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華

摘要:制作手抄報是小學教學過程中喜聞樂見的作業方式,宏觀角度呈現了學生信息收集、整合,審美趨向、個性思考、創新意識、過程細化等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學生對多種符號化介質的使用更是貫穿手抄報制作的終始。將手抄報制作的過程拆解下來套用到學生日常筆記記錄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學生此過程中收益頗多。現階段,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導入手抄報式記錄本對教學的推進和深化,學生的反饋和提高都有顯著的增益。本文就小學科學“手抄報”式記錄本應用價值為切入點,探討切實的“手抄報”式記錄本的應用路徑。
關鍵詞:手抄報;記錄本;小學科學;綜合性;
小學科學課程中涉獵了諸多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課程標準》中點明了科學記錄的重要性,建議學生運用獨特思維方式將親歷的科學探究活動回歸于書面形式,用符號化的內容將知識獲得的過程具體化,讓科學實踐中落實理性和感性雙重思考。基于傳統教學觀念,不少教師對教學過程把控嚴苛,甚至對學生筆記錄入都有規范要求,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思緒的延展性和創新性,循規蹈矩的筆記錄入讓學生的課堂體驗浸入感大打折扣。
手抄報式記錄本的出現,讓學生能先享受課堂過程,爾后進行課程內容書面化的復盤,讓思維和思考貫穿課程始末,手抄報重梳理的錄入方式讓學生能夠以綜合的視角復推課程,且手抄報以符號化介質“裝點”錄入內容的形式實則是學生思維高度集中過程中的片刻喘息,更利于學生的思維和價值觀的健全,下文則對此展開具體探索。
一、小學科學學習過程中記錄的價值剖析
記錄是對某一過程留下痕跡的記載過程,可以將一些細節或者重要事項進行記載,從而為后期查閱或者學習改革提供素材,因而應當鼓勵學生將學習過程予以記錄,將知識能夠在自己的記錄下可以定格。下面則從幾個方面對記錄這一形式的價值進行剖析。
1.記錄這一形式在課標中的價值
《科學課程標準》中規定了諸多記錄相關的內容,如“對自己或小組提出的探究性問題做出書面計劃(記錄)”“能用簡單的工具對物體進行較細致的觀察,并用圖和文字表達(記錄)”等,都說明了教學和實踐活動的思維動線是要靠記錄來維系的,小學生盡管正處在思維活躍、記憶力旺盛的階段,但對學習過的內容沒有過程性內容的留載,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課標如是要求充分說明了記錄在探究學習這門課程中的重要性。
2.記錄這一形式在教材中的價值
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中安插了諸多記錄的教學環節,像是觀察記錄、統計記錄、調查記錄等都無法跳脫書面化呈現這一步驟,記錄既是學生完成科學課程的必要內容,也是踐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記錄將作為動線貫穿科學學習的終始。
記錄的內容既是對客觀內容求實的記錄,也是學生主觀思緒發展的體現。敞開說記錄是學生將研究對象科學剖析,將研究結果綜合信息化的過程。學生在親歷階段既能對知識進行復推,通過書面化的形式將信息立體化搭建,實現科學概念的比對理解,學生科學的思維也在佐證過程中扶正。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記錄的形式也跳脫出了傳統實驗記錄的模板,逐漸朝著個性化記錄的方向發展,將實驗現象這一單一過程在學生視角下進行環節細分,力求全面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用發展的態度扶助學生規模化、科學化探究,讓教師單一評價體系朝向以師生、生生評價體系發展。
(1)親歷過程
如在小學科學教科版《動物的一生》這個單元學習中,筆者布置了學生養蠶的任務,并要求每天拍照,寫觀察記錄,并查閱相關資料,最后完成手抄報。結果課的內容還未上完,學生就有了比較完整的關于蠶的一生的主要發展階段的圖片,和每個階段的詳細資料介紹,非常詳實。
教師布置的以“蠶寶寶成長記”為主題的手抄報,在兒童的世界里,他們認為蠶的一生可分為:蠶卵→蟻蠶→熟蠶→蠶繭→蠶蛾,這是學生通過親手飼養并細心觀察發現的,是直觀肉眼觀察到的心理感受,盡管不同于課本的分類,但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而結合自我的觀察和體會,搜索資料,對每一個階段的顏色、體長、形狀、習性等有了詳細的記錄,本單元的內容還未完成,學生已經提前知道得很多了。
(2)觀察細節
通過飼養—觀察—記錄—制作,學生的經歷這個過程中,它的實際效果不可小覷,追蹤一位學困生的記錄,很高興地讓筆者看到學生的內驅力完全被激發了。從學生的觀察記錄可以看出:學生已經獲取了大量的信息,如蠶卵的顏色、蟻蠶的形狀,幼蟲的結構及生活習性。據了解,為什么本次的觀察記錄這么出色,除了家長的幫助之外,更重要是的學生在感興趣的任務驅動下,才有了如此細致精到的發現。
(3)信息立體化
