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強
【摘要】音樂課堂上的師生互動,關鍵在于音樂語言的運用,這是一個情感雙向交流的過程,音樂教師應該積累靈活有趣的音樂語言運用技巧,建立平等的課堂對話語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教師產生認同感和親近感,樂于接受指導,使學生愛上音樂老師,愛上音樂課,從而敢說、敢想、敢做。
【關鍵詞】音樂語言;師生互動;趣味課堂
學會巧妙運用“音樂語言”是一門藝術,更是音樂教師拉近師生關系的重要法寶。《音樂課程標準》強調了音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通過“音樂語言”構建充滿趣味性和互動性的課堂,使學生在藝術熏陶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然而,經常有小學低年級段的音樂老師發出如下困惑:在音樂課上仔細講解各個樂理知識,可是學生卻聽得一臉茫然,提問時學生興致缺缺;又或者是該到上音樂課的時間了,可是因為不是主科的緣故,學生們稍顯放松,課上比較愛鬧……
這些現象容易導致音樂老師因為沮喪而出現懈怠心理。基于此,本文將以“音樂語言”為突破口,通過活用、創編和遷移的途徑,分析“音樂語言”在小學低年級段課堂上的構建與運用,見證師生積極互動所煥發的活力音樂課堂。
一、活用“音樂語言”,將快樂傳給學生
構建師生互動的課堂,離不開營造快樂的課堂氣氛。試想在一堂音樂課中,教師一味地抓課堂紀律,輸出知識點,學生帶著緊張的心情在聽課,又怎能做到快樂學習呢?
作為音樂教師,要適時更新教育觀念,以平等的心態來面對學生,與他們做朋友;尊重學生,尊重他們在藝術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還要善于挖掘學生的特性和才能,順應他們的興趣與愛好去展開課堂教學,不能讓枯燥無味的知識課堂澆滅學生的上課熱情。
其實,音樂課如果講究好技巧,是非常受學生喜愛的,輕松有趣、快樂的課堂能夠給學生帶來豐盈的審美體驗。舉個例子,開學初的時候,我給一年級學生上人教版音樂教材《好朋友》單元中的第一課《拉勾勾》,課堂開始,學生對我這個新老師很陌生,對于我的各種互動都反應得很害羞,于是我在教會他們學會《拉勾勾》這首歌后,不再局限于學生原有的座位,而是讓他們站起來排成一排,手勾著手,同唱《拉勾勾》,我也走到他們之中,伸開我的雙手,和學生手指勾著手指,哼唱著“金勾勾,銀勾勾,小小指頭勾一勾,金勾勾,銀勾勾,我們都是好朋友”。我們唱了一輪又一輪,每一個被我握過手的學生都說:“謝謝老師!”我和孩子們或站、或行走,一起在互動中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這就是活用歌詞這種“音樂語言”的魅力所在,當歌詞的意境剛好與學生的心境契合時,他們更容易獲得共鳴,感受到快樂,而互動中不斷變換的或站或走的空間體驗感,也讓學生能夠時刻保持新鮮的心情上課。
二、創編“音樂語言”,用游戲增強互動
如果在音樂課上,你發現學生對于你的提問缺乏回應,那么就應該考慮教學設計是否出了問題,問題的設計難度是否太高?面對稍微有難度的教學內容,用游戲化的方法去重新創編“音樂語言”,可以得到意向不到的好效果。
比如,在合唱課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枯燥的樂理知識,我和學生開展了一場“送音互動游戲”,由我先唱出一個長音,然后模擬實物狀把這個長音“捧”在手中傳遞給下一組學生,這組學生就學我的樣子清唱出這個長音;然后我繼續重復地“送音”,將音樂傳送給每一組學生,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送”出越來越多的音,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以此感受到和聲的意義。
傳統的音樂學習中以講解、操練為主,而創編“音樂語言”則以體驗為主使學生感知音樂之美。結合聽、唱、懂、奏、創等體驗手段,擴大并加深學生的音樂體驗。由此可見,音樂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教師可以通過藝術活動調動提高課堂的互動性,使有趣的課堂成為有效教學的催化劑。
