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本身便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其擔負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世界日益形成一個緊密而統一的整體,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將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充分融合和滲透,能夠從小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責任感,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語文教學;實踐研究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之中,曾經出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也產生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文學作品。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學內涵和歷史內涵。即使經過漫長時間的流逝,這些文化也將始終閃爍著璀璨的光芒,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傳承。所以,如今,小學生也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內涵,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學素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和創新,進而有所感悟。文章就此提出自身的幾點建議,希望能夠供大家有所借鑒。
一、 傳統文化概念論述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不同民族由于其發展經歷不同,所產生的文化也不盡相同。中華傳統文化,便是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這種文化包括物質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我國傳統文化蘊含著多樣的文化內容,其中以儒家、佛家、道家這三種思想學說為主導并且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有著極大的影響和價值。另外,我國傳統文化有著世代相傳、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四個特點,其與其他民族文化有所不同而閃耀著巨大的精神光芒。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文化主要思想也產生了不同的變化而變得極為豐富,逐漸延續至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華兒女所應該承擔的職責和使命。
二、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抵御外來文化沖擊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當今,各種各樣的文化存在于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小學生在網絡之中可以接觸到日韓文化、西方文化等多樣的文化內容,也會受這種思想所左右而影響其自身行為。我們發現,許多小學生都非常熱衷于外來文化,忽視了對于本民族文化的學習,從而使得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較為薄弱。外來文化在逐漸沖擊著我國本土文化。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便是傳統文化教育不足。只有增強傳統文化教育而讓學生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夠引導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之中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從而抵御外來文化沖擊。
(二)增強愛國主義教育
中華文化,是無數中華兒女所創造出來的巨大精神財富,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國主義,是我國民族精神的核心,其貫穿于中華傳統文化之中而彰顯著其重要價值。愛國,是隱藏在每一個中華兒女心中的最隱秘的愛戀。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都不能忘懷自己的祖國,都要對祖國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之中,便能夠在多樣的文化教育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屈原、文天祥、林則徐等多樣的故事之中了解和感受愛國的本質內涵和精神所在,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
(一)轉變教學觀念
成績,是一種很重要的評定學生學習能力的方式,其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成績并不是決定學生人生價值的方式,其只是代表了學生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階段。另外,教育的目的也絕對不是要提高學生的成績,而是要教授學生一定的生活道理,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復雜變化和發展。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擺脫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而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將以成績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例如,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識記“朝”“舍”等字,并且讓學生了解“使”“更盡”等詞語的意思。與此同時,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合理的想象來理解整首詩的意思,并且體會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由于六年級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詩歌感悟能力,其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來認識詩歌的內容和體會詩歌中的細節。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了解王維的個人經歷和文學成就,并且掌握本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師可以以“悟情”這一條線索出發進行教學,并且融合自主探究的方式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可以以“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此刻在王維眼中這淅淅瀝瀝的小雨代表著什么呢?”這個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沖動,從而深入體會文章內涵。
(二)創新教學手段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社會之中,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各種各樣的故事,也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信息技術的出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賦予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性。如今,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它能夠將圖片、聲音、文字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而發揮其獨特的教育優勢。在多媒體教學之中,教師能夠讓學生在其中學習和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識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之下感受文化的魅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努力嘗試新型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應用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中,為課堂教學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生命力。例如,在《草船借箭》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感受人物的語言,并且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不同的《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人物形象,讓學生感受其人物魅力。另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播放電視劇中草船借箭的片段,讓學生進行欣賞。在學生欣賞完視頻之后,教師再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內容并且思考“‘借箭的原因是什么?”“‘借箭的經過是怎樣的?”“‘借箭的結果如何?”這三個問題。學生要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很快地被圖片和視頻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所吸引,進而融入課堂教學之中。
(三)拓展教學內容
文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不僅局限于一種體裁。不同的文學體裁所表達出的同一種情感也有著明顯的變化。人們在深入閱讀這些文章時,會將自身的人生經歷和情感經歷融入閱讀之中而得到不同的內心體驗,從而獲得不同的審美享受。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時可以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讓學生閱讀多樣的文學經典,從而引導學生體會不同文章的差別和美感。例如,在《別董大》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理解高適的人生經歷和個人簡介,并且讓學生感受其中的離別之情。本篇文章所寫的就是董大和高適之間的故事,其二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董大經歷了人生的失意和挫折之后,感到滿心的失落和憤恨而準備離開這個傷心之地。這時,高適為自己的好友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作。學生了解了這些寫作背景之后,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朗讀這首古詩,并且指導學生在朗讀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另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展示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王維的《山中送別》、李白的《送友人》等有關送別的詩,讓學生感受不同詩歌的不同表達,增強學生內心對于離別的情感體悟。另外,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有關送別的現代文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古代文體和現代文體的表達差異。學生在閱讀這些詩歌的同時,可以提高其自身的文學素養和文化內涵。
(四)組織教學活動
小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他們往往不喜歡束縛在一些狹小的空間之中,而向往外面廣闊的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如果學生整天都在教室這一密閉空間中進行學習,這難免會讓學生產生一種厭煩的心理,進而產生厭學的情緒。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適當組織一些課外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傳統文化之中而獲得一種獨特的感受和體悟,從而增強學生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生活聯系。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一場有關“走進中秋”的主題班會,讓學生了解中秋節的傳說和習俗,并且讓學生懂得親情的可貴,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課堂中所需要使用的有關制作月餅的道具,進而帶領學生在課堂中一起學習制作月餅,從而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意蘊。在學生的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一些中秋節的由來和節日習俗,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比如,在我國古代,一直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周禮》一書中也有“中秋”一詞的相關記載。后來,這種活動受到了貴族和文人學士的效仿而逐漸流傳的民間,進而形成一種民間風俗。通過這些講述,能夠讓學生感受我國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聯系生活實際而引導學生也說出自己對于中秋節的認識和想法以及所知道和了解的中秋節相關習俗,進而更加深入地感受中秋節的氛圍和內涵。在這些多姿多彩的活動中,每一個孩子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輕松而愉悅的學習氛圍之中掌握了許多有關中秋節的知識,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綜上所述,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夠遺忘自己的歷史,而應該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借鑒和創新,從而贏得更好的未來。所以,在我國語文教材中經常選用許多古代優秀的文學經典作品,希望學生永遠能夠銘記歷史和文學,也希望學生能夠從中獲得心靈的感悟和內在的修養。在這些傳統文化中,蘊含了無數人對于人生的認識和思考,其能夠給學生提供一些生活的建議,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生命最本真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秦秀芳.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研究成果[J].吉林教育,2017(37):103.
[2]陳虎.新課改下的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新作文:教研,2017(2):194-195.
[3]葉成珠.把根留住: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基礎教育研究,2015(19):37-38.
[4]湯娟.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6(12):7.
作者簡介:田雅梅,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東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