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玲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所關注。在小學階段學習的文言文數量隨年級的增長,逐漸開始趨于上升趨勢,如何有效開展小學文言文教學,逐漸成為教師關注的話題。教師應不斷進行探索,充分實踐,培養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本文基于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目標及策略展開討論,希望對小學語文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目標及策略
語言作為文化傳遞的載體之一,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文言文的運用,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記錄下來。文言文具有簡練、深度等特點,凝結了千年文化的精髓,是現代小學生值得學習的優秀文化之一。在現代教科書當中,逐漸增加文言文課程的比例,教師應該基于現在學生的發展特征,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領略文言文的魅力,為接下來的小學文言文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一、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目標
文言文教學對于學生學習中國古代作品起到良好的促進效果,并且對體會民族精神以及探索民族文化奠定相應理論基礎。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利用現代的分析視角,對文言文作品加以賞析。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尚不完全,教師在教學當中要循序善誘,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詞典等書籍,加深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要將教學目光放長遠,正確利用教師用書,為學生奠定扎實的文言文學習基礎,并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打破現代文言文教學的一些弊端,充分培養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從而進一步加強小學的文言文教學的成果[1]。
以“司馬光”一課為例,本文是三年級的文言文課文,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講,其中的字對于學生而言存在較大的閱讀障礙,因此教師要進行逐字朗讀,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大致了解。學生在學習文言文之前都大致聽過翻譯過后的版本,因此,在文言文教學當中,教師要加強文字注釋的解讀,與翻譯過后的版本形成有效聯系,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例如“光持石擊甕破之”一句,能在本句當中了解到什么,并且請同學試著做這個動作,促進學生在肢體動作當中,進一步理解“持”和“擊”兩個字的含義。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當中,要秉承一讀、二查、三質疑的原則,引導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同時,也能在課前進行相對應的預習,并且在課程之后提出疑問,引導學生共同思考問題,促進學生的有效提升。
二、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學習文言文的有效方式就是大聲朗讀,多次進行自我感悟,久而久之就能自行理解文章當中的含義。良好的文言文誦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字義及相應的表達方式,對于理解作者情感等起到積極作用,引導學生體會文本內部情感,同時為文章的深度理解奠定基礎[2]。
以“守株待兔”一課為例,本文以人做為主要形象,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教師可根據文章性質進行相應的教學拓展,教師可聯系《南轅北轍》、《揠苗助長》等相關寓言故事進行聯系教學,不僅進行相關的教學拓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學生的理解程度。教師要樹立積極的教學策略,在不同的年級引導學生進行不同方面的階梯提升,不斷促進學生的內在發展。在進行初步教學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故事復述,促使學生將故事講清楚,清晰的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時間等關鍵要素,并且要加以動作輔助,加強自身對故事的理解,為接下來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三、小學語文文言文積累相關知識
文言文作為經典閱讀的方式之一,對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以及指引都起到了較大的作用,引導學生運用一種新的方式看待世界以及自身發展。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要積極拓展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利用一份時間,卻能收獲雙倍甚至多倍的內容[3]。
以“伯牙鼓琴”一課為例,教師要抓住教學重點,突出教學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知音難覓的情感。教師在教學當中,不僅要注重文本教學,更要進行相應拓展,例如介紹《高山流水》的創作背景等,旨在全方面促進學生將相關知識進行整合,并且在今后的學習中加以運用。教材當中的文言文都是經過不斷篩選后重現給學生的經典作品,對于學生而言,有著較強的可讀性和參考價值。另外,在小學文言文教學當中,教師應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的建立,逐步引導小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進行知識突破,為語文學習夯實基礎。
結束語:
語文作為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文化重要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不斷重視語文文言文的相關教學,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積累。文言文距離現代學生的生活較遠,也使得文言文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也要求教師要運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加強課堂的趣味性,為學生的學習和傳承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牛姍杉.統編版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18):32-33.
[2]姜亞鳴.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初探[J].好作文,2020(08):14-15.
[3]崔海洋.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目標與策略的研究[J].散文百家,2019(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