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要分析了在職業教育中融入人文素養教育的必要性,并對具體的實踐路徑展開了詳細探究,就此提出一些淺薄見解供給參考。
關鍵詞:職業教育;德育;人文素養;培養
一、落實人文素養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滿足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
我國對職業教育的定位就是培養企業需要、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向各行各業輸送善于生產、運營、管理、服務的先進人才。長期受到這種理念的影響,職業院校一味地關注學生職業技能的發展,卻沒有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及措施去規范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個人修養,這顯然與新時期下“立德樹人”的要求不符。而通過同步落實德育與人文素養教育,一來經過系統化的研究和實踐,能為學生提供一個盡可能文化豐富的精神家園,循序漸進健全他們的品格與品質;二來也能在發展他們專業技能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智力水平,使他們真正具備適應社會環境變化的能力,從而實現全方面的發展。
(二)符合當代企業的發展特征
現如今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而根據對部分企業用人情況的調查我們發現,一部分畢業生在上崗之后沒有得到企業的重視和青睞,他們有的表現為耐心不足、對工作嚴重缺乏熱情;有的專業技能不過關,在工作中經常出現失誤;有些人習慣性地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與同事之間達成良好的交流與合作;還有部分人不能與上下級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甚至嚴重缺乏社交禮儀。究根結底,造成以上情況均是由職業教育中缺乏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所導致的,這些遠遠不是通過強化專業技能就能夠彌補的缺陷。根據我國當代企業的發展形勢來看,迫切需要復合型人才已經成為了一種主流,因此加快人文素養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融合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一項任務。
(三)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
青少年是肩負著建設祖國、壯大民族重任的重要群體,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成效果和長遠發展,承載著民族的希望,由此可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處于新經濟形勢環境下,我國青少年尤其是中職生、高職生的思想意識形態發生了比較明顯的波動,具體表現為:缺乏理想信念、熱切追求“金錢至上”和“地位至上”、社會責任感缺失、思想浮躁等等。長此以往,必定會對整個國家、乃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面對這種嚴峻態勢,在職業教育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向學生普及創新和開拓精神,從多方面入手宣傳中華傳統文化,有利于逐步改進學生錯誤的觀念和思想,全面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水準,為實現國家繁盛和民族復興輸送希望。
二、職業教育德育中融入人文素養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教師要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
職業院校在推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要密切關注人文素養教育這一內容,而教師作為與學生日常接觸最密切的人,應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先知先覺,為學生提供恰到好處的點撥和引導。想要開展高質量的人文素養教育工作,教師首先要樹立良好的師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質打動學生,不僅專業能力要過關,也應該承擔起為人師表的責任。從這一點上來看,職業院校應著力打造一支有活力、有戰斗力的高素質教育隊伍,通過開展教研實踐,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心得交流平臺等途徑,促進教師互相學習,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同時督促他們將時間充分利用起來以加強自我提升,從而更好地教書育人。
與學生的日常溝通是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一個絕佳契機,教師可在與學生談話的過程中巧妙地引入一些人文知識,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班級內的部分學生在學業方面遇到了難以突破的困境,很長時間內專業成績都沒有明顯的提升,此時教師便可借用易卜生中“真正的強者,善于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這樣的一段話來激勵他們,使他們在逆境中成長,懂得遇到困難不能輕言放棄的道理。并且對于教師個人而言,也應當奉行這些名言警句,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以便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們的思想與品行。
(二)積極開展人文素養實踐活動
在人文素養教育中積極落實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對增強他們在人文教育中的體驗感有非常顯著的作用,只有學生真正用心去感受、身體力行地實踐才能完全吸收豐富的人文知識,從而全面優化教育效果。一方面,學校可組織開展校內人文建設活動,如宿舍創意改造大賽、中華詩詞朗誦比賽、藝術作品展等等,為學生展現自我才能、發展個人興趣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以促進他們的多方面發展。不僅如此,通過這些多元化的人文活動,學校內部也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促使學生靜下心來接受文化的洗滌,逐步提高他們的文化內涵和個人修養;另一方面,學校和教師要鼓勵學生及時將自己的人文素養外化于行,組織開展校外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從校園這一方小天地走向社會這樣一個大“熔爐”,從中感受人生百態。如經過一段時間的工廠實習,學生對于專業技能的掌握更加熟練和夯實,最令人意外的是他們在以往學習中出現的不耐煩、積極性差的問題有了極大的改善,這是因為他們的心性和意志在實習過程中獲得了磨煉,懂得了生活與生存的不易,學會了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教育效果十分可觀。
(三)合理調整人文類課程的設置
在落實人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多維度地挖掘有價值的人文知識,致力開發特色人文課程,同時要注意將專業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以確保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暢通無阻。語文是我國職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課程,而從本質上來說,通過語文課向學生傳遞文化知識只是比較淺顯的一個目的,其更深層次的含義在于塑造學生的思維模式和精神品質,使他們透過文本內容摸清事物的內涵與真諦,懂得欣賞風情。如通過深度剖析《我與地壇》這篇課文,引導學生在思想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并讓他們思考:如果你面臨與史鐵生同樣的遭遇,你是否能像他一樣盡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去治愈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人,能否有直面接下來的人生的勇氣。以此激發他們對關于生與死的哲理的深入思考,提高他們對生命的認知,進一步開闊學生的心境。
為實現素質教育與技能教育并重,要重新調整課程設置,開設人文素養選修課程,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如通過對“唐詩宋詞與人生”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的眼界變得更為寬闊,也增加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文學素養和個人思想境界有了極大的提升。對于學校幼兒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唐詩宋詞增加了他們的知識廣度,強化了他們的傳統文化意識和民族自豪感,這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對于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說,唐詩宋詞讓他們進一步領略到了祖國大好河山的風采,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情趣,有利于他們在專業學習中進行更好的構圖和取景。
結束語
為適應新時期下“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我國職業院校應積極推進人文素養教育的落實,從多方面入手改進人才培養目標及方案,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人文素養,為社會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馮菁.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人文素養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20.
[2]張玉紅.職業教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之淺見[J].教育現代化,2019,6(93):126-127.
[3]楊德山.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與回歸[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2):88-92.
作者簡介: 牛素 (1965.11-)女,漢族,甘肅寧縣人,副教授,主要從事信息技術,人文素養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