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專業成長,《歷史教學》,學術寫作,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457-6241(2021)03-0028-04
創刊于1951年1月的《歷史教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創刊最早的歷史學刊物。70年來,《歷史教學》在引領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方向、增強中學歷史教師專業能力、提高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無疑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凡從事中學歷史教學研究的人,應該都會認可這一結論。
一、個人學術成長與《歷史教學》的提攜
1996年,我有幸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出于對中學歷史教學研究的濃厚興趣,后來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時,研究方向始終是中學歷史教學。讀書期間,《歷史教學》是我必讀的核心學術刊物之一。那時的《歷史教學》還是每月一本,主要刊發歷史研究和中學歷史教學研究方面的論文,其中留給中學歷史教學研究方面的論文篇幅非常有限。以2006年第1期的《歷史教學》為例,有關中學歷史教學的研究論文,只占到了總論文數的20%。所以說,對于彼時在校讀書的學生而言,如果能在《歷史教學》上發表一篇即使是豆腐塊的文章,也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幸運的是,在我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期間,《歷史教學》先后刊發了我的7篇文章。這對我而言,無疑是莫大的肯定,也是無言的鼓勵,更加堅定了我鉆研中學歷史教學,投入中學歷史教學研究的信心。畢業后來到教育部工作至今,雖說中學歷史教學研究不在本職工作之內,但始終沒有中斷,迄今在《歷史教學》發表了近50篇文章。如果說自己在專業研究上有一些進展和成績的話,顯然要感謝《歷史教學》長期以來的支持和提攜。
回顧自己多年來的專業研究,主要聚焦在兩個方面:一是史料教學,二是史學閱讀。史料教學這一概念,本意旨在強調搜集有價值的史料,依托史料創設挑戰性的問題,并組織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實際上,歷史教學強調史料的作用,和物理教學強調實驗的作用一樣,屬基本常識。從史料教學的實踐來看,問題還是比較多的。如何提高史料教學的質量,一個重要的解決對策就是開展深度廣泛的史學閱讀。可以說,史學閱讀是開展史料教學無法回避的重要基礎。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整體上看,高校從事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專家學者(揚州大學朱煜教授和上海師范大學李稚勇教授等除外)對史料的作用及實踐中如何使用史料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為此,基于課堂實踐層面如何進行史學閱讀、推進史料教學,我和我的團隊進行了持續多年的探索,先后有16篇教學研究文章發表在《歷史教學》上。特別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史料實證”寫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充分證明了史料教學的實踐探索方向是正確的。欣慰的是,“無史料不教學”“無閱讀不教學”的理念和實踐在中學歷史教學界已深入人心,成為廣大歷史教師開展歷史教學的基本遵循。我為我的團隊在其中做了一些探索努力而感到高興。同時也要特別感謝《歷史教學》能為我和我的團隊的實踐研究成果提供發表宣傳的寶貴平臺。這充分說明了《歷史教學》對歷史教學改革方向和趨勢的準確判斷,體現了歷史教育媒體人“勇作嫁衣”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
二、學術寫作與青年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
作為《歷史教學》的老作者,編輯部讓我結合自己在《歷史教學》的投稿經歷,向青年歷史教師介紹寫作教研文章的方法。這充分體現了《歷史教學》長期以來注重發現、培育、提攜學術新秀的優良傳統,體現了對青年歷史教師專業發展的關心。對于青年歷史教師而言,上好課當然重要,但要實現更高層次的專業成長,學術寫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絕非可有可無,必須高度重視。可以說,學術寫作能力強的人,往往具有較強的思考研究能力、總結提煉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下面擬本著切磋交流的初衷,結合自己的一些研究談談粗淺認識。