在手抄報的制作中,內容不僅是課堂所學知識,觀察記錄,還可是相關的詩歌,謎語等,這些內容的引入,豐富內容的厚度,而且能形象地感受到科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讓學生知識科學知識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如學生在關于蠶為主題的手抄報的內容呈現,有蠶絲是用途,這也是蠶在日常生活中最終意義所在;蠶的變化:有三方面內容,圖片、天數,觀察日記;這是記錄優勢,在其它記錄載體上是無法做到的;蠶的詩歌:元王冕的《蠶作繭》;把蠶的生活特性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了。
3.“手抄報”式記錄本存在的價值
手抄報的核心是注重圖文結合,記錄本顧名思義是學生的課堂筆記本,兩者相結合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將課程在利于自己理解的情況下個性化錄入。這種方式相較傳統的文字記錄,能讓學生自主選擇思維書面化呈現方式。其次,手抄報式記錄本能夠有效地表現出學生自我成長的痕跡,將課堂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由疑惑到釋然的過程直觀地表現記錄本上,利于學生多次回顧,這樣就是讓看知識、學知識、用知識能夠真正的在學生當中被實踐和推廣。而且它還是一種極具個性的錄入方式以及對內容的個性化理解將作為敏感的記憶點時刻敲打學生的思維。
在觀察蠶蛾與蠶蛹的手抄報,學生記錄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圖片和相應的觀察記錄,及觀察日記;更為重要的是采用了3種比較方式對蠶蛾與蠶蛹的區別進行剖析,有圖片、表格對比、文字分析,圖、文、表三個維度的結合,便于知識的內化,即使到了復習階段,這份資料也可讓其它學生學習的典范。
二、落實小學科學“手抄報”式記錄本的有效路徑
小學科學在當前小學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科學探索就是一個操作、發現、記錄的過程,因而手抄報方式的記錄本可以讓這個過程的點滴予以記載,讓復雜的過程可以清晰的被記錄,備查閱,下面則從幾個方面探討如何將手抄報更好的運用到小學科學教學當中。
1.明確記錄目標,踐行合理記錄
現階段,教材覆蓋三年級到六年級,所涉探究活動紛繁,但尚未將這些研究活動系統化、流程化梳理的記錄目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對教學質量的綜合評價,學生無論是課上、還是課后的記錄呈現上表現出了繁雜不統一的局面。因為,教師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尤其是敲定使用手抄報式記錄本的情況下,應當明確記錄的內容,但對記錄的方法不舍圈限,鼓勵學生采用多種錄入方式,尤其是鼓勵學生套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用照片、插圖、簡筆畫、表格、統計圖、文字、格言等方式佐證深入思考的過程,且形制上可鑒于課程內容的不同有機變動。
帶領學習參觀本地的氣象站后而作的手抄報記錄,從學生的手抄報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學生對自已感興趣的百葉箱、風塔、雪深探測儀作了記錄,有自己的觀察記錄,內容涉及該儀器的結構,功能、顏色、形狀等。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有了科學的系統。
2.加強交流匯報,充分發揮記錄的價值
在記錄過程中保持交流,既保證了信息的時效性也保障了學生記憶的穩定性。在完成記錄后,教師應當強化學生對錄入內容的反復記憶,盡管手抄報式記錄本的存在已經強化了學生的記憶。讓學生就自己的記錄本開展相應的師生、生生交流,讓學生能有契機分享自己獨到的記錄形制,成果分享后的快樂將刺激學生創新記錄形制的不竭動力。筆者認為可以結合學生的記錄實際定期展開一些匯報活動,例如可以以比賽的形式進行,讓小學生對于某個實驗的記錄過程進行展示比賽,而評委老師根據評分規則對參賽選手的手抄報記錄本質量進行打分,選擇優秀的記錄本在展示欄進行展示,同時給獲獎學生以物質獎勵或者精神獎勵,其他同學也可以觀摩效仿,從而更加有效的推動記錄本價值的推廣。
例如在邊教學,邊記錄的進程中,對學生的制作方法、樣式等作不斷的修正,有的學生在制作手抄報時,會作無謂的記錄,此時教師應作及時的跟進,如何能全面掌握學生的記錄動態,筆者利用向上網APP,讓學生在繪本上制作后,拍照上傳提交作業,教師就能及時發現學生的關注點和不足之處。如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同一位學生,第一次的手抄報記錄的內容記錄沒有什么意義,梯度不夠,直接是書本上的句子,不該是記錄的內容,通過指導分析后,于是就有了第二張手抄報的改進,使手抄報記錄發揮它獨有的價值。
又如:與學生探討,根據三下教材的編排特點,第一單元是關于物體的運動,可用文字來記錄;第二單元是關于動物的一生,可用照片加文字的圖文式記錄;第三單元是關于太陽、地球和月亮,可用簡筆畫加文字的圖文式的記錄。形式多樣的記錄使記錄的有利于學生科學知識的建構及科學素養的提升。
