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有著重要現(xiàn)實意義的課程,教師教學的宗旨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課堂打造成有效性、生動性、綜合性、靈活性的優(yōu)質(zhì)課堂。讓我們的學生知法、懂法、守法,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好地認識自己、適應(yīng)社會、服務(wù)社會。
關(guān)鍵詞: 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巧妙導入;創(chuàng)設(shè)情境;立德樹人
課堂因我而精彩,我因課堂而自信。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有什么樣的行為;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有什么樣的習慣;有什么樣的習慣,就有什么樣的性格;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有什么樣的命運。因此說《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非常重要。《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精神,貫徹落實了新課改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把德育和法治教育有機結(jié)合為一體,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藝術(shù)導入,激情激趣
1.有效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shù),教學的藝術(shù)在于激勵學生、引導學生。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是教學成功的關(guān)鍵。教未見趣,必不樂學。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課堂心理時間愉快而短暫,課堂心理空間豐富而廣闊。隨時都能美美地想,快樂地做,節(jié)節(jié)都有小進步。真正實現(xiàn)“課伊始,趣亦生;課進行,趣正濃;課結(jié)束,趣猶存。”
2.以情激趣、以趣促動、以動促學是打造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課堂教學的法寶。《道德與法治》的新課藝術(shù)導入要求新穎、求趣、吸引學生。注重多姿多彩、變化多端。有時巧用多媒體導入;有時妙用活動導入;有時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有時直接漫畫導入;有時設(shè)疑問難導入等等,不能一成不變,因循守舊,要源頭活水,一反常態(tài),激思啟智。如組織學習《告別依賴走向自立》時。妙用游戲?qū)搿Un前要求學生各自準備好一雙有鞋帶的球鞋,一上課,我就命令學生先解開鞋帶,然后,我說,同學們一起來做游戲,看誰系得又對又快!剎那間,學生爭先恐后,都想決一高下,在玩樂中檢測學生的自理能力,其樂無窮,再討論怎樣才能《告別依賴走向自立》,是多么的順其自然,有條不紊,循序漸進。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化難為易
1.情為境生,境為情設(shè)。改革課堂教學,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想方設(shè)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愉快的課堂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興致勃勃地、積極主動地學習,獲得學習的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悅,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李吉林說:“無情境不課堂,無情境不德育,無情境不教學。”情境教學,就是學科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shè)各種具有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感受,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德國有位學者曾說:“如果讓你吃下15克的鹽,無論如何你都難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鹽加入一碗湯中,你在喝完湯的同時也將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由此可見,我們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只有放在有效的情境中才能充滿生機活力。
2.情境教學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提出質(zhì)疑及突破重難點,也有利于啟發(fā)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以及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如我組織學習《交通信號要知道》時,因為大部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并未接觸到較多的交通標志,這時,我借助多媒體課件將更多的交通標志展示給學生,既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又讓學生輕輕松松記住了許多交通信號標識。可謂教得輕松,學得愉快。
3.情境教學要始終貫穿“以人為本”的精神,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努力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知、情、意、行的全面發(fā)展。《道德與法治》內(nèi)容很多可以融入現(xiàn)實生活實例,教師要善于實施情境教學法,才有利于學生克服重點,突破難點。只要我們能夠結(jié)合學生實際,靈活運用,打造《道德與法治》有效課堂,就會指日可待,心想事成。
三、立德樹人,培根鑄魂
1.立德樹人,培根鑄魂,是政治教師的光榮職責。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審時度勢,時刻以習近平同志為首的黨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積極以教學活動為契機,不斷創(chuàng)新思維、不斷拓寬視野,全面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到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事業(yè)中,讓《道德與法治》成為最有魅力、學生最喜歡的課程。師高弟子強,正人先正己。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培育好出類拔萃的優(yōu)秀學生,必須堅定信念: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厚植愛國情懷;更新觀念、吃透課標、精研教材,明確《道德與法治》課的四個特征: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開放性。善于弘揚民族精神、增愛國情、樹愛國志、踐報國行;認認真真,恪盡職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多看報紙、多聽新聞、備好教材、備好學生;敢于博覽群書、力求厚積薄發(fā),精研課標、精研教材,多才多藝、幽默機智、能說會道,少教多學,才能實現(xiàn)有效課堂教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是教書育人的好典范,我們一定要巧用、善用、妙用、活用。例如,我在組織學習《親情之愛》時,引用兩個故事:“母親暴走十公里減肥為割肝救子”、“父親割腎救女”教育學生說明親情的偉大,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山,為我們遮風擋雨;水,為我們滋養(yǎng)心田。
2.善教者善導,善導者有效。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zhuǎn)化,妙在開竅。只要思路開闊,面包總是有的。如我組織學習《不自卑 不自負 不虛榮》時,妙用列舉張海迪在自身重度癱瘓的情況下,仍然寫作成才、翻譯許多英文;司馬遷忍辱負重,歷盡艱辛完成巨著《史記》。學習《消除歧視 平等待人》時,多媒體播放《鄭板橋喝茶》的漫畫,了解“坐、茶”、“請坐、上茶”、“請上坐,上好茶”的來歷,深刻感受人間冷暖,平等待人意義。
四、結(jié)束語
總之,教育的宗旨和歸宿就是“人的全面發(fā)展”。在人的全面發(fā)展諸多因素中,德育是首要的、根本的。《道德與法治》是一門重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德的科目,我們既要注重教授新知,又要注重熏陶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朱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有效課堂的構(gòu)建策略——基于教學結(jié)構(gòu)優(yōu)化的探討[J].文理導航,2019(16).
[2]李韋恒.初中《道德與法治》“六步五環(huán)”有效教學模式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2019(3).
[3]陳彩紅.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的分析——以心理教育的滲透為例[J].新課程研究,2018(8).
作者簡介:黃生虎(1979— )男,布依族,貴州貞豐人,大學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道德與法治、歷史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