三、遷移“音樂語言”,以互動啟迪思維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而低年級段的學生各方面的認知還未成熟,教師應該“蹲下來”帶領學生走進知識的海洋。不是只有人文課程、數理課程、科學課程才能啟迪學生智慧,如果教師在音樂課上巧妙遷移“音樂語言”,同樣可以點亮學生的心靈。
(一)善用音樂肢體語言
音樂課,到底還需不需要課堂紀律?有的音樂老師認為讓學生在課堂又跳又做游戲,會導致課堂秩序散亂。其實不然,當學生走出語文、數學這些知識點比較集中的主科課堂后,他們覺得音樂課就是自己的“休閑課”。音樂課和語數學科課堂不同之處在于,孩子們可以載歌載舞、做游戲,又可以盡情地交流,自由地表現自己。
總結過去多年的教學經驗,我發現在音樂課中,老師說什么話將決定著學生會做出什么回應,如果孩子們已過于興奮而影響到上課效果的話,老師可以用肢體發出的音樂語言來調控紀律,比如將一只手指放在嘴上,發出“噓”的聲音,用行動提醒做聲要安靜。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們需要重新理解“課堂紀律”背后的深意,在理解孩子心理發育特點的基礎上,通過遷移“音樂語言”,達到教學目的。
此外,運用肢體語言還能應用在音樂知識的教學上。由于低年級學生對音樂專業知識的理解較為薄弱,教師在教授節奏、音高等樂理知識時比較困難。此時適當運用肢體語言,可以讓學生化“枯燥”為“有趣”,這也是一種別樣的課堂互動方式。
最典型的是,教師可以使用柯爾文手勢,它通過手的指揮動作,幫助學生理解音的高低,使抽象的音高變得更加直觀和形象。筆者嘗試在小學三年級教唱二重唱《茉莉花》歌曲時,發現學生經常找不準起唱的切入點,后來使用了柯爾文手勢,加以夸張的表情動作,成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熱情,學生跟隨我的動作指引,慢慢找到開始起唱的點,后面的學習速度越來越快。
(二)傾聽孩子們的聲音
遷移“音樂語言”也是一種抽象的教學藝術,教師將情感投入課堂之中,傾聽孩子們的聲音,努力和學生成為好朋友,真正做到以“師之情動生之情”。
筆者在音樂課教學中,堅持保持良好的自身情緒,注重自己的語言藝術,幽默的語言、親切的微笑、鼓勵的眼神、有趣的動作,使師生的感情越來越緊密。每當他們在校園偶遇我,大老遠就會喊出一聲響亮而又親切的叫聲:“黃老師好!”有的還會跑過來與我擁抱。有一次,音樂課下課鈴已然敲響,可學生還是圍著我繼續發表課上做游戲的體會,還給我提意見,我突然明白,原來老師與學生的親近,還能啟發他們的思維,看到他們腦洞大開,大膽表達,我覺得這是我作為教師的幸福感之所在。所以說,只有學生喜歡教師,才會更期待音樂課。
總而言之,音樂是一個人體驗情感、表達情感的載體,音樂能成為連接教師與學生溝通的載體,在筆者所在的音樂課堂上,師生、生生的默契度很高,老師說話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孩子就能體會,學生普遍反映上音樂課是最舒服的。這就是活用“音樂語言”所帶來的效果,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在徜徉在音樂海洋中獲得成長的喜悅。
【參考文獻】
[1]華志紅. 音樂教學與音樂語言的解讀[M].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4.
[2]曹澤男. 小學音樂語言素養教學之探微[J]. 黃河之聲, 2020(3):116.
[3]陳少群. 小學音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J]. 教育導刊, 2000(11):24-30.
[4]張海麗. 肢體語言在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 課程教育研究, 2014(34):193.
[5]李江輝. 小學音樂課堂中巧用語言藝術的探究[J]. 中國校外教育, 2014.
(責任編輯:鄧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