“斤”為橋梁就讓孩子們區別和了解克和千克。當孩子們對這部分知識有了理性的理解之后,接下來,就是讓一切活起來的時候了,教師可以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列舉一些能讓孩子感知重量的事例,比如雞蛋是七大八小……這時,有生活經驗的孩子們會說出自己平時積累的很多經驗,借著孩子們興奮的勁,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實際問題來讓學生解答。例如,①1斤桃子2元錢,媽媽買了2千克,問花了多少錢?②1斤西紅柿3元錢,媽媽買了15元錢的,問媽媽一共買了多少克西紅柿?……老師引導孩子們解答后,鼓勵支持孩子們也從生活中提出關于克和千克的問題,并解答。此時,我們已達到了“活”這個字。在全課堂結束時,我總結全課為一個2分錢的硬幣、七個大雞蛋、二袋精制鹽。下課時,孩子們都很高興,因為今天的內容很簡單,他們都學會了。這樣的教學就大大提高了孩子們對下節數學課的需求,同時加強了孩子對作業的迫切盼望。
課后作業要求把握住一個“巧”字。課后作業是鞏固、擴展課堂知識的重要途徑,但是達到預期效果“巧”字為重.那怎樣能做到“巧”呢?“巧聯”為核心,巧聯就是我們布置的作業要巧妙地把家長和學生聯系起來,達到家長和老師的強強聯合,共同推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例如: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給孩子們布置的作業是,搜集3種物品的總重量及凈重,根據這兩個條件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可讓家長幫助完成提問環節),這無疑是增加了學生的搜索激情,擴大了課堂的知識容量,而且是培養學生解決較難題目的有利途徑,同時也復習了基礎知識。用好我們的教學助手,會讓我們事半功倍。
總之,培養學生的數學創造性思維,首先要鞏固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做到輕、活、簡、巧。從眼底看,不但使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而且是家長也樂意、滿意;從長遠看,這很有利于學生思維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其次,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把數學學習與創造性思維訓練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1]高向斌.課堂教學交流初論[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05(010):47-49.
[2]朱永新,楊樹兵.創新教育論綱[J].教育研究,20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