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君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要從課堂內到課堂外,探究“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老師在傳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學習有目標,有動力。探究式的教學,老師通過問題、任務等形式,讓學生去感知—認知—思考,最后得出結論的方法,培養他們自主的探究能力、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解決難題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挫折,使他們有勇氣去挑戰困難,培養其健康的心理素質和探究科學的精神。老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力求新穎,讓學生充滿熱情地深入學習、探究。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數學核心素養;數學教學
一、巧用信息化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創造力的源泉。”老師充分利用線上的優質共享教學資源,整合后服務于線下教學。小學生喜歡“兒歌和順口溜”。它們朗朗上口,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地學習,不覺得知識的僵化、枯燥。如在《位置和方向》的教學中,播放視頻東南西北兒歌:早上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在《面積》的教學中,唱順口溜:周長一條線,面積一大片。周長在四周,面積在里面。周長求長短,面積求大小。
小學生對故事百聽不厭。如播放《小歐拉機智改羊圈》故事。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扎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不用多花一分錢,就增大了羊圈面積。這樣的故事使孩子們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明白學習數學意義,在他們心中種下主動學習數學的珍貴種子。
二、運用探究式的教學,培養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探究是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的最有效途徑。探究式教學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或者合作地解決問題。探究過程中,教師是引領者,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讓他們有思考方向,有過程,獲得“思考”的經驗。
如《長方形的周長》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感知—認知—思考—結論,培養學生的正向思維能力;再提出逆向問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從正反兩方面,深刻理解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的公式和運用。
引導點撥:筆者給每位同學一塊長8厘米,寬6厘米的紙板,讓學生摸一摸, 感知“物體的周長”。接著把紙板放在白紙上,沿著紙板邊緣畫一圈,畫出一個長方形的圖形,讓學生感知,周長像一根“線”,是有長度的。
提出問題:怎樣才能知道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先要量一量,寫出長、寬的長度和單位,然后把邊的長度加起來。
思考問題:同學們能獨立列式子計算周長嗎?同學們想出了這3種算法:長+寬+長+寬,長×2+寬×2,(長+寬)×2。
得出結論:師生經過討論比較,第三種方法用乘法,式子比較簡潔,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是(長+寬)×2。
再提出問題: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筆者在黑板上畫出一個正方形。由于有前面長方形周長的學習過程,同學們得出結論:邊長×4。
正向思考:計算長方形周長,要知道長、寬兩條邊的長度;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只要知道一條邊長的長度就可以。這樣提升了思考的高度,區分了不同的圖形,對應不同的計算公式。
反向思考:如果知道正方形的周長,怎樣求邊長?如果知道長方形的周長,怎樣求長、寬?(根據學生智力,可以布置成課外作業思考)
整個活動過程,學生積極性很高,體驗著成功和樂趣。學生自己“做”,“參與”到全過程,“教”與“學”有機地結合,從“學會”到“會學”,讓學生從直觀形象思維過渡到空間抽象思維,培養他們自主的探究能力、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學生的主動性、創新性、獨立性以及競爭意識、合作精神等也得到全面發展。
三、巧選難題,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精神和創新精神
由于家長的過度保護,小學生的心理不健康,心理素質較差。他們在做練習過程中,碰到挫折和困難時,容易產生失望,無助和沮喪的心理,從而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老師要抓住教育契機,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帶領學生挑戰“適當的”難題,鼓勵學生敢于“碰”難題。關鍵時刻,老師“大手牽著小手走”。同時,教師要適時地鼓勵、適當地獎勵,幫助他們建立攻堅克難的自信心。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難題就打擊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把兩個長 6 厘米,寬 3 厘米的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或一個正方形,并算出拼成后圖形的周長。
因為小學生的直觀接受能力比較強,而且對圖片的接受能力會比對文字的接受能力更快。所以筆者通過剪圖片—拼圖片—畫圖形—標好圖形每一段的長度,把動態圖片變成靜態的平面圖形,降低題目難度。
筆者課前用紙板剪了兩個長 6 厘米,寬 3 厘米的長方形。學生練習之前,筆者問學生,“可以怎樣拼成圖形”?學生有拼圖的經驗,立刻搶著回答:“可以橫向拼,也可以縱向拼”。筆者演示后,要求他們先畫好圖形,再計算。
部分學生遲疑了很久,還是不能算出來。這個時候,筆者一邊指圖形邊,一邊提醒學生:把兩個長方形拼接后,這個圖形的周長并不是原來兩個長方形周長的和,而是要減去拼接處的兩條邊。很快,他們茅塞頓開。通過老師的引導和幫助,學生感受到心理的支持,促使他們有持續鉆研學習的動力,最后收獲到成功的喜悅和自信心。
解決難題過程中,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克服懼怕困難的心理,逐漸養成敢于挑戰困難的良好習慣。這樣的教育模式,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心理、探究科學的精神和創新精神。
四、“玩中學,動中學”,加強課外實踐操作,提升探究能力
老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力求新穎,讓學生充滿熱情地深入學習、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用撲克牌玩“算二十四”的游戲時,教師發現有些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下降,思維遲鈍。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差,會影響以后數理化的學習。學生經常玩“算二十四”的游戲,可以提高計算的準確性和計算速度,鍛煉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在玩的過程中,玩伴之間,誰都想先算出結果,既合作又競爭,互相啟發,這樣更能激發學習的興趣。
動手制作簡易模型,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小學生思維正處于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弱。課內不足課外補。在課外,將實際操作與空間想象相結合,讓學生經常動手剪拼各種圖形,他們動嘴說、動腦想,學會思考,從操作中發現問題,明白道理,學會數學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逐漸擁有了空間思維能力,提升了探究能力。
下面是一些課外拼剪活動:
操作一:把長 10 厘米,寬5 厘米的長方形紙片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小正方形,小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操作二:邊長 10 厘米的長方形紙,在角上剪去一個邊長 2厘米的小正方形,剩下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在邊上剪去一個邊長 2厘米的小正方形,剩下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操作二比較難,老師先在課堂上演示操作。用小棒演示“平移”的過程,或者用PPT 動態再演示“平移”的過程。)
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非一日之功。核心素養必須從娃娃抓起。小學教師更有責任,為發展國家的教育事業“開好局,起好步”,堅持用心探究“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提高教學實效。
(責任編輯:淳 ?潔)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7.
[2] 李星云. 論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生成的教學策略[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1(01):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