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
摘要:文章積極探索生物課程中核心素養的落地途徑,嘗試在翻轉課堂中落實核心素養。以生物課“單細胞的生物體”為例,探索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課程中的應用,拋磚引玉,希望為核心素養視域下的生物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翻轉課堂;核心素養;生物教學
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翻轉課堂逐漸被推廣到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是未來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其中翻轉課堂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大焦點。
一、翻轉課堂概述
翻轉課堂利用網絡微視頻,即微課的形式重新定義了課堂活動,翻轉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各主要教學環節(如表1),將教師的知識傳遞和學生的知識內化過程進行顛倒,同時也對學習時間進行了重新分配,通過微課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支配的時間,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或興趣愛好控制學習,從而節省時間做一些對自己更有意義的深度學習,真正做到了學習向學生的回歸,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和主體性。
二、核心素養的內涵
近年來,“核心素養”成為基礎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門話題。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在生物學科中,核心素養表現在學生掌握和運用生物知識的能力,運用生命思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詮釋生活中的一些生命現象,用生物知識解決日常生活所需。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作為信息時代教學理念與方法的變革創新,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調學生的自我學習認知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精神和創新精神,這些內在價值與核心素養高度契合。
例如,在教學蘇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下冊“單細胞的生物體”這節課時,筆者嘗試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利用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生活實踐,將知識內化,逐步形成愛護小生物、熱愛生活的生命觀念,以及為社會做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三、構建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生物翻轉課堂
1.課前積累:基于課程標準,整合相關資源,以學定教
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可以整合優質的教學資源,是翻轉課堂成功開展的前提。本節“單細胞的生物體”翻轉課堂教學流程如圖1所示。
筆者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微課,綜合應用文字、圖片、音頻、動畫等素材,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微課內容以學定教,主要以問題引領的方式指導學生探索單細胞生物的概念、結構和生理特征,微課設計思路如圖2所示。筆者借助幾種單細胞生物的顯微鏡觀察圖,使學生形成表象認知,然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生物的細胞個數有哪些共同特點?你知道生活中的美食需要用到哪些單細胞生物?酵母菌的細胞有哪些結構?水中還有哪些單細胞生物?單細胞生物體能夠像其他生物一樣進行運動、呼吸、消化、生殖等多項生命活動嗎?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如何?你有想了解的單細胞生物嗎?這些設問給學生更廣闊的空間進行自主學習,把具有邏輯內聚力的結構化知識體系轉化成生物學科能力和學科思維,以及學生對生物學科思想和學科視角的感悟。相對于記憶一些具體的“是什么”的知識,翻轉課堂能讓學生獲得終身受益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2.課中答疑、交流:借力翻轉,寓教于樂,聚焦核心素養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利用師生之間的互動、體現生物學科特質的課堂活動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以便學生更好地構建知識,獲得個性化的發展,推動核心素養的逐步養成。
(1)游戲驅動,角色體驗,生物課堂更靈動。
翻轉課堂中,應該以學生講解為主體。為加強學生對單細胞生物的認知,筆者設計了“美食家角色體驗”的翻轉活動。課前,學生上網搜索資料,了解哪些美食與單細胞生物的發酵有關,設計海報簡要介紹美食。課中,借助擊鼓傳花游戲,推選美食家,增強生物課堂的趣味性。學生轉換身份,推薦美食,介紹制作工藝,對抽象的單細胞生物知識進行講授。筆者把大量時間用于學生知識內化后的分享環節,適時的點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后,筆者鼓勵學生在班級釘釘群中繼續打卡展示,讓網絡媒體成為學生展示才能的舞臺。課前到課后,信息技術的整合運用,充分發揮翻轉課堂的優勢,讓生物課堂的翻轉實施更具靈動性。
(2)聯系生活,動手DIY,形成生命觀念。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生物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在方法上強調實踐活動,用生活化的內容驗證課堂知識,讓學生在學習中實現情感和價值觀的提升。酵母菌可以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這兩項生命活動可以借助DIY手工發酵面團、制作米酒的活動來認識。課前,學生小組合作,上網搜索簡易的發酵面團、制作米酒的方法,并準備制作的原料。課中,筆者向學生強調發酵的注意事項,學生在動手制作面團和米酒的活動中直觀感知酵母菌給生活帶來的益處。生活實踐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氛圍,不僅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也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到與生活相關的生物現象,形成熱愛生活的生命觀念。
(3)實驗探究,提升學生理性思維。
筆者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借助觀察水中小生物的實驗,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草履蟲對外界刺激能做出反應嗎?學生合作討論,進行假設。筆者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后,學生自主選材,動手實踐。實驗中,學生分別探究冰水、食鹽、肉汁、電筒(光)、蔗糖等刺激對草履蟲的影響,探究后小組交流得出結論:草履蟲能對外界刺激產生趨向或避開的反應(如表2)。探究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草履蟲采集困難,食鹽量難以控制等,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實驗。借助探究實驗,學生尊重事實、敢于質疑、善于反思、勇于創新和挑戰,培養了學生求實的科學態度,同時幫助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行為習慣,以及辯證看問題的理性思維。
3.課后多元評價,融通課堂內外,注重拓展翻轉課堂深度
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是學習過程的終結。教師布置活動、探究問題等拓展性作業,讓學生在課后繼續實踐、探究,拓展了課堂教學的深度。
單細胞生物體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緊密,針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課后活動,筆者設計了多元化的作業類型:利用生活材料制作草履蟲模型;搜集網絡資源,制作PPT介紹感興趣的單細胞生物;編排小品劇,介紹單細胞生物與保護環境的關系,提倡關愛身邊的小生物等。學生自主選擇課后活動,并將作品視頻分享至班級釘釘群,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疑問、收獲、感悟,展示風采。筆者對學生的表現給予科學而藝術的評價,包括學生的觀點、思維、態度、能力等,并評選出最佳表現小組。
真正的“全人”,除了具備豐富的學識,還應有卓越的能力、端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多元化的課后活動使學生形成情感體驗,建立具有多元包容理解性的社會責任意識,在核心素養培養的層面上,既鍛煉了基本技能,又充分發揮了生物學科教育的人文價值。
四、結束語
在生物翻轉課堂中,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借助網絡平臺查找學習素材,潛移默化地鍛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習慣;課堂中,教師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采用現場互動、多元活動、交流生成的靈活方式,促進學生不斷內化構建生物知識網絡;課后開展多元化活動,將學生勇于探索、善于發現問題及分析問題的能力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培養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意識,全方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宋艷玲,孟昭鵬,閆雅娟.從認知負荷視角探究翻轉課堂:兼及翻轉課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4(1).
[2]李萍.微課在初中生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應用初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9).
[3]李健,葉琦.利用PBL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初探:以“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設計為例[J].凱里學院學報,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