3.重視自我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不斷改進
小學科學教學中充分的鼓勵學生運用手抄報式記錄本,讓他們將所學、所看、多觀、所驗的各種素材能夠充分的記錄到本上,讓課堂環節進行量化,從而更好的實現教學效果,筆者認為應當重視自我,此處評價指的是關于記錄本的制作評價,針對每一次的手抄報的制作活動,小學生不僅對于科學學科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時對于手抄報的使用也有了一定的心得,因而為了下一步手抄報式記錄本的功能和價值能夠進一步被挖掘。
評價的內容有四大版塊:記錄內容塊數情況、記錄方式情況、結構版式情況、記錄內容的深度。如上圖,每個維度分成3個等級展開自我評價,引導學生根據評價量規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手抄報,當然還有小組評價,主要目的是讓小組內的同學能夠通過評判他有的手抄報記錄的內容,從豐富了自身的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也可以讓他們針對于某一個科學實驗或者科學知識進行手抄報式的記錄,綜合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的星星,最終量化成一個成績,促進同學們對于手抄報式記錄本價值的認可,進而讓同學們的記錄本效果也能得到老師一個正確、客觀地評價。
4.加強記錄教師的評價,成為深入探究的起點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記錄評價往往駐足于內容的科學、真實與否,忽略了學生在實際探究過程中動態的情緒變化、主觀感受以及能力差異等方面的具體評價。更有甚者,教師對學生的記錄采取中庸的評價體系,不論對錯也不論形制上的好壞,也未能給予學生建設性的建議,這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長此以往,學生對于自己的記錄產生了質疑,對于記錄這一過程存在的必要性產生了懷疑,對手抄報式記錄本加注精力的多少也有了猶豫。因而,教師對學生的記錄本應當進行及時且適當的評價,用鼓勵的言語嘉獎學生投注在記錄本上的精力,肯定學生的個性化思考,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由此延長學生科學探究上的思維動線,為積極研學態度的形成夯實基礎。
例如:在向上網的平臺上,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手抄報進行評價,結果分成A、B、C、D四個檔次,相應的是優、良、合格、待合格四個層次。還可文字評語、語音評價。如果教師覺得工作量大,有時還可以作快捷評語,評語的句式平臺上已經設定好了的。這樣使用起來就非常方便了。
5.落實階段性展示,將優秀記錄本作為標桿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肯定學生做筆記的做法,但對學生筆記內容的詳實程度不予評價,不少學生在記筆記過程中存在重點偏移、短話長說、概念理解含糊的現象也未能被發現,尤其是小學階段的筆記本,學生尚未形成系統的、規范的筆記錄入形式,教師不加干預扶正,學生長期發展將受到影響。在教學過程中落實手抄報式記錄本,教師應當階段性檢驗學生的記錄情況,定期收批學生的記錄本,而后挑選合適的教學成果反饋節點,將記錄形制豐富、表達清晰、創新優良、言簡意賅的記錄本挑選出來作為范本傳閱班內,在班內掀起一番學范本的風潮。
通過范本標桿,能夠行之有效的打開學生思維,讓學生通過借鑒的方式彌補自己記錄形制上的欠缺,培養學生的記錄能力,同時階段性范本的挑選也能作為一種勉勵機制,動員學生向好學習,讓記錄本傳閱成為一種榮譽和褒獎。在實踐中,確實也發現了一批優秀的手抄報記錄作品,在期中時讓其它學生傳閱學習,這對學生記錄水平的提高將會是有很大的益處。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手抄報式記錄本應用廣泛,課上能夠豐富學生的課堂環節,課下能夠作為檢驗教學成果的利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學生的思考時間。落實手抄報式記錄本,教師能夠以不同的視角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評價,也教師踐行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切入點,學生利用記錄本也打開了師生、生生互動的“話匣子”,為思維互動提供了談資。本文對此進行思考,從記錄本的價值以及手抄報式記錄本的價值進行挖掘,從而提出幾種具體的運用路徑,希望能夠對小學科學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新思路,為這種模式的推廣價值實現進行鋪墊。
參考文獻
[1]韋鈺.“做中學”科學教育改革實驗的起步[J]視點,2019(13)7-13
[2馬桂英.淺談科學記錄本的重要意義[J]教學研究,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