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的熱題,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也受到社會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核心素養是一種能夠滿足學生未來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強調培養學生的個人修養、家國情懷和社會關愛,也更加突出學生自主發展、參與團隊合作和創新實踐意識的提高。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貫徹核心素養的理念,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以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要求。文章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對初中歷史新型課堂構建的問題加以闡述,以期對一線的歷史教師有所啟發、有所借鑒,共同探討優化初中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舉措。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歷史是國家、民族發展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性學科,既要傳授基礎的歷史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思辨能力,形成情感的共鳴,實現“以史為鑒”。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改變重知識、輕能力的做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增強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然而,雖然新課改推進了20年,但是,應試教育仍然根深蒂固,教學模式單一、內容局限于教材、不能與生活相聯系,降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影響學生健康成長,對于歷史的價值、“以史為鑒”的意義都沒體現出來,制約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鑒于此,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應注重課堂的優化,方法的創新,將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探討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之路。
一、 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網絡的突飛猛進,課堂設施不斷更新,讓教學內容豐富起來,方法方式也多樣化,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記憶,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也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因此,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體現,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模式,增加學生互動的機會,強化他們學習歷史的意義的認識,把學生從知識的倉儲中解放出來,促進學生會學、樂學、想學的飛躍。
如七年級上冊第三課《遠古的傳說》的教學時,內容多且雜,“灌輸式”教學會讓學生枯燥乏味,也囫圇吞棗。筆者從新型的課堂觀的構建入手,從核心素養的培養角度對課堂教學創新、優化。課前,筆者在精心研究教材、分析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利用網絡資源搜集一些與教學相關、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究學習主動性的材料,鼓勵學生借助于豐富的資源,也查詢相關的史料和素材,課堂上通過視頻的播放、圖片的呈現、史料的分析、故事的分享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信息獲取、比較、整理、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從盤古開天、后羿射日、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故事來講述中國,思考和認識傳說與史實的區別;認識祖先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所做的貢獻、炎帝和皇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體驗炎黃子孫的驕傲和自豪,學習大禹治水的創新和奉獻精神,感受強烈的愛國情懷,核心素養的滲透潤物無聲。
再如,在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相關內容的教學時,內容涉及張騫兩次前往西域的意義,如果教師僅僅用“告知”的方式,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而課前收集歷史中西域相關的還原圖片,將張騫出使西域的相關視頻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現出來,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體會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情境創設的同時,教師不斷提出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增加了課堂的互動,也通過探究,明確歷史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從而強化學好歷史的認識,產生樂學、想學的欲望。
二、 結合知識梳理,幫助學生樹立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歷史教學的核心思想,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之一。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能力。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時空意識,可以通過歷史紀年、歷史順序、階段特征等的呈現方式而實現,結合知識的梳理而實現。為此,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歷史發生的主線,將事件的背景以及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有機“串”起來,形成知識系統和脈絡,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利于學生了解歷史事件和結構,發展核心素養,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幫助學生樹立時空觀,可以在教學時運用繪制歷史時間軸而實現。通過繪制歷史時間軸,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歷史時間概念。如在《秦統一中國》的教學時,該事件中幾個時間,讓學生產生質疑:公元前230年,秦發動統一六國的戰爭,公元前221年滅了六國,完成統一的大業。在這些知識點的教學時,多數學生紛紛提問“為什么公元前230年開始發起戰爭,公元前221年才完成大業?”“我認為是編者弄錯了,應該是公元前221年發起戰爭,公元前230年完成統一大業。”顯然,學生之所以產生這樣那樣的疑問,主要原因是將公元前和公元后相混淆,以現在的紀年方式植入到公元前的紀年里而產生的誤區。解決這個問題,要繪制時間軸,讓學生有數軸概念的基礎,對這個時間軸一目了然,認識到公元前230年是在公元前221年的之前的原因了,于是產生頓悟現象,提高歷史學習的理解力,提升學習效果。
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和歸納,是發展學生歷史時空觀的主要手段。教學中,應抓住歷史事件的主要內容和時間點,通過將時間和事件有機聯系起來的方法,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構建知識網狀結構,也發展學生的時空觀念。如在《中國古代史》的教學時,該部分內容多、難,而帶領學生構建思維導圖,讓古代史的主要事件和時間點、事件性質等躍然紙上。思維導圖的構建,將古代史簡明扼要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也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發展過程的線索,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和規律,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發展學生的時空觀念,讓歷史的學習不再是一個個的知識點,而是形成知識體系,形成脈絡結構,讓學生認識歷史是一部發展史的實質,從而提升學科素養。
三、 設計自主學習活動,發展學生的核心能力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將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的核心任務和目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學習能力也是主要方面。為此,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能力。
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教師可以提出思維性的問題,讓學生對事件發表觀點和看法,培養他們問題意識以及學會從辯證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歷史辯證的觀點,分析歷史事件,學會從不同層面分析問題,提升問題能力和學習能力。
培養自主探究學習能力,也可以通過設計自主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對自主學習任務的完成,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如在《遠古的傳說》的教學時,教師改變灌輸的教學模式,貫徹“不學不講”的原則,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成為習慣。如筆者設計了下面的自主學習提綱,讓學生“先學”。
1. 炎黃聯盟
(1)背景是 ;(2)如何形成的?(3)影響有哪些?
2. 傳說中炎帝和皇帝的主要發明分別有哪些?
3. 堯舜禹的禪讓的背景 、禪讓制 、首領的主要成就 。
4. 借助于網絡資源,查閱《炎黃聯盟》的材料,了解“阪泉之戰”“逐鹿之戰”等故事,思考和探究是不是因為“皇帝”后來國家統治者都叫皇帝的問題。
自主學習提綱的設計,從基礎知識到材料的拓展,從知識的識記到問題的分析,再到學習資源的運用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有助于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有效課堂的基礎。同時,自主學習活動的實施,也是“讓學于生”“先學后教”的主要手段。
四、 合理實施分層教學,針對性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也是兩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理念,倡導不同的學生施加以不同的教育。新課改的主要目的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倡導為了每一個學生。而每一個學生的認知、興趣、能力等都存在差異,層次教學是每一個學生學習發展的需要。
分層教學,要求歷史教學中,教師應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歷史學相框,避免“一刀切”,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難度不同的層次性的學習任務,讓不同的學生都能“跳一跳夠得到”,從而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實施分層教學,首先應對學生進行分層,再在分層的基礎上,設計層次性的問題、布置層次性的任務,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求。如《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教學時,筆者首先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再設計層次性的學習任務或者提出層次性的問題,讓任務的設計、問題的提出有梯度、有層次。如本課中對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的條件這個知識點,筆者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性的問題。如對于C層的學生,借助于相關資料對問題進行思考和歸納;而對于B層的學生,筆者先給以引導性的方式,從思想條件、階級條件、組織條件等方面進行思考和歸納;對于A層的學生,則直接提出問題后,讓他們自主思考,要探究共產黨成立的條件,應從哪幾個方面思考?這樣,不僅增強了不同層次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自信,也利于進行分層教學中提升教學實效性,對于不同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應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滲透到歷史教學的全過程中,優化課堂教學,實現知識學習和運用的融會貫通,讓學生發現歷史的魅力,培養自主學習、創新拓展的能力,在學習中成就自我,提升自我。
參考文獻:
[1]韓娜.以史為鑒 傳承經典: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24).
[2]史曉楠.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J].新課程,2019(6).
[3]張廷橋.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A].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七)[C].2019.
[4]楊雪麗.調動歷史學習興趣 凸顯學習主體地位: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時代,2012(10).
作者簡介:劉瑜,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徐州市西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