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色小鎮建設在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轉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小鎮建設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特色小鎮建設缺少整體規劃;特色產業鏈完整度不高;建設模式單一;主題定位不明確。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小鎮建設應著力做好六項工作:因勢利導、規劃先行;完善政策,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加強金融及土地政策的支持力度;實現小鎮建制上的創新與重構;聚焦特色產業,實現產鎮有機融合;提煉民族文化內涵,打造民族風情品牌。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小鎮建設;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創新重構;產鎮融合
特色小鎮是產業特色鮮明、人文底蘊濃厚、設施服務便捷完善、綠色生態、魅力宜居的擁有幾十平方公里土地,加一定人口經濟規模和特色產業的行政建制鎮(城關鎮除外) [1]。普遍來看,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小鎮的發展構架離不開特色產業、文化體系和旅游產業三個方面的支撐。其中,特色產業既包括傳統經典產業,如茶葉、絲綢、瓷器、文房等,也包括新興產業,如康養產業、時尚風情、信息及金融服務等;文化被譽為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小鎮的“靈魂”,是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小鎮獲得精神認同和回歸的支撐,包含著歷史、社區、鄰里、宗教、建筑、名人等多元文化元素;旅游產業則是一種泛指 ,在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小鎮類型中旅游發展型的數量也最多。新疆目前共有14個國家級特色小鎮,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小鎮的建設為提升地方知名度,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顯著作用。通過對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昌吉州)特色小鎮的調查分析,可以總結行之有效的做法,形成可供少數民族地區借鑒的經驗及發展路徑。
1昌吉州特色小鎮建設的現狀
1.1已成功獲批一個國家級特色小鎮
昌吉州目前有國家級特色小鎮一個,為吉木薩爾縣北庭鎮,是2017年獲批的第二批國家級特色小鎮,小鎮建設主要依托北庭故城遺址和北庭西大寺的歷史資源,打造歷史文化名鎮,同時借助昌吉州全域旅游的政策和吉木薩爾縣的旅游資源,圍繞“大唐都護府,絲路新北庭”的主題,積極打造有歷史淵源、有新鎮美景的旅游型小鎮。
1.2已正式啟動8個在建特色小鎮項目
昌吉州在建和擬建設的特色小鎮項目主要有:2017年昌吉州確定在全州范圍內啟動昌吉文旅產業小鎮、北庭文化小鎮、昌吉市康養小鎮、阜康博格達文化小鎮、木壘縣熊貓電站旅游小鎮、天山北麓葡萄酒特色小鎮(呼圖壁縣)等六個特色產業小鎮建;昌吉市確立了北部碧玉鏈特色小鎮建設,主要包括漁業小鎮和杜氏樂水小鎮。
1.3正在積極開展特色小鎮的孕育工作
昌吉州各縣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任務,立足自身實際有序推進特色小鎮的孕育工作。據統計,擬建設的特色小鎮主要集中在昌吉市:昌吉市大西渠現代宜居小鎮、阿什里“運動+康養”草原生態運動特色小鎮、六工漁業小鎮、濱湖親水小鎮、硫磺溝近郊鄉村旅游度假小鎮、杜氏旅游小鎮、國家農業開發區花兒小鎮、高新區援疆小鎮;此外,擬建的還有木壘縣阿吾勒風情小鎮、奇臺縣康養特色小鎮、呼圖壁縣雀爾溝哈拉壩風情小鎮、阜康市康養小鎮、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溫泉小鎮等。
2昌吉州特色小鎮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特色小鎮建設缺少整體規劃
昌吉州在特色小鎮建設上缺少州級層面的整體規劃,小鎮的建設與申報往往是以擬申報小鎮的建設發展規劃為主。缺少特色小鎮的培育機制,特色小鎮培育、發展較慢。
2.2特色產業鏈完整度有待于提高
特色產業上下游的配套不夠,對產業的特色性、可持續性、排他性、產業鏈完整性估計不足,難以將特色產業做大做強,難以發揮產業帶動效應,促進產鎮融合發展。
2.3特色小鎮建設模式單一