一是深入學習歷史本體知識。歷史教師對歷史本體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直接決定課標研讀、教材分析、目標確立、活動設計和評價開展的質量。歷史教學自然不等于歷史學,但歷史學自身具有的與時俱進的寶貴品質決定了歷史教學面對的歷史本體知識不是僵化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如果我們歷史教師不能注意到這一點,把歷史本體知識等同于歷史教科書中的知識,無異于刻舟求劍的楚人。最近閱讀到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周彬教授的一段話,足以引起我們思想上的認同和共鳴:不管教師掌握了多少教育學知識,也不管這位教師把教育學知識運用得多么嫻熟,如果他對學科知識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他在學科教育的路上依然寸步難行。從完成學科教學任務來講,學科知識對學科教師的支撐作用,反而比教育學知識對學科教師的支撐作用顯得更直接,假如沒有教育學知識的支撐,學科教師在學科教育的路上可能走得慢一些或者低效一些,至少還能走下去;但若是完全沒有學科知識的支撐,在學科教育這條路上便無路可走。經常閱讀《歷史教學》的老師應該能感覺到,《歷史教學》的作者,都有非常開闊的歷史閱讀視野和廣博的歷史本體知識功底。從《歷史教學》刊文的參考文獻就能深刻地看到一點,可以說,任世江先生在這個方面起到了表率和示范。其實這些年,我和我的團隊始終以這種理念為指導,關注并發掘歷史本體知識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在思考教學問題時,努力做到“五問”:一問該問題歷史課標和歷史教科書是如何敘述的;二問該問題學術界是如何認識的;三問歷史教科書和學術界的認識有何異同;四問學術界的認識有何可取可鑒之處;五問在歷史教學中如何穩妥處理歷史教科書和學術界的認識異同以及吸收各自可取之處,設計好恰當的、挑戰性的學習活動。回答好了“五問”,就可以較好地實現將歷史本體知識(特別是史學研究成果)資源向歷史教學設計資源的“創造性轉化”。
二是鼓勵團隊協作研究。就我個人而言,無論是大學期間的讀書寫作還是畢業后主要從事行政和科研工作,一個明顯的不足就是缺少歷史教學實踐方面的工作經驗,想法固然有而且不少,但難免走向紙上談兵,陷入空想空談。對此我有清醒的認識。經常閱讀《歷史教學》的老師估計已經注意到了,近些年我獨立署名的文章并不多,更多的是合作署名的文章。一起署名的作者既有來自教研機構的優秀歷史教研員(如廣西教育學院的夏輝輝老師),也有來自課堂教學一線的優秀歷史教師(如江蘇省昆山中學的沈為慧老師)。他們喜歡鉆研,有著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在研究一個教學問題時,我們可以形成研究共同體,充分利用各自的研究特長,彌補對方的短板不足,這種合作機制的優勢不僅僅在于提高研究成果的數量,更在于加快研究工作的推進力度,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深度,最終提高團隊每一名人員的研究能力。其實,長期以來文科研究更傾向于單打獨斗,團隊協作研究意識明顯弱于理工科。當然,此處本意不在于強調團隊協作研究一定優于個體研究,而是強調在必要時鼓勵歷史教研員和歷史教師加強團隊協作研究,畢竟個體的智慧是有限的,建立在集思廣益基礎之上的群體智慧要優于個體智慧。特別是在日常工作中擔任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職責的歷史教研員、歷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學校歷史教研組組長,更應該強化團隊協作研究意識,做團隊協作研究的表率。尤其是在組織實施重大的歷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時,團隊協作研究更能體現出其巨大的機制優勢。當然,團隊協同研究要做好任務分工,明確各自職責,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協作后的成果署名要尊重各參與方的不同貢獻。
三是強化教學研究的問題意識。提出有意義的研究問題是開展歷史教學研究的起點,有效解決提出的問題則標志著自身專業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一般情況下,青年歷史教師可先從小的可以駕馭得住的教學問題入手。例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歷史學科五個核心素養。那么,如何理解每一個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五個學科核心素養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有效落實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等等。都值得去研究。例如,2016年4月,《歷史教學》主辦了全國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題學術論壇。我有幸應邀參加了本次會議并做了交流發言。當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已提煉出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等五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過程稿)。這一提煉總體上我是認同的,但總覺得有些遺憾,那就是忽略了“唯物史觀”。在查閱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在本次會議上,我提出應該將“唯物史觀”列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隨后撰文《歷史核心素養的提煉與培養》,發表在《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年第6期。再如,史料實證素養和歷史解釋素養從歷史課標的表述來看感覺是并列關系,但從二者內涵來看,似乎又不是并列關系。根據我的基本判斷,一方面,史料實證本身就是在對歷史做出解釋,另一方面,史料實證又不能和歷史解釋完全畫等號。在歷史認識中,能完全達到史料實證標準且基本不存在爭議的可以說是很少的,更多的是基于史料的不同角度、立場和視角的各家之言,這就已經超出了“實證”的范疇。