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業
【摘要】新課程教育目標的出現為高中數學教學活動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但也向高中數學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長周期、高難度、大壓力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努力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推動課程建設的上上之選。本文針對現階段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進行探討,思考如何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
數學課程作為高中教育活動中的必修學科,其直接對的學生的思維素養與數學表達意識產生影響,為發揮數學課程的積極促進作用,教師應從課堂教學入手,努力提升教學工作的實效性,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數學想象力。在當前的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學關注點已經由考試成績轉移到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上,如何結合新課程背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這是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教學實效性的具體含義
在當前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大部分教師、學校、學生都在強調“提升教學活動的實效性”,但對于何為教學實效性、如何提升教學實效性等一系列問題,少有群體或個人能夠給出明確的解答。隨著數學教育教學活動的不斷推進,一些教師基于自身所積累的教學經驗對實效性的內涵進行了界定:教學實效性所指的是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數學學習欲望的感染性以及最終表達結果的科學性,即“學生能夠參與課堂、解讀知識”的主觀能力。這一概念從學生角度對教學工作的實效性進行了定義,但回顧傳統的教學活動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關教學要求,這一觀點并不正確。一方面,其忽視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發揮的引導價值,沒有注意到教師對于教學實效性的最終影響,僅從學生端入手,以“最終表達”為評價對象,在這種教育體系下,教師從教學活動中脫離。另一方面,該“實效性”的定義是根據最終學習成果發展而來的客觀對象,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等內容,其并沒有做出明確的闡述,在這種情況下,對實效性的過度追求反而會引發舍本逐末的教學問題,學生重視結果、不重方法的解題模式在教學活動中將變得更為常見。
結合新課程背景所提出的教育教學要求,數學教育實效性不僅僅局限于教師或學生某一群體,其定義應該包含開放、科學、自由、獨立的基本特質,除教師對學生的特定引導之外,應包含學生對教師的主觀反饋,師生雙方對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基于此,新課程背景下的實效性應包含以下內容: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學生愿意并能夠對教學知識做出回應,對于已經出現的教學問題,其能夠獨立、自主地尋找解答方法,與教師形成全新的師生關系:依靠教師但不依賴教師;熱情科學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關注當前教學工作的綜合進度,更關注個人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習態度,通過不斷地調整優化,實現教與學的最大程度的契合;寬闊自由的思考空間,這里所指的寬闊并不代表地理意義上的寬闊,而是思想上的寬闊,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利用稍縱即逝的數學學習靈感引入相應的學習資源,并對既得的知識、未接觸的知識進行加工,以此為數學課堂打開更多的缺口。綜上所述,教學實效性所表達的應該是一種思想與行為、個體與集體、環境與意識之間的高度和諧。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其實質在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整體教學環境的和諧度。只有當師生雙方在教學活動中感受到一種“水到渠成”的暢通感時,相關教學工作的實效性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二、教學活動中存在的短板問題
(一)理論教育占據主導位置,教學活動單一
數學課程的發展態勢直接受到學生的人文思想、數學意識、抽象表達能力等綜合素養的限制,在開展數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利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理論配合相關教學工作,從而幫助學生在相同的環境中掌握不同的數學智慧。基于此,探究活動、談論活動、數學知識應用活動已經成為數學教育課堂中不可或缺的中重要組成部分,唯有依靠實踐、思考、驗證等活動的相互配合,才能幫助學生以更為積極的態度驗證數學知識。但在當前的數學教育活動中,趕進度、做練習等實效較低的數學活動已經成為阻礙數學教育發展的“攔路虎”,教師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多冊教材的授課、復習工作,并對重點難點知識進行長時間的突破。在外界教學要求的限制下,教學進度成了評價教學活動的唯一指標,大量的數學活動被從教學活動中剔除。面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探究意識、學習欲望,教師根本無法對學生做出回應,理論灌輸已經成為教師發起教育活動的唯一手段。
(二)學生學習壓力的不斷提升,缺乏引導措施
在當前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對于教學工作的關注點停留在“學生是否掌握了數學知識”這一層面,并不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欲望投入過多的關注。當教學工作不斷推進,學習任務不斷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僅表現為“檢查作業、鞏固成績”,殊不知,學生本身正面臨著空前的學習壓力。一方面,家長與外界的督促不斷向學生施壓,“考個好成績”已經成了未來的唯一出路;另一方面,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需要處理多項學習任務,難以抽調足夠的時間對數學進行專項突破,分身乏術。當復雜的教學理論被導入到當前的課堂中,部分學生的注意力依舊停留在上一節課程中的難點問題上。新的教學活動導入了新的數學思考問題,新的問題又向學生施加了新的壓力,一旦在某一環節脫節,等待學生的必將是整個學習活動的崩壞。