分析昌吉州在建和擬建設的特色小鎮,建設模式還比較單一,從運營內容來看,旅游類小鎮占比超過50%,產業聚集性小鎮數量少,創新創業型小鎮數量少,科技創新型小鎮基本為空白。運營模式上基本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型的模式,從規劃、建設、運營,絕大部分都是政府行為,政府主導規劃、建設,招商企業入駐,在這種模式下由于企業前期參與度不高,難免會造成小鎮項目建設與企業發展戰略、規劃的沖突,影響了企業市場化運作的效率和企業參與小鎮建設運營的積極性。
2.4特色小鎮主題定位不明確
昌吉州在建和擬建設的特色小鎮特色不特、發展主線不清、定位盲目化、市場同質化的問題較為突出,導致特色小鎮發展支撐差、發展后勁不足。
3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小鎮建設對策思考
3.1因勢利導、規劃先行
少數民族地區要加快推動特色小鎮培育、建設機制建設,完善機構,加強管理。對區域范圍內的小鎮建設要統一規劃,加強指導,減少一窩蜂式建設、借小鎮建設之名的假小鎮建設和重復建設、定位撞車等現象。要建立有效的特色小鎮培育機制,結合國家特色小鎮的申報規程,設立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小鎮遴選與評價標準,從政策、資金、產業、項目引導等方面促進特色小鎮的孕育和孵化,助推特色小鎮的成長發展。要加強動態監測,不定期開展創建工作情況檢查,確保規劃按期保質開展。
3.2完善政策,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特色小鎮建設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既凸顯企業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加強政府引導和服務保障,在規劃編制、基礎設施配套、資源要素保障、文化內涵挖掘傳承、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更好發揮作用” [2]。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小鎮無論是從地理上還是經濟發展依存度上,都與所在縣域密不可分。小鎮所在的縣域要加強小鎮的基礎設施建設,結合縣域經濟發展和縣域規劃,與新農村建設、鄉村整治等建設相連接,加強小鎮的道路,水電、衛生、通訊等基礎環境的治理與建設,形成政府指導,企業主導運行的模式,實現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
3.3實現小鎮建制上的創新與重構
從調查情況來看,少數民族地區現有小鎮有些不具備鎮的建制,多為村或鄉的建制或者在運行上與縣域混在一起,不利于小而美的特色小鎮建設要求。因此,對于條件成熟的、有建設基礎的鄉應盡快升建制為鎮,或是將縣域中產業聚集度高的區域劃分建制為鎮,使其從地域、產業發展上理順關系,促其良性快速發展。
3.4聚焦特色產業,實現產鎮有機融合
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特色小鎮需要突出特色產業,沒有產業依托的特色小鎮,是沒有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要從各地實際出發,找準特色,定位特色,聚焦特色,發展特色,在差別化布局中延展小鎮大視線,在細化畛域里建立小鎮大產業,讓特色小鎮彰顯鮮明的獨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尤其當產業培育達到一定階段時,唯有通過傳統產業優化轉型、新型產業培養發展,使產鎮之間產生更高層次的有機融合,特色小鎮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就昌吉州來說,首先要加快特色農業林業小鎮二十里店鎮的建設步伐。作為目前昌吉州最大經濟苗木種植基地的,二十里店鎮在做強主業苗木產業的同時,要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實現苗木與花卉互補,重點打造大規格苗木花卉展示區、彩葉花卉提升區等,完善苗木經濟和花卉產業的產業鏈,完善苗木種植、養護,交易,支付、保險等環節,助力產業發展。要實施產業+旅游的戰略,大力發展以苗木花卉為基礎的休閑旅游、徒步健康游、近郊農家樂游等旅游項目,實現產業與旅游的良性互動,打造新疆第一的苗木小鎮。