基于此,在查閱歷史文獻的基礎上撰文《“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關系初探》,發表在《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7年第9期,隨后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心《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7年第12期全文轉載。近日聽說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修訂組在研制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時,有將史料實證素養修改為史料運用素養的想法,我覺得這種修改有糾偏的傾向,是正確的。當然,好的問題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建立在日積月累的知識儲備基礎上,建立在處處留心、善于鉆研的主動思考基礎上。
四是掌握歷史教研文章的寫作技巧。雖然說文無定法,但要寫出有觀點、有證據、有邏輯,結構完整、條理清晰的歷史教學研究文章,還是要下一番功夫。不同的歷史教學期刊發文或多或少存在風格上的差異,但對初學寫作者而言,如果要在《歷史教學》上發表教學研究文章,一個比較行之有效的辦法是,不妨翻閱下近幾年《歷史教學》的合訂本,感受《歷史教學》刊文重點和風格。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研究興趣,重點下載、閱讀優秀歷史教研員或優秀歷史教師發表的有關教學研究文章,分析作者提出了什么研究問題以及如何解決該問題,借鑒使用了哪些學術研究資源,體會作者駕馭歷史材料,謀篇布局,寫作成文的技巧,日積月累自然便會掌握多種寫作方法。據我所知,有一些地方的歷史教研活動內容,就包括了集體研讀專業期刊上的歷史教學研究文章,實現了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雙提高”的積極效果。在研讀歷史教學研究文章的過程中,確定寫作主題,在模仿的基礎上,形成寫作思路,并與熟悉的優秀歷史寫作人員交流以獲得寫作指導,撰寫好以后再向他們請教,然后再仔細打磨完善。據我的寫作經驗,有的文稿甚至要打磨修改十幾次,期間還有結構性的顛覆調整,所以說不要希望一兩次、兩三次就能把文章修改到位。寫作的目的當然是成功發表,在更大范圍與歷史教學同行交流研究心得,但要保持心態的平和,切忌過于功利化。能發表固然很好,即使不能發表也沒有關系,說明文章質量還有待繼續提高,需要進一步修改完善。必要時可以電話到編輯部,了解文章的不足,找到改進的方向。相信假以時日,文章發表應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近些年,我投給《歷史教學》的文章中,也有一些沒有最終發表出來,待文章在自己手里“冷處理”一段時間后再認真通讀一遍,發現文章還是存在問題的。一方面說明《歷史教學》堅持質量本位,另一方面也啟發我們,即使你信心滿滿寫好的文章,似乎覺得不用再修改了,也不要著急投出去,不妨在自己手里再留一個星期,再仔細審讀文章是否存在瑕疵和缺陷。為文章質量提升加一道關卡。
三、寄語《歷史教學》再出發
為適應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新形勢,進一步加大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專業支持、方向引領和實踐指導力度,2007年,《歷史教學》分為上半月刊和下半月刊。這顯然是一個具有卓越遠見的創舉。14年來,《歷史教學》立足歷史課程改革理念要求的政策解讀基礎上,聚焦歷史教學改革中的重難點問題,堅持實踐導向,突出問題解決,刊發了大量可借鑒、可遷移、可操作的實踐研究文章,在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中發揮了引路人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史教學》的提攜下,一大批優秀歷史教研員和歷史教師脫穎而出,成為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俱佳的專家型教師,我甚至認為其中已經有相當多的優秀歷史教研員和歷史教師,在專業水準上達到或超過了高校歷史課程與教學論專業教師的高度,在歷史教學改革中扮演著舉旗幟的角色。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展望《歷史教學》的未來,作為歷史人,我想說的是,認真、深入地總結《歷史教學》在服務、指導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方面形成的優良傳統、積累的辦刊經驗,非常有必要。同時建議《歷史教學》做好兩個梳理:一是梳理中學歷史教學改革中尚沒有破解的重點難點問題,二是梳理新課標下中學歷史教師在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題,以重難點問題及困惑難題的化解為中心,更加主動地組織專業力量開展研究,提出有效的解決思路對策,相信這將進一步鞏固并提高《歷史教學》對新時代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作用力和貢獻度。
編后記:與何老師的首次交往,是請他修改論文,作為年輕編輯,當時是比較緊張的,但何老師謙虛、平和的態度很好地緩解了我的緊張情緒,論文修改也得以順利進行。誠如何老師在文中所說,他的文章大多是團隊合作,是思維碰撞后的成果,所以交流時十分順暢,編讀往來中也學習了不少。何老師文中提到老編輯對他的幫助,現在又無私地幫助我們這些年輕編輯,可能正是這樣代代相傳中,《歷史教學》得以喚新“再出發”。
【作者簡介】何成剛,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湉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