三、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可行策略
(一)獨立思考,改變教學方法
要提升高中數學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就必須對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進行“大換血”。在當前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數學課程已經成為大部分學生的“眼中釘”,概念難理解,問題難解答,知識難應用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學生。面對以抽象知識為主的教學課程,單純的“灌輸”“填鴨”已經令學生頭疼不已,在隨后的教學活動中,其根本不能抽調較多的精力、較高的積極性解決數學問題,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被嚴重影響。
為保障教學工作的穩步推進,教師應結合新課程的相關要求,改變單純灌輸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主觀情感入手,適當拓寬教學空間,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以定義、符號、公式為核心的教學活動并不能滿足學生的自我建設需求,教師可將思考活動導入到教學板塊當中,促使學生主動應用知識,以學生的主觀意識解決教學問題。以人教A版高中數學教材《集合》的相關學習為例,教師在講解對應的數學知識時,教學活動的發展方向以例題、概念為基準,學生的獨立意識較差,對數學定義做出回應的積極性并不出色。教師可改變教學方法,在完成某一板塊的教學活動之后,將學生以掌握的數學知識重新提取出來,利用既得的數學概念與當前的教學知識進行對比,加深學生的記憶。如,并集與補集的對比記憶,空集與子集的概念記憶等,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數學教育問題,將學生所做出的反饋加工為教學材料,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鍛煉思維,導入教學活動
新課程理念向教學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僅要求學生提升成績的教學思想無疑是低端且落后的,為幫助學生切實掌握數學表達能力,實現思維素養、解題能力的穩定提升,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促使其主動對教學知識做出回應。高中生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同步整合教學活動與外界資源,作為學生的第一管理者,教師可利用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其數學思維進行鍛煉,幫助其更為扎實的掌握數學知識。
以高中數學人教A版教材《空間幾何》的相關學習為例,部分學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較差,對于該類空間幾何圖形,其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空間幾何的結構特點,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材料,對該類教學知識進行幾何分割,通過客觀物象的展示,抽象知識的機加工幫助學生解讀數學知識。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摒棄“憑空捏造”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造客觀物象,促使其在生活中掌握數學知識。在教學環節,教師可向學生展出世博館中國館、演藝中心、奧運水立方等特色建筑,并將對應的幾何圖形從建筑中分離出來,依靠客觀對象所提供的觀察物象,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落實從平面到空間、從立體到抽象的教學方式,先要求學生觀察并記憶客觀物象,在對物象的特點進行記錄之后,整理并歸納幾何圖形的共性,促使學生能夠對幾何圖形的空間排布特點、三視圖的畫法等內容進行思考。在這一過程中,不同學生的觀察角度不同,所得出的思考結論也不盡相同,當教師提出思考問題之后,其能夠從個人的角度做出回答,教學氛圍更為活躍。
(三)科學評價,消除學習壓力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不僅要承擔智育的責任,更要發揮自身的德育價值,依靠科學的評價機制幫助學生消除負面情緒,促使其以更高的積極性參與到教學工作當中,依靠學生的主動回應,解決學習難點問題,幫助學生降低學習壓力。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導地位,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以高中數學人教A版教材《橢圓及其標準方程》的相關學習為例,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利用圓的標準方程作為引入材料,依靠學生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消除其畏懼心理,促使其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當中。教師幫助學生回憶圓的標準方程的一般結構、推導方式,并將學生所掌握的學習結論帶入到橢圓方程當中,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推導橢圓的標準方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并不會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幫助,故標準方程的一般形式、推導方法等內容完全由學生獨立探究完成。在開放的教學空間內,其會嘗試利用多種手段解決思考問題。當學生給出答案之后,教師應對學生的思考過程、最終結果進行評價,對學生的積極態度、探究精神給予肯定,促使其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較強的成就感。通過教師的肯定,學生能夠更為正確地定位自身的能力水平,從而配合教師的評價調整學習方法,以更為開放的態度參與到后續的數學學習活動當中。
四、結語
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最終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成果,為幫助學生扎實掌握數學知識,教師應導入數學活動,合理應用評價,幫助學生正確認知個人能力。依靠對其思維與意識的同步管理,促使學生對數學教育做出積極回應。
參考文獻:
[1]王麗娟.新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2).
[2]梁正業.新課標下提高高中數學教學實效性的具體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4(11):140-141.
[3]王冰潔.淺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4(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