其次要加快特色能源小鎮五彩灣的建設步伐。資源稟賦型小鎮在國家獲批的第一、第二批特色小鎮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都是由于具有天然的自然資源要素,依托優勢資源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助力小鎮經濟的發展。作為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聚集區的五彩灣,小鎮的建設要按照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以建立產城融合發展的生態型園區為目標,通過開發區項目引進,不斷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人口規模,提升開發區的服務配套能力,營造產業新城。要注重完善開發區的居住,教育、醫療衛生、環境質量、旅游設施、商業服務等生產生活服務功能建設,完善城鎮載體建設,促進第三產業發展;要協調開發區和城鎮的規劃建設,以園區建設帶動新城發展,以城鎮功能完善促進園區產業的提質擴容,形成以產業帶動城鎮的發展,城鎮服務產業的良性互動發展。
再次要利用自然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旅游小鎮。昌吉州現有2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4個區級旅游強縣,現有37家A級景區,146家星級農家樂,是全疆鄉村旅游發祥地。要發揮好昌吉州旅游資源稟賦,打好旅游型小鎮的這張牌,培育旅游+的多樣業態,實現特色旅游型小鎮的良好發展。
一是要構建旅游+鄉村型特色小鎮——半截溝鎮、六工鎮。昌吉州是全疆最先發展鄉村游的地區,州域內鄉村旅游資源豐厚,各個縣市都有各自特色的鄉村游產品,開展鄉村+旅游的特色小鎮建設,使鄉村建設借旅游發展紅利,旅游發展助鄉村經濟騰飛。目前昌吉州“旅游+”的業態中,半截溝鎮、六工鎮的旅游+鄉村模式運營已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半截溝鎮著名的江布拉克景區,六工鎮的杜氏旅游等都發展良好,實現了以旅游帶鄉村發展的特色鄉鎮建設模式。要合理規劃布局景區的基礎設施,完善停車場、加油站、餐飲、旅游廁所、觀景臺等基礎旅游服務設施;打造精品民宿和特色餐飲,建設目標是為烏昌區域周末休閑旅游首選目的地。江布拉克景區、杜氏旅游景區要積極創立國家5A級景區,按5A 級景區標準進行建設與運營,按照旅游交通、停車、內部交通、游覽過程、導游服務、旅游安全等環節進行完善,提升旅游層次。要科學謀劃精品線路及旅游項目,開發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吸引消費者,通過多種媒體宣傳景區資源,特別要重視新媒體的宣傳力量,吸引年輕旅游群體的消費。
二是構建旅游+農業型特色小鎮——農業博覽園、三工鎮、六工鎮、新地鄉。昌吉州是農業大州,是新疆自治區重要的糧食、棉花、番茄生產基地和農作物制種基地。按昌吉州的規劃,在城鎮郊區農莊、民俗文化村落、農業科技園區和自然景觀區各建立30個高標準示范點、示范區、示范基地,推動創意農業的快速發展。因此,按功能區劃分,在城鎮郊區加快“農家樂”發展,“農家樂”要積極開展創意活動,將采摘、觀光、民俗、休閑、娛樂等活動進行集成。在自然景觀區,按照大戶牽頭,整村推進的方式,建立綠色療養莊園,形成綠色療養園區。通過個性化、定制化、情感化等“創意互動”形式,用“綠色”吸引城鎮居民休閑療游。
3.5提煉民族文化內涵,打造民族風情品牌
昌吉州在特色小鎮建設中要挖掘昌吉州的少數民族特色,如哈薩克文化,回族文化等,推介發掘民族特色節日,特色娛樂活動,特色美食,特色手工藝產品,在鮮明的民族特色上做文章。比如,呼圖壁縣雀爾溝哈拉壩風情小鎮主打旅游+民族風情+民族文化,著力體現哈薩克民族風情;昌吉阿什里鄉主打旅游+民族風情+運動的生態運動特色,開發冰雪、滑坡、夜游等生態運動,助推阿什里鄉的產業轉型。作為哈薩克文化資源富集的木壘縣,應該深入發掘哈薩克族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其建筑、服飾、飲食、傳統節日、婚慶等活動都可以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將哈薩克族的特色文化進行傳承、發揚,建設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哈薩克文化小鎮,解決少數民族的就業問題,實現增收和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王焰新,《特色文化推動大學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2(19).34.
[2]《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中國經濟網.北京2015年8月5日.
[3]王焰新,《特色文化推動大學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2(19).34.
[4]《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中國經濟網.北京2015年8月5日.
作者簡介:張紅喜(1986.11-),女,漢族,雙學士,新疆昌吉市人,現為新疆昌吉州委黨校中級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