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梅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特殊教育學校對學生的素質發展越來越重視。在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中,面對存在智力障礙、聽力障礙、視覺障礙等缺陷的學生,教師要投入更多的關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進行有效引導,使特殊學生獲得更大的進步和發展,實現特殊教育小學數學的高效教學。
關鍵詞:特殊教育;小學數學;創新教學
在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中,面對存在不同缺陷的特殊學生,教師要認真研究有效的教學方法,把創新觀念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關注學生的差異性,針對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激趣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在學習中能夠收獲更多的數學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進行教學優化,為教學的創新提供更多的途徑,推動特殊教育小學數學的有效進行。
一、關愛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
在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面對的學生是一些有智力障礙、聽覺障礙、視覺障礙的特殊學生,由于這些缺陷,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經常會遭到各種困難,導致大部分學生具有自卑心理,在學習過程中畏首畏尾,缺乏自信,導致在數學學習中效果不佳。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要關愛學生,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用教師的愛來引導他們,使他們對教師產生親近感、信賴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就能把對教師的愛轉化成對數學學科的愛,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學習學習過程中,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給出針對性的評價。比如智力障礙的學生做對一道數學題時,教師可以說:“你真聰明,算的又對又快!”又如聽力障礙學生掌握了所學的數學概念時,教師可以說:“太好了,你記得真準!”在視覺障礙的學生看不清數學題目出現計算問題時,教師可以說:“沒關系,再認真看一看題目。”在教師耐心、夸張的表揚和鼓勵下,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興趣,他們在學習中能夠獲得收獲和快樂,推動特殊教育小學數學的高效進行。
二、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習興趣
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在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也要創新教學形式,把講解、灌輸的教學方式變成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讓特殊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采用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在這種方式下,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能夠感受輕松,有利于促進他們思維的活躍性。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讓他們通過認真分析教材內容進行理解。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受到自身缺陷的限制,不能深刻理解教材中的重點內容,這時教師要運用不同的方式來引導他們的思路。對于智力障礙的學生,教師可以從基礎類的題目入手讓他們學習,讓他們通過反復練習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對于聽覺障礙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直觀的圖片進行引導,讓學生能結合圖片進行理解,促進學生的深入進行。對于視覺障礙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有趣的語言來引導學生,使他們能進行主動思考。針對特殊學生進行不同的指導,可以讓他們主動探索數學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自主學習過程實現良性循環。
三、創設生活情境,提高探究主動性
在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中,特殊學生由于自身缺陷的影響,大部分學生的生活區域僅僅局限于家庭和學校,他們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認知較少,他們不能深刻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也不高。在設計數學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把生活內容引入到教學中,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結合生活情境來探究數學知識,使他們快速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并在生活情境中運用這些知識,實現高效的數學教學。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借助生活知識學習數學知識,推動數學教學的高效進行。例如,在教學“倍的認識”時,教師設計以下問題:你和小明一起玩拍球游戲,你拍了3下,小明拍了6下,也就是2個3下,可以得出小明拍球數是你的2倍。如果小明拍了9下,小明拍球數是你的幾倍?結合問題,教師可以讓智力障礙的學生表演題目內容,并大聲閱讀題目,讓視覺障礙和聽覺障礙的學生能夠順利分析問題。通過生活情境,學生了解了數量之間還存在倍數關系,加深對“倍”的認識。
四、引入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對所學知識具有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也是如此,教師要想辦法吸引特殊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主動探究數學教材內容。運用信息技術中直觀的圖片、視頻、聲音開展教學,可以使有不同缺陷的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其重復播放的功能讓智力缺陷的學生進行深入學習,運用生動、有趣的圖片讓聽覺障礙的學生進行主動學習,運用聲音來吸引視覺障礙的學生。在豐富的教學內容下,每個特殊學生都發揮了學習的主體作用,他們借助信息技術展示的直觀內容進行學習,可以快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時、分、秒”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衛星發射倒計時的視頻,讓特殊學生初步認識時間單位“秒”,利用直觀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運動員在跑步比賽時所用的時間,讓他們進一步了解時、分、秒的運用。在信息技術引導下,特殊學生借助圖片、聲音等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深入學習,他們掌握了1分=60秒,初步建立了1分、1秒的時間觀念。
五、關注學生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
在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具有不同缺陷的學生,如智力障礙、聽力障礙、視覺障礙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對學生統一教學的策略,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進行因材施教,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順利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對他們的學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使每個學生通過課堂學習都能收獲成功。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針對有視覺障礙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他們準備一些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圖片,讓學生借助圖片進行學習,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對于聽覺障礙學生,教師要近距離地和他們接觸,準備一些長方形和正方形物體,讓他們通過分類來完成學習。面對視覺障礙的學生,教師要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向他們介紹長方形和正方形,使他們順利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六、引導學生發言,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在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中,大部分學生都羞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課堂學習中只是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學習,師生之間進行的是無聲的交流。在這種教學狀態下,教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不能針對學生的反饋制定教學策略。在創新觀念下,在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智力障礙、聽覺障礙、視覺障礙等缺陷的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與教師、其他同學有不同的看法時,要積極地說出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表達能力的提升的同時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讓學生認識了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后,可以給他們展示圖片,讓他們說出圖片表示的分數以及實際意義。如展示一張蛋糕圖片,蛋糕平均切成八塊,讓學生說出其中的一塊表示的分數以及實際意義。通過觀察,智力障礙的學生說出了自己的答案,聽力障礙的學生能夠在紙上寫出自己的答案,視覺障礙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說出答案。通過鼓勵不同缺陷的學生表達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使他們的學習深入進行,有效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
七、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在特殊教育小學數學中,教師在培養特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要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使他們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還能掌握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對于發展他們的數學綜合素養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時,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指導:
1.指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讓他們結合教材內容制訂學習計劃。在制訂學習計劃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他們提出恰當的建議,讓學生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并按照計劃進行學習,逐步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
2.指導學生進行預習。預習環節是學習的重要環節,通過預習可以了解教材中哪部分是重點,可以提前進行學習。在特殊教育過程中,對于有缺陷的學生也是一樣,教師要培養他們預習的好習慣,讓他們堅持做到課前預習,通過主動預習掌握數學教材中的簡單知識點,對重點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在課堂學習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有助于促進他們對重點知識的深入理解。
3.指導學生進行課后練習。在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識點后,為了讓他們對知識進行鞏固和深化,還要讓他們養成課后練習的好習慣,通過練習回憶課上所學的內容,解決沒有理解的知識點,扎實掌握所學的知識。
在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下,學生能深刻理解每一節課學到的知識點,有利于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提升。隨著掌握的數學知識不斷增多,學生的學習動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從行動和心理上打消了自身缺陷帶來的影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學習中完成數學學習,并通過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入理解所學知識。
綜上所述,在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給特殊學生更多的關愛,耐心地引導他們,讓他們在輕松的狀態下學習數學知識,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有利于促進思維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開展教學,讓每個學生都在數學學習中體驗到成功,幫助他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師的指導和鼓勵下,學生不僅能高效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打造優質的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
參考文獻:
[1]鄒小紅.特殊教育中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策略[J].新智慧,2018(33).
[2]郝海超.分析特殊教育學校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關愛教育[J].家長,2019(36).
[3]郭瑞艷.現代技術在特殊教育學校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